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舞家国韵,词抒赤子情——记书法家夏国军的家国情怀与艺术人生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在艺术的浩瀚星空中,总有一些人以笔为剑,以墨为刃,在宣纸上挥洒豪情壮志,于诗词中倾诉家国衷肠。夏国军,便是这样一位在书法与诗词领域深耕不辍、心怀家国的党员干部。
夏国军,一位在书法艺术道路上笃定前行的探索者,以行书见长。他的行书,笔走龙蛇,刚柔并济,既有行云流水般的灵动飘逸,又不失铁画银钩般的雄浑刚劲。每一笔、每一划,都倾注着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与执着;每一幅作品,都仿佛是他灵魂的写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魅力。然而,夏国军的艺术追求并非止步于笔墨技巧的精湛,他更以诗词为载体,抒发着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睦邻友好的珍视。

让我们先来品读他的《鹧鸪天·和衷共济》:“一脉相承五千年,岂容烽火裂山川。休言利刃能安国,且信仁心可定天。同携手,共比肩,和衷共济谱新篇。莫教铁骑惊鸥鹭,留取清波映月圆。”开篇“一脉相承五千年”,便将读者带入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之中,强调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岂容烽火裂山川”一句,掷地有声,表达了对战争的深恶痛绝以及对国家领土完整的坚定捍卫。下阕“同携手,共比肩,和衷共济谱新篇”,则展现出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豪迈气概,呼吁人们摒弃分歧,携手共创美好未来。而“莫教铁骑惊鸥鹭,留取清波映月圆”则以优美的意境,描绘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如同一幅清幽的水墨画,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再观《破阵子·烽火警世》:“烽火连营蔽日,残垣断壁惊心。铁骑嘶风催战鼓,血雨倾盆没剑林。何堪再陷沉?昔岁山河破碎,今朝岂忍重临?莫使苍生遭劫火,且让和平作主吟。东风化雨霖。”上阕描绘了一幅惨烈的战争场景,烽火遮天蔽日,残垣断壁触目惊心,铁骑奔腾,战鼓擂动,血雨腥风中,剑林被淹没,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何堪再陷沉”一句,发出了对战争的沉痛反思与警醒。下阕则由历史的伤痛转向对现实的期许,“昔岁山河破碎,今朝岂忍重临”,以史为鉴,提醒人们珍惜当下的和平。“莫使苍生遭劫火,且让和平作主吟”,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和平的强烈渴望,愿和平如春风化雨,滋润大地。

而《浣溪沙·东南亚三国行》则展现了夏国军关注的国家元首外交的别样风采:“越马柬邦路漫迢,元首外交展英豪。睦邻友好筑新桥。碧海蓝天情不尽,高山流水谊难消。命运相连共此朝。”此词记录了他对元首在东南亚三国之行的所见所闻所感。“越马柬邦路漫迢”,点明了行程的遥远与艰辛,但“元首外交展英豪”又展现出在外交场合中,以智慧与风度展现国家形象的豪迈。“睦邻友好筑新桥”,体现了通过外交努力,增进国家间友谊、搭建合作桥梁的美好愿景。下阕“碧海蓝天情不尽,高山流水谊难消”,以优美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抒发了与东南亚各国之间深厚而真挚的情谊。“命运相连共此朝”,则强调了各国之间命运与共、携手前行的紧密联系。
夏国军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始终将家国情怀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他深知,艺术不仅仅是自我情感的抒发,更是社会责任与使命的担当。在书法创作中,他以笔墨为媒介,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古老的书法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诗词创作里,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深沉的情感,关注国家命运、社会民生,用文字传递正能量,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他以书法为舟,以诗词为楫,在艺术的海洋中乘风破浪,驶向家国情怀的彼岸。他的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夏国军用他的艺术坚守和家国情怀,为我们树立了一座精神的丰碑。
“艺海扬帆家国梦,墨香沁韵赤子心。”愿夏国军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继续以笔墨为剑,以诗词为歌,书写更加绚丽的篇章,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国家间的友好交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也期待着,在他的引领下,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书法与诗词的魅力,让这份家国情怀在岁月的长河中代代相传,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