洋槐花
洋槐花开了!远远望去,犹如一个个披金挂银的仙女,款款来到烟火袅袅的人间。她披着霞光,携着春风,迈着轻盈的脚步,送来缕缕清香。那一串串挂在枝头的洋槐花,多像美人头上的银链,在清风中悠然荡漾,似乎还能听到叮当作响的妙音。她像是从风雪漫漫的寒冬走来,头上洒落了一层层洁白的雪花,一阵春风袭来,簌簌抖落了一地花瓣,如散落了一地的碎银。她又像是一位白发苍苍面目慈祥的老人,那满头雪白的银发,是岁月留给她人生的记忆。
眼前的洋槐花,不由把我的思绪带到遥远的幼年时代。那时,我家周围长着大大小小的柿子树、核桃树、椿树、杏树、梨树,然而,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长在门前的洋槐树。树高丈余,树身粗壮,高大的树身上爬满了一道道沟壑一样的裂痕,镌刻着岁月的年轮,摸上去十分粗糙,却有着一种古朴的韵味。一到四五月份,当别的树还没有开花时,她就伴着春风,捷足先登,以她如雪的花瓣吸引着人们的眼球,那清香醇厚的韵味,不仅沁人心扉,亦招蜂引蝶,出尽了风头。洋槐花的美,可以说是树中之娇子。我见过许多开花的树,可是很少有开出像她这样美丽夺目的花,当花儿在孕育之时,形成一个小小的绿色的角儿,那样子像极了古代女人的小脚,小巧而翠绿,十分可爱。在阳光和春风的抚育下,她慢慢地张开了诱人的樱唇,口中是一抹淡淡的黄,随着花蕾初绽,花瓣慢慢地伸长了腰肢,像飘飘欲仙的舞女,向四周晕染开来,袭一身白衣,和众姐妹连成了一排排,一簇簇,在风中翩翩起舞,那浓郁的清香,引得游人驻足,蜜蜂频频光顾,蝴蝶不忍离去。
多少年前,离我们很近的永寿县,有个远近闻名的槐树山庄。为了追逐这人间仙境,五月前后,我曾和朋友一起驾车去探访,车子在蜿蜒的山道上行进,就如在花海里漫游,吸吮着清纯甜美的负氧离子,享受着大自然的福报。这儿有十万多亩浓密的槐林,槐花绽放,清香四溢。春夏时节,绿树成荫,苍翠欲滴,蝶舞鸟鸣,景色宜人。如今,这里成了以槐花为主题的旅游胜地,也是这个山区小县的一大特色。
洋槐树顾名思义,来自国外。据有关资料介绍,该树原产于北美洲,16世纪传入欧洲,再由欧洲传入我国。有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洋槐树出现在1877 年,多在黄淮流域栽种,之后推向全国。
槐花不仅能供人欣赏,美化环境,而且是一种美味佳肴。与国槐(也叫土槐)不同的是,洋槐树有刺,也叫刺槐,大概以此为武器,来捍卫她美丽的花朵。于是,人们便用一根长杆,一端装上铁钩,把槐花连同树枝折下来,然后小心翼翼地捋下花瓣,收入囊中。其实,开盛的槐花虽然好看,但味道却大打折扣。于是乎,人们总在她似开非开时进行采摘。记得那时,母亲把摘来的槐花用水淘洗干净,拌上面粉,上笼大火蒸半个来小时,出锅后盛在碗里,调上用蒜、醋、盐和香油制成的作料,就是当地人说的“槐花疙瘩”。或者将槐花与面粉相伴,摊成饼,煎至两面金黄,外酥里嫩,咬上一口,那种味道,至今回味无穷。同时洋槐花还能与大肉、鸡蛋等和成馅,包饺子、包包子,其味鲜美醇厚。在那个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洋槐花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食品,使多少人从饥饿的死亡线上活了下来。如今,国家富裕了,人们吃腻了大鱼大肉和山珍海味,自然而然地想到了那种生长在乡村的洋槐花,这也是一种时代的进步。
洋槐花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据《本草纲目》记载,槐花性微寒,入肝、大肠经,有凉血、止血、清肝、泻火之功效。古人用槐花治疗痔血、目赤等症。现代医学也证实其含有芦丁、槲皮素等成分,能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降低血管通透性等作用。
近几年来,春夏之时,我便与老伴回到老家,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每每看到洋槐花开了,便呼朋唤友,约上数人,来到田间、沟畔,开始了采摘洋槐花的活动。沟畔的洋槐花,多为野生,比房前屋后的又多了一份清香。采摘时各有分工,男的负责从树上钩槐花,女的心细,把槐花从树枝上一把把捋下来,装入袋中。对于长期生活在城里的人来说,这种活动,不仅使人们融入了大自然之中,也有益于身心健康。面对沟壑纵横的田野,人们情不自禁地纵情高歌,放飞心情,同时也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
行文至此,忽然想到苏轼《槐花》一诗,那就借用此诗作为结尾吧。
槐林五月漾琼花,
郁郁芳香醉万家。
春水碧波飘落处,
浮香一路到天涯。
作者:刘正义,祖籍陕西乾县,退休干部,咸阳市作协会员,秦都作协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