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科技如此发达
很多人问我:美国为什么科技这么发达?
有人说,美国教育系统完善,基础科学和高等教育都领先全球;
有人说,是因为美国开放包容的移民政策,让全球顶尖人才汇聚于此;
也有人说,是因为美国的制度宽松自由,文化氛围促进了科技和艺术的繁荣。
这些说法都对,但今天,我想从我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我的看法。
我四十一岁第一次离开祖国,到美国生活了半年。那是我人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慢下来”。在此之前,几十年里我一直在国内奔波:当过兵、干过政府工作,也下海经商。可以说我尝遍了各种滋味,也体验了中国社会节奏的快、压力的重、人情的复杂。哪怕偶尔空下来几天,眼前看到的还是忙碌的街头和焦躁的人群,心也无法真正安定。
可到了美国,好像忽然从高压锅里被释放了出来。
我可以不工作,不管孩子,不挣钱也无妨,只要省着花;住个小房子,开个破车,照样有条不紊地过日子。没有了“别人家的孩子”,没有了“人比人气死人”,没有了“你不努力就会被淘汰”的压迫感。我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心静自然凉”。
在国内,家里东西坏了,我第一反应是“换个新的”或者“请人修”。
可到了美国,一切都变了。那年我修理一个鱼轮,愣是拆开了却装不上去,零件要么多了,要么就是装了却不能转,整整鼓捣了三天三夜,脑子里全是那几个卡口和小螺丝钉。要是在国内,我早就一甩手扔进垃圾桶了。可在美国,我居然乐此不疲地琢磨,这感觉甚至有点上瘾。
后来我逐渐喜欢上了车库生活。在美国,车库是男人的世界,是一块天然的“创客空间”。没事的时候就在车库里修修家电,做点木工活,造茶桌、鱼竿架、音响底座,还试过修音响,甚至一度打算用车库造一艘快艇——用旧汽车发动机做动力,造好了一定神气。有人在车库里造枪造子弹,有人造电动车,有人鼓捣无人机。车库成了创造力的孵化器,也是一种心灵疗养所。
而这一切的背后,少不了美国那种“你想干就去干”的环境支持。在这里,只要你造的东西安全合法,就能上路、上市、申请专利,没人一开始就质疑你、泼你冷水,更没人动不动就来查你营业执照或者成分来源。哪怕你想买桶汽油,只要遵守规则,就能买到,不像在国内,连想自己鼓捣点东西都常常受限于层层限制。
我曾经打了十几年高尔夫,球技一直不怎么样。可到美国后打了几天,球技居然突飞猛进。不是因为球场更好,球杆更贵,而是我终于睡好了觉、心安了、放松了。这种状态,会让人专注,会让人沉浸,会让人进入一种“创造者的节奏”——而这种状态,是科技进步最重要的土壤。
我逐渐明白,美国科技发达,根本上不是因为某一个政策、某一类学校、某几位科学家,而是因为它在潜移默化中营造了一种支持创造、鼓励试错、尊重个体的文化。
这种文化不浮躁,不急功近利,也不那么看重表面的成功。
你可以穿着拖鞋上班,可以开十几年的旧车,可以住在不修边幅的小房子里,但只要你愿意动脑、动手,只要你能专注地做一件事,就会得到尊重。
没人逼你“卷”,你也没必要去“装”,因为人们不那么在意你表面有多风光,他们更关心你是不是活得真实、是否有创造力、能不能给社会带来一点点哪怕微小的改进。
还有一点也很关键——美国已经富了一百多年了,社会整体上没有那种“必须爬上去”的紧迫感。
人们没有那么强的比较心,不太在乎你穿什么、开什么车。
这让人从物质比较中抽身出来,转而去追求心灵的自由。而这种自由,就是科学精神最好的养分。
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真正从“焦虑”中脱离出来,他才能真正“好奇”;
只有当一个社会容许失败、包容异见、允许慢工出细活,科技才会在无数个不起眼的车库里、实验室中、咖啡馆边悄然孕育,最终绽放。
所以我常说,中国有聪明才智不输任何国家的人,可惜大家太忙了、太急了、太累了。
一边想着赚钱,一边想着孩子教育,一边还要看社会脸色、玩人情世故,哪有多少人能心无旁骛地在车库里泡三天三夜,就为修一个小小的鱼轮?
美国科技发达,不只是因为它的高校、实验室、NASA,也不是因为硅谷的风投或华尔街的资金——而是因为在无数个普通人的生活里,创造力是被允许的、是被尊重的、是可以成为生活方式的。
这是我在美国半年生活中的一丝体会。或许不够“学术”,也不够“严谨”,但却是我亲身感受到的——那些安静的、慢节奏的、自由自在的时刻,才是科技真正生根发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