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集晨光》
梁霄
晨雾还未散尽,山坳里的鸡鸣便撕开了天幕。我开着小乌龟(去年买的一台绿色五菱小电车)往沙子镇去,轮胎上沾了湿泥,底盘扫着野艾草,忽见东边崖顶上翻出一轮铜钱大的日头,金辉泼洒下来,把整条石板路镀成了银箔。黔西南的春,原是这般泼辣,连时辰也赶得急,仿佛怕误了哪户人家的好买卖。
集市在腾龙岭上铺开,像一匹刚拆封的织锦。布依族的蓝靛染布摊子挨着苗家的银饰铺,铜铃铛与绣花针在竹簸箕里叮当乱响。卖荞凉粉的阿婆蹲在石阶上,罐罐里的豆豉让人垂涎欲滴,洗碗的水珠挂在她蜡染围裙上,亮晶晶如星子坠入银河。穿绣花鞋的姑娘们提竹篮穿梭其间,裙摆扫过地摊,带起一阵风,搅得花椒香与包谷酒的甜气在空气里翻跟斗。
最热闹处是那棵老榕树下,三五个老汉围着一筐新摘的野山菌讲价。他们的手指粗如树根,掐算着斤两时却灵巧得像绣花针,唾沫星子溅到菌盖褶皱里,倒添了几分鲜气。忽有穿靛青长衫的苗人吹起芦笙,曲调野得很,像山溪撞上石崖,溅起的音符直往人耳膜里钻。孩子们跟着调子蹦跳,脚底板敲打着石板,咚咚声和着铜鼓点,震得树梢麻雀扑棱棱飞起,翅尖掠过屋檐,惊落了晒着的干辣椒串,红艳艳的椒壳跌进人群,倒成了添彩的鞭炮屑。
转过炸洋芋粑粑摊,见一白发老倌正用手机扫二维码收钱。他的织锦腰带还缀着祖传的铜铃铛,指尖却在玻璃屏幕上划动,像在算盘珠上跳新舞。隔壁摊位的布依媳妇笑得牙白,把新染的土布叠成云,往游客怀里塞:"这花色是照着天眼望远镜拍的星云染的,带回去做窗帘,夜里能招星星福气哩!"她的话音刚落,对岸的戏台子便咿呀开唱,木偶戏的线绳牵动日月,唱词却是讲电商扶贫的新政策,老腔调裹着新词儿,倒生出奇妙的滋味。
日头偏西时,我提着袋子开车往回走。市场渐静,华灯初上,光晕暖得像灶膛余火。回望那棵榕树,枝桠间挂满未收的竹筛,筛孔漏下的夕阳碎影,在地上织成一张金网。忽觉这集市原是座活着的博物馆——古旧的银饰与新潮的扫码器同台,蜡染布上的老图腾与无人机航拍的纹样共舞,连石板缝里钻出的野蕨菜,都带着倔强的绿,生生挤进这沸腾的光景里。
山风卷着余音追来,芦笙的尾调还缠在耳畔。踩碎几个晒脆了的红辣椒,脆响如踩在时光的节骨眼上。黔西南的春啊,从来不肯囿于旧辙,连赶集这桩老事,也日日生出新芽,绿得蓬蓬然,泼辣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