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墨客的合鸣》
作者/张强红
我们翻开中国书法史册,纵观整个中国书法史凡是能在历史上留下大名的书法家都是饱学之士,大学文家,他们始终遵循读书在前,写字在后,文人不一定是墨客,但是墨客一是文人,真正的书法家,首先是个文化人,轻文重墨是当今书法界的一大悲哀。
在中国历史上,文人阶层有着重要地位。不同历史时期,文人的特点和使命也有所不同。先秦时期,文人主要是为贵族服务的谋士、学者;秦汉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文人更多地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参与国家治理和文化建设,承载着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文化传承责任,强调家国情怀、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文人:通常指有一定文化素养、学识,从事与文化相关活动的人。范围较为广泛,具备一定文化知识、对文化艺术有一定涉猎和兴趣,能进行基本的文字表达、思考创作等,都可称为文人。
所谓墨客,它的内涵在历史发展中也不断丰富。主要与书法、绘画相关,后来逐渐涵盖在文学等其他艺术领域有突出表现的人。墨客往往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和艺术个性的展现,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脱,其作品常常流露出对自然、人生的独特感悟和审美追求。 “墨”作为书写用的墨水,象征着文字与学问;“客”表示从事某种活动的人。组合起来的“墨客”一词,寓意着以笔墨为伴的群体,专门用来形容擅长或喜爱舞文弄墨、从事文学创作的人。
当今书画圈太多的人不读书,不做学问,拿起书毛笔就写字,画画,不懂诗词格律,不懂古典文学常识,每天拿着字帖临摹,揣摩评委的审美,为参展,入展,获奖而绞尽脑汁。借各种理由或借口不去读历代先贤的文章,对事物、事件等判断仅凭主观臆想,自以为然,故步自封。像坐井观天的青蛙,或是顺大流,人云亦云,别人说好,他也跟着说好,别人说不好,他也跟着说不好,完全没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跟以前的书家大相径庭,从前的文人谦虚谨慎,对先哲们留下来优秀的碑帖心怀敬畏之心,读书是每天的必修课,然后习字,而现在更多人为了舞文弄墨,炫技卖弄,博人眼球拿起毛笔就写,旁观者不断的叫好,自己也觉得写的很不错,飘飘欲然,忘乎所以,夜郎自大,自封大师。殊不知只是会写几个毛笔汉字而已。什么是书法?一窍不通,大多是假把式。从前是人驾驭笔墨,现在是笔墨驾驭人,人被笔墨彻底奴役了。古人笔墨随心走,重操守、重情怀,现在是心随笔墨走,以技为上,除了认技、炫技,就是认钱、捞钱,道的层面很少体现,甚至一无所有。问题出在哪里?归根到底不读书,没有学养。不读书法史,不懂是诗词格律,不读古典文学,经史子集,更不会向前辈,名师请教,总觉得自己写的最好。书画圈行内人士也如此,都说是文人相轻,其实不然,虽然在书画圈内,绝大部分未必称得上“文人”二字。但是圈内普通严格意义上的书画家也有偏见,他们看大师的作品,大多感觉不如自己写的好,画的好,这类占绝大多数。真正的书画大家看大师的作品,能望到气,会由衷的敬佩或震撼,这类人极少。真正的大师见大师的作品,欣赏、收藏、学习、借鉴、佩服,这类人凤毛麟角。问题出在不读书论,不读画论,不懂道法,没有修为,审美还停留在在好看和漂亮最低级的层面。如书法中如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金石味,书卷气,古拙类似书画术语既没看过也没听过,书法中出现的“飞白”他们总认为是书画家舍不得用墨,这类人归根到底就是不读书,没学养。
古人评论一个书画家,先是“文”后是“墨”,也就是说要先看其文辞,题跋,落款,诗词而后看才看书画作品。自晋唐以来,首重文章,其次书法,最后绘画。并且他们深知“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也。就拿书圣王羲之《兰亭序》来说艺术价值体现在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在自然旷达的文字中,兰亭序更是中华文化萃为一集的象征,它不只是王羲之及其家族的传家宝,它更是一座永远挖掘不尽的中华文化矿藏。
苏东坡书法为什么是宋朝第一?宋代的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排名第一的就是苏东坡。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苏轼在书法上强调“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这种创新思维在当时是一种突破,他强调书法应该是个人情感和艺术修养的自然流露,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和重复。苏东坡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千年一人”。客观地说,苏东坡的书法技法并不是最高超的,但苏东坡在书法所依附的人格魅力和文化底蕴上是无人可比的。
书画史但凡有大成就者,都是属于文人型、学者型、画家型、金石家型之类,只在写字上下功夫而能成大气候者,寥寥无几。但凡名垂青史的书法家首先是文人。从王羲之,颜真卿,李白,苏黄米蔡,明代吴中四才,近代伟人毛泽东,林散之,启功他们首先是学者,诗人,文学家,从他们流传下来文古文,诗词,尺牍,手札无一不就露出文人气息,他们才是真正书法家。不读书,没有文化,即使笔墨技巧不比钟繇和王羲之差,也只是俗人而已。进入当代高二适先生说:“光写字不读书是书匠。”其实连字匠也够不上!凡病可医,唯俗病难医。医治有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多则积理富,气质换;游历广,则眼界明,胸襟广,俗病可除也。书法要想脱“俗气”脱自己的壳。摆脱自己的匠气,就要多读书,养气,要做到先是文人然后才是墨客。
书法艺术作为一门国粹和博大精深的学问,还涉及文学、历史、文字、汉语、美学等很多字外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唯有读书才能让书法达到高境界。学书法,学指的就是学问,有了深厚的文学修养才有境界,境界就是书卷气的流露,读书多了自然体现在书法之上。比如近代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国人家喻户晓的大文豪,他的书法沉厚圆润,遒劲凝缓,中锋与侧锋兼用,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均衡轻松秀逸,介于楷书与行书之间,文雅隽永,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精神内敛,如进入化境。他的书法看到的是一种朴素,一种沉稳,透露着一种文化精神,甚至让人在其笔墨之中感觉到一种人格化的力量。鲁迅的日常书写,是和他的诗文、哲学、史学、宗教、版画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无心于书,更不求书法表现的丰富,我手写我心,我心即我字,却恰恰显示了一种朴素,一种独立。
近代还有郭沫若,梁启超,康有为,他们都是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唯独不是书法家命名,难道他们的书法不够档次吗?显然不是,他们学习启蒙很早,但都是真正的大学问家,书法只是他们学问的工具。就拿梁启超的书法来讲,主要体现在魏碑上,又以《爨宝子碑》为根基,笔画外柔内刚,显得方正凝重,非常有分量,已经熔炼到出神入化的地步。梁启超是一个大文人,大学问家,书法家的头衔似乎与他不沾边。然而,他的学识与学历足以支撑他成为一名出色的书法家。事实上,梁启超先生就是一代著名的书法家,为后学者所推崇!
宗白华先生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笔者从墨客一定是文人这个角度审视当今书坛,能称为书法家的又有几位?真正的书法家,首先是一个文化人!但要做到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光是“练字”还远远不够,要懂诗词格律,经史子集,古典文学,懂审美,懂哲学的书法家。而不是一个“参展”的机器,一个展赛的获奖收割机,或者说是一个纯粹的写字匠,那样的话是很悲哀的。所以,我们的书画家在锤炼技术的同时,需要读书、思考、感悟生命、增加知识、提高人文修养,提升审美水平,增强自己的修为。唯此,才能创作出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和高境界的艺术作品。古人强调“日读百字,十年成学”的慢功夫先读书,让“文”和“墨”并进,读懂了,再下笔,文人墨客二者产生合鸣,最好做一个著作颇多,让自己的书法镀上一层文化金箔,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为后辈做一个标杆性的书法家。
张强红,字云庐,号宇一,教师,甘肃武都人。
北京市收藏家协会书画鉴藏委员会秘书长
甘肃省文艺评论家评论家协会会员
甘肃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
甘肃省大学生书画同盟协会会员
陇南市文艺评论家家协会会员
陇南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陇南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