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宛是病死的
傅济生
冒辟疆的妻妾情况较为复杂,且不同资料中存在一定差异。以下是根据现有资料整理出的相对清晰的排名:
1. 正妻
苏元芳:苏元芳(“芳”亦作“贞”)是明崇祯二年(1629年),冒辟疆娶的中书舍人苏文韩的三女儿,为冒氏祖父冒梦龄任江西会昌县令时与苏文韩订下的“娃娃亲”,当时冒氏才3岁。她能画,有画作存世,后生二男一女。
2. 妾室
董小宛:董小宛名白,字宛君,一字青莲,是苏州人,“秦淮八艳”或“金陵八艳”之一,饮“针神曲圣”之誉,跻身“中国古代十大名厨”之列。她与冒辟疆在乱世中相伴9年,殁于清顺治八年正月初二日,享年28岁,葬于如城南郊“影梅庵”侧。
蔡含:蔡含,名女萝,号圆玉,苏州吴县人,工画,有少量与冒氏合璧的画作存世。
金玥:金玥,名晓珠,一字玉山,苏州吴县人,治印,与蔡含并称“冒氏双画史”。
吴扣扣:吴扣扣,名湄兰,字湘逸,小字扣扣,原籍真州(江苏仪征)人,随父亲流寓如皋。她是冒辟疆最宠爱的小妾之一,但未正式过门便因病去世。
麻姑:据冒辟疆的同时代词友江都吴绮在《悼董宛君》中云:“麻姑去后小姑闲,独剩双成又早还。”推究诗义,冒氏尚有妾室“麻姑”在董小宛之前去世,但事迹不详。
吴蕊仙:吴蕊仙,名琪(“琪”亦作“淇”),别字佛眉,明末长洲(苏州)人,世居花岸。其祖父吴挺庵在明朝位居方伯(布政使),父亲吴健侯官至孝廉。她的丈夫管勋是冒辟疆的复社好友,因反清事败遇难,吴只身渡江投靠冒氏。后来吴面对冒氏已纳婢女吴扣扣这一事实,不愿插足其中,便选择遁入空门。
部分史料提及冒襄另有一妾张氏,但记载模糊。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历史文献和资料可能存在遗漏或偏差,以上排名可能并非完全准确或全面。此外,冒辟疆的妻妾关系也可能受到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复杂性。
董小宛因文学作品的传播而名声最盛。民间虽然有入宫之说,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邹爱莲和副研究馆员尹淑梅,在纪录片《清宫秘档》第二集中根据史料研究的结论:“董小宛不是董鄂妃”,董小宛入官之说,祗是笑谈而已。
其实董小宛是病死在如皋冒辟疆家中的。《冒辟疆全集》第970页龚鼎孳手札云:“张君老至,得手示。……董社嫂清恙计已平好……嘉平十九日。”这个嘉平十九日是庚寅年腊月十九日,即1651年2月7日,2月19日春节,“辛卯献岁初二日长逝永别”。由此可见此时的董小宛已在病中,而且病得很重,因为她若是一般小恙是不当回事的。有人说这个嘉平十九日是辛卯嘉平十九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85册影印康熙冒氏水绘园刻本《同人集》卷四龚鼎孳与冒辟疆《书》,题为“又”,下注:“辛卯”,《书》云:“董社嫂清恙计已平好。”末署:“嘉平十九日”(凤凰出版社2014年版点校本《冒辟疆全集》第970页相同)"然而,干支纪年,春节起方是辛卯年,辛卯年的腊月十九日已是1652年的年初了。那么这次董小宛是什么病呢?
张明弼(1584-1652)明文学家、学者。字公亮,金坛人。崇祯六年(1633)举人。十年进士。授广东揭阳县令。政绩卓著,秩满,被谗谪为浙江按察司照磨,群议不平,始调台州推官。年逾,擢户部陕西司主事,愤马士英、阮大铖当国,不赴。早年师从曹大章,古文诗赋名重一时。与冒襄、陈则梁等五人义结金兰,为复社重要成员。著《冒姬董小宛传》(全集第876页)写道: “申酉崩坼,辟疆避难渡江,与举家遁浙之盐官,履危九死,姬不以身先,则愿以身后:“宁使贼得我则释君,君其问我于泉府耳。”中间智计百出,保全实多。后辟疆虽不死于兵,而濒死于病。姬凡侍药不间寝食者,必百昼夜。事平,始得同归故里。前后凡九年,年仅二十七岁,以劳瘁病卒。其致病之繇与久病之状,并隐微难悉,详辟疆《忆语》《哀词》中,不唯千古神伤,实堪令奉倩、安仁阁笔也。
琴牧子曰:姬殁,辟疆哭之曰:“吾不知姬死而吾死也!”予谓父母存,不许人以死,况裀席间物乎?及读辟疆《哀词》,始知情至之人,固不妨此语也。夫饥色如饥食焉:饥食者,获一饱,虽珍羞亦厌之。今辟疆九年而未厌,何也?饥德非饥色也!棲山水者,十年而不出,其朝光夕景,有以日酣其志也,宛君其有日酣冒子者乎?虽然,历之风波疾厄盗贼之际而不变如宛君者,真奇女,可匹我辟疆奇男子矣。”
这里的“其致病之繇与久病之状,并隐微难悉,”非隐瞒、隐藏、隐私......之意,乃是 明 .武之望著《济阴纲目》 武之望 公元1368-1644年。本书对《女科证治准绳》内容重加编次,分医论、医方二部,眉目更为清晰。“......隐微难悉,病不自知,而一委于医, 医又不能得其隐微,望闻问无有焉,一凭于脉,脉其可尽......。“
《中医名言警句》
别阴阳于疑似之间,
辨标本于隐微之际;
有无之殊者,求其有无之所以殊;
虚实之异者,责其虚实之所以异。
__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审查病机无失气宜论》
就是说董小宛的病很重又属于疑难杂症,连医生也说不出所以然,隐微难悉。
而《冒辟疆全集》第596页影梅庵忆语 纪谶(姬病状与永诀语详载哀辞不复述不忍复述)
那么冒辟疆的《亡妾秦淮董氏小宛哀辞》(全集第618页)又是怎么写的呢?这是一篇有韵之文,计有二千四百字,共用二百四十韵。
冒辟疆的文前序跋:“嗟乎!小宛自壬午归副室,与余形影丽者九年,今辛卯献岁初二日长逝永别者已踰六十又五日。......不知从古今世上人果有同阅此境景者。嗟彼宋玉,亦有安仁。屡欲详述子生平学为诔或歌诗以吊之。......今子幽房告成,素旐将引,谨卜闰二月望日妥香灵於南阡矣。自今以往,棺冥埏窈,白日不朝,青松为门矣。......於是锵楚挽喝,边箫徘徊,为之辞曰: “......夙婴惊悸,肝胆受伤,恒于春半,瘦削肌香。祸触风寒,季夏十七;泬哉沉绵,遂成疢疾;痰涌血溢,五内崩舂;虚焰上浮,热面霞烘。参苓杂役,无补真损;长夜悴蹙,朝起内忍。移居静摄,举室含凄,犹掠豪犀。位置黄花,淡妆逑影;频移绛蜡,详审逸靓。恰逢小试,携儿邗关;屡趣我行,经月乃还。初腊驰旋,两眼一见,脂玉全削,飘姚徒倩。一息数喘,娇喘气幽;香喉粉碎,靡勺不流。火灼水枯,脾虚肺逆……”
“哀文积于胸臆六十五日,两日夜成,凡二千四百言,二百四十韵。从来悼亡无此支离繁缛者。孤灯自读,凄风飒雨,悲音起帘栊,振林木,能令搏黍巧啭,化为蜀帝啼魂,抑使庭下香雪数十株咸闭影零英泥为尘土。嗟乎!奉倩之神伤矣。文通之才尽矣。亡妾有灵,应怜余报知酬德之一念。而世之读此者,当知登徒子非好色者也。”
按壬午系明崇祯十五年,亦即公元1642年,辛卯系清世祖顺治八年,亦即公元1651年。
从冒辟疆的悼亡之作中我们可以看出,董小宛死于“痰涌血溢,五内崩舂”“脾虚肺逆”的疢疾。
疢,读作趁,本义是指热病,后引用为病义。《诗·小雅·小弁》中有“疢如疾者”。郑玄笺云:“疢,犹病也。”
将“疢”与“疾”联系在一起组成的“疢疾”,其义就是指一般的疾病。《孟子·尽心上》中有:“人之有德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用的就是这个意义。
董小宛的病状,虽然有几分像是肺结核(时称痨病),但细观其中“肝胆受伤”、“脾虚肺逆”等语,我们又不难发现董小宛的病似乎又不是痨病,至少不只是痨病,隐微难悉。
龚鼎孳的另一封书也在这一年的晚些时候。《清朝野史大观卷九》也有记载。《冒辟疆全集》第971页
“洞老至都,出示手函,一时风雨飒然,玉碎珠銷,断魂千古。弟于宛君盟嫂,虽缺鬱金堂下一拜之缘,而玉蘭花底,醉瀋淋漓,猶彷彿欢场,宣揚幽蒨,至今美人云气,缭绕玳瑁之床。香魂有知,珊珊紫幄中,……《忆语》大刻,锺情特至,展之不禁雪涕。沉香親刻,管夫人不是过也,诔词二千余言,宛转凄述,玉笛九迴,玄猿三下矣。……”都是说董小宛病死了。
这里的“洞老"即赵开心(?—1662),字灵伯,号洞门,湖南长沙人,清初官吏。此书札写于辛卯九月,这时的龚鼎孳已知董小宛"辛卯献岁初二日长逝永别",但却有人说龚鼎孳“嘉平十九日的书札”是他此时不知道董小宛已在正月初二死亡,龚鼎孳辛卯九月已知董小宛于辛卯正月初二去世,怎么可能到了辛卯腊月十九,又对董小宛死于辛卯正月初二不知情呢?
王敬雅评《董小宛入清宫与顺治出家考》清代疑案与疑案考据以及《董小宛並非董鄂妃》等文章很多,本文不作详述。
一言以蔽之,董小宛"辛卯献岁初二日长逝永别"于如皋冒辟疆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