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一行和高老师来到了当年“奇袭白虎团”13个人中,目前唯一健在的一位老人赵顺合的家,走进村西侧,是一处非常安静的小院落,屋迎面的墙上一块红色的牌匾也是分外抢眼:“英雄宅第——献给一等功臣赵顺合同志”。
今天早晨的阳光,透过斑驳的窗棂,在赵顺合老人家的桌面勋章盒上,投下跳跃的光斑,散发着耀眼璀璨的光,我看着那些沉甸甸的军功章,仿佛在诉说着半个多世纪前的血火荣光,我小心翼翼翻开桌上泛黄的相册,抗美援朝的烽火岁月从泛黄的纸页间扑面而来,那些年轻战士坚毅的面庞,与眼前这位满头银发的老兵重叠交织,我看着老人布满老年斑的手轻轻抚过照片上,年轻的自己声音里透着当年的风范。
1951年,23岁的赵顺合随志愿军某部跨过鸭绿江,他所在的尖刀班在金城战役中奉命执行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突袭南韩首都师"白虎团"团部,那个被美军称为"铜墙铁壁"的阵地,硬是被这群平均年龄不足20岁的战士撕开了口子,老人记忆最深的,是那个暴雨如注的夜,他们化装成韩军运输队,借着电闪雷鸣的掩护摸到敌指挥所,"手榴弹一扔,鬼子的机枪就哑了!"他突然提高声音,模仿当年战友冲锋的号角,正是这次奇袭,彻底打乱了敌军部署,为志愿军全线反攻赢得关键战机,这段传奇后来被搬上京剧舞台,成为《奇袭白虎团》的经典桥段,听高老师说:赵顺合老人在打扫战场的时候,战友包月禄把扯下白虎团的团旗缠在腰上带回来了,这个旗子现在还保存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成了历史的见证。
今天我亲自目睹了英雄本人,赵顺合老人坐在软椅上,虽然有些驼背,但看上去精神矍铄,因为老人的脚有点疼痛,医生正在给看脚,看着老人慈眉沉静的眼神 ,摆手向我们打着招呼,听老人儿子、姑娘讲:除了有些耳背,脚行动有些不便之外,身体还算硬朗。老人虽然已经96岁了,没事还会和村里的人们一起聊聊天,如果不是之前了解老人的英雄事迹,我很难把这个普通的农村老人,和抗美援朝的老兵英雄相连,再次翻看桌上泛黄的立功证明书,"一等功"三个字依然是字迹清晰可见,战绩累累。
听高玉辉老师讲:"那时候的赵顺合老人,他们就没想到能活下来,就盼着能保住红旗不倒就行。"如今鲐背之年的老人,还时不时的坚持擦拭着那些勋章,因为这是老人家和牺牲战友的记忆。临别时,我们为老人拍下新照片,阳光下老人身着旧军装,胸前的勋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一刻我似乎就像穿越了时空,我又看见了鲜活起来的战友们……
离开时老人颤抖着右手拜拜,我仿佛看见了最可爱的军人,最可敬的军人,回望大门贴着的"光荣之家"小窗,我突然似读懂了什么是:真正的永恒。那些用青春铸就的丰碑,那些用热血写就的传奇,从未真正离我们远去,它们在耄耋老兵的讲述中,在代代相传的家国记忆里,永远鲜活滚烫跳跃着……
志愿老兵的经历是见证者和亲历者,他们身上承载着伟大的红色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承,让我们永远记住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是来之不易,从而让我们的下一代增强对历史的敬畏感和责任感。
摄像:本文作者

2025年4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