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杀出一条血路"
——邓小平同志的最后岁月(五)•维我中华•
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长年累月在土里刨食却不得温饱的庄稼汉,立下了惊天动地的保证书,并按上鲜红的手印……
(一)
三年自然灾害造成了农村严重饥荒,
安徽省宿县一位老人为了自救上山开荒:
凭着勤劳的双手开出了16亩荒地,
不仅收获了口粮还向公社交了1800斤粮!
农民在惊羡之余认识到一个道理:
分田到户可以收获更多粮食摆脱饥荒!
安徽农村悄然兴起包产到组户责任制,
但是一时还没有敢于分田到户的胆量!
凤阳县小岗生产队是个远近闻名的讨饭村,
有18个农民为生活所迫突发奇想:
他们要分田到户,坐牢杀头也心甘!
按下手印把全国第一份包干合同签上!
消息传开公社领导立即质问队干:
这样搞要犯国法赶快恢复原样!
所幸小岗人的行动得到县委省委支持,
邓小平获知说不要争论实事求是大干快上!
在包产到户遇到重重阻力的关键时刻,
邓小平对农村改革及时支持"撑腰":
肯定凤阳县的大包干一年翻身改变面貌,
认为担心会影响集体经济没有必要!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真正得以正名,
是1980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出台:
明确指出"双包"属于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人民公社体制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
1983年春节前邓小平莅临苏州,
考察苏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
对苏州准备提前实观翻两番表示赞许,
从苏州农村发展看到祖国农村未来希望!
苏州社队工业的迅速崛起,
对苏州的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农民兄弟"跨进了工人老大哥行列,
"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农副工协调兴旺。
社队工业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
正是依靠市场经济生产力得到解放。
邓小平认为市场经济不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
由此头脑中明晰了关于市场经济的思想。
他首肯了苏州发展社队工业的做法,
中央专门发文为这一新生事物捧场,
为全国的社队工业(乡镇企业)崛起铺路,
同时也为国有企业开辟了广阔市场。
(三)
实现现代化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的愿望,
日本首相大平正芳问道中国将来是什么样?
邓小平回答要实现的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
到2 0世纪末实现的目标就是一个"小康"!
他把这个目标具体分解为两步走:
第一步到1990年在前10年基础上翻两番,
第二步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基本 达到小康!
翻两番的小康目标激励全国人民发愤图强!
邓小平还为我们制定了第三步目标:
在21世纪用30至5 0年再翻两番,
使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由此中国就可以对人类有更大贡献!
(维我中华2025年4月8日依据有关资讯撰写,敬祈教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