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田园行吟》有感
王 海
什么是诗人?我曾经说过,诗人是天上飞翔的鸟,作家是地上耕耘的牛。诗人说了错话,做了错事,人都说那是诗人。作家说了错话,做了错事,人会说这人修养不够。
给诗人一个杠杆,他可以撬动地球。诗人说狂话,人都说诗人就是那样。作家说了狂话,人会说:人狂没好事,狗狂挨砖头。诗歌在人类精神世界中的特殊地位是无人取代的。
诗要有韵味。什么是韵味?韵味是指文艺作品中自然含蓄、天机呈现、超越言象之外,令人悠然神会,但又觉得绵绵不尽,余味无穷的审美境界。我觉得白养民诗歌有这种韵味,这种韵味特别表现在“节令篇”里。
例如:“初春飞雪”:
“春写雨水盛也昌,擂鼓贺岁迎吉祥
彩绸一路尽情欢,满天雪花为谁舞?”
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自然场景,更是一种存在的叩问,是诗人将个人情感化为与自然界对话的能力。节令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精神刻度,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节点。诗人在这里不是简单地描述季节变化,而是在意象的碰撞中,创造出超越具体物象的审美空间。
我们有些人常怨杂志编辑有眼无珠,我们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语句,没有让人猜不透又想猜的诗意和意境,你当然不会得到编辑的青睐。
要想感动读者,首先要感动自已.....生博写母亲那一段肯定是满含泪水的。
在“情景篇”里,作者触景生情、触景伤情。他望山看景、他登塬望陵、他夜宿秦岭山、月夜赏景?他出门打工,以及父亲的味道,都写得很有情趣。特别这首“父亲的味道”,写出父亲“赶日月的劳累”、他写父亲的味道,是爱泡出的酒香。这样将日常生活提升至诗性高度的作品,这不仅是修辞的胜利,更是诗性思维对日常经验的照亮。
这就是诗意,这就是诗人语言。只有这样的诗句,才能触动人心,才能让读者心境颤动。
在“题赠篇”中,作者好像心力用尽,少了飞扬的词句,少了“流星满纸”的激情。也可能是对描写的对象把控不够,抓了芝麻漏了西瓜。你以小见大,却以大见小了,少了缕缕温馨,不再唤起读者的共鸣。
当作者面对具体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义务时,如何保持诗性的纯粹?当诗歌过于贴近现实功用,一定是诗人对诗歌有了过于理想化的期待。
对一个业余作者来说,《田园行吟》己经够精彩了。在当代语境下,当诗歌越来越脱离大众阅读,成为小圈子里的语言游戏时,像白养民这样的"业余"作者反而保存了诗歌最原初的冲动和表达的渴望。在他的诗歌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他个人的情感抒发,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因为他在诗意的张力中,有到了自己独特的声音。这或许就是《田园行吟》给予我们的启示。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值得阅读的书,一部可圈可点的文学文本。因为诗人,才有了诗歌。因为诗歌,才有了文学。因为文学,这个世界才如此的和诣和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