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杯征文二等奖
会行走的“英纳格”
杨庆华

新兵下连队时,我与他分在一个排,我五班,他六班。咱两个班在一个帐篷里,我和他床对床、铺对铺。他叫刘继东,来自辽宁西丰县的一个公路道班,但他是沈阳的下放知青。他身材魁梧,为人豪放,力大无比,鼾声如雷,体重96公斤,最显眼的地方是他左手腕上戴着一款瑞士产的英纳格名表。而我的标志是体重96斤,刚刚是他的一半,战友们调笑我是“微风吹得起”的人。

1974年5月4日下午,刚好这一天周六,连队团支部召集所有的共青团员举行歌咏比赛,我们排获得第一名。借着兴奋劲,刘继东说应该庆祝庆祝。这时有人附和,刘继东能吃鸡蛋,下坡到乌苏沟村里去买。接着,刘继东开了腔。小杨,我们打个赌,比吃煮鸡蛋,谁吃得少,最后谁付账。我点头应允,随即到乌苏沟买了30个鸡蛋,7分钱1个,花了2块1毛钱。打来井水稍微一洗,下锅开煮。鸡蛋煮好了,战友们纷纷围了上来,没有人看好我。我俩各拿15个,席地而坐,边剥边吃,当第8个吃完后,他说有点“撑人”,我好像没什么反应,接着进度慢了下来,等到他把第12个咽下去,说到了嗓子眼,气鼓气胀的,动弹不得了。我好像还能吃,一鼓作气把15个干光,他认输了。
人生不过是路过,遇之是缘。继东虽然输了,但他豪爽的知青性格,给大伙留下了印象。
那个年代,当兵的虚荣心人人都会有,老兵们探家,为了装点门面,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继东的“英纳格”。首先是他的班长,来自贵州施秉县的罗生祥。班长要借表,既是一种信任,也是向你示好,哪有不借之理?班长带着来部队的未婚妻,北京、武汉、贵阳、凯里、施秉,一路调风弄月,好不快活。不想得意过度,把手表遗失在了凯里的旅社里。那个急呀、愁呀,就差疯了!关键是不知手表到底丢在了哪里?好在热心快肠的旅社服务员,急人所难的旅社领导,通过军人通行证的登记,挨个一通查找,从凯里军分区到北京军区、铁道兵东北指挥部,一直到我们师、团、营,最终找到了我们连队。接着又商量,如果邮寄,怕不安全,再度丢失。经过多方联系,大家一致同意,委托部队回施秉探亲的老乡带回连队。来来去去的,一番好折腾,手表回到主人手里,已经是两个月之后的事了。“英纳格”一路旅行,风光了罗生祥,麻烦了一群人。它毕竟不是个小物件,失而复得,宽慰了刘继东。于是揣摩着,继东所持的淡定与从容,才是真正的大度、真正的大快乐、真正的大风光矣。
有人说,刘继东吃亏了。探家归队刚进门,听闻此事的排长黄泗生,表情瞬间爆表。接过话茬于是说,继东之举,是一种潇洒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自我做人的方法,你们觉得呢?
说来这“英纳格”也好生奇怪,以后随战友探家到过广东廉江、四川邛崃、山东莒县、江苏沭阳等地,它旅行的疆界不断扩展,名气不断扩大,奇闻不断发生,有人再添点油,加把醋,渐渐生成了故事里的故事。刘继东则笑曰:要探家的弟兄们,别等了,带上“英纳格”这个大众情人,趁年华正好,趁热情未冷,趁一切还来得及……
谷雨弄晴时,今又逢五四,五十年漫漫长路,不经意间就一晃而过了……回忆人这一生,受惠永远大于施恩,有钱的还债,无钱的还情。“心债”怎么还?还一片缘分,起于战友间的友谊、关爱、洒脱、旷达、敬畏之心。
继东,你在哪?

作者杨庆华
2025.4.22.于汉口
槛外人 2025-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