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 书 》
关 东 月
若问一生最爱何物,那一定是书了。书于我而言,宛如繁星点亮夜空,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璀璨存在。而旧书尤是心中挚爱,那一本本带着岁月痕迹的旧书,宛如老友,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小时候,家中炕上摆满的小人书,那是一方充满奇幻的小小天地。《三国演义》里金戈铁马仿佛在那窄小的书页间奔腾不息,英雄们的壮志豪情被锁在粗糙的画与简单的文字间。透过那一页页纸,我仿佛能看到桃园结义的义薄云天,能听到赤壁之战的战鼓雷鸣。《水浒传》中好汉们的侠义之气,似能透过纸张氤氲而出,一百零八将的传奇故事在脑海中不断演绎,他们的豪爽、仗义、反抗精神如同点点星火,在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热血的种子。《西游记》的神怪奇谈,让小小的我对那遥远的西天充满遐想,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唐僧的执着坚定、猪八戒的憨态可掬和沙僧的忠厚老实,如同一个个鲜活的伙伴,陪伴我度过了无数个充满幻想的日子。还有《红岩》《青春之歌》《林海雪原》,它们带着特定时代的热血与激情,在我幼小的心灵种下了理想与信念的种子。那是一个充满希望与奋斗精神的年代,这些书就像灯塔,照亮了我成长的道路。
父亲的身影总是与那些书影重叠。在伏龙泉镇委工作的父亲,他对书的热爱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我心中求知的荒原。家里的书是一座宝藏,我从小学开始就偷偷潜入这座宝藏探秘。父亲在昏黄的灯光下读书写作的样子,是我记忆中最温暖的画面。他的文章常见于省市报刊,那一份份报刊,一张张获奖证书,是他的荣耀,也是激励我的灯塔。父亲离去后,我将那些带着他心血的报刊和证书仔细珍藏,如同守护着家族最珍贵的遗产。那些旧书和父亲的遗物一起,成为了我与过去连接的纽带,承载着无尽的思念与回忆。
这几十年,搬了几次家,每一次搬家都像是一场对生活的重新审视与抉择。在那有限的空间里,不得不忍痛丢弃一些东西。旧家具、过时的衣物,它们在生活的浪潮中逐渐被舍弃。然而,那几箱旧书始终未丢。那几箱旧书,是我在岁月变迁中的坚守,是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
每一次打开那几箱旧书,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岁月的尘埃在空气中飞舞,书是有灵魂的,当你拂去上面的灰尘,捧起它,你会感到它散发的气息。那是一种混合着纸张的陈旧、油墨的芬芳以及岁月沉淀的独特气息。这种气息仿佛能将我带回到过去的某个瞬间,也许是小时候在炕上翻着小人书的午后,也许是看着父亲在灯光下奋笔疾书的夜晚。
如今,那些旧书已不再崭新,纸张泛黄,边角卷曲,但它们承载的重量却与日俱增。每一本旧书都是时代的切片,透过它们,能看到社会的变迁。在那个物质并不充裕的年代,书籍是人们精神的慰藉,是打开外面世界的窗口。人们珍惜每一本书,反复阅读,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被细细品味。而现在,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书层出不穷,电子书籍铺天盖地,旧书似乎渐渐被遗忘在角落。在书店的书架上,新书们光鲜亮丽地排列着,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在电子设备里,各种电子书籍只需轻轻一点就能获取。然而,旧书里蕴含的真挚情感、质朴思想,却是无法被替代的。它们就像被岁月尘封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
在旧书的世界里,我能找到自己的根,能感受到文化的传承。那些旧书里的批注、折痕,都是前人阅读的足迹,我沿着这些足迹,仿佛能与不同时空的人对话。旧书,是我永远的精神家园,是我在这纷扰世界中的宁静港湾。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我愿守着这些旧书,让它们继续在我的生命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如同夜空中那永不熄灭的星辰。

作者 关东月,吉林人,现居广东佛山。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经典文学网签约作家,长春市作家协会会员,《当代1文学艺术》副总编,《中外文化传媒》副主编,《当代精英文学》顾问。作品散见于诗刊,《春风》《蔘花》,《青年月刊》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吉林日报,长春日报,羊城晚报等全国报刊杂志及各大媒体网络平台,有多篇获奖作品被选编入《当代华语作家获奖文集》,《中国亲情诗典》,《中国实力诗人优秀作品集》,《中国最美爱情诗选》,《中国精典小说,散文,诗歌集》等多部国家出版物文集。荣获全国首届东岳文学奖,第三届孔子文学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