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5日早上7点钟,突然接到噩耗,说孙琇先生于凌晨去世。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12月21日我们两人还互发微信,我说正在四川阆中开会,孙先生说这个地方没有去过。我随后把阆中古城的建筑拍照片发给他。让他也领略感受阆中古城的魅力。噩耗传来,我一时难以置信,心绪翻涌,久久难以平静。与孙先生在一起交流学习的场景及他的容貌历历在目。
孙琇著《编辑如是》(高生记供图)
办刊达人 仰慕已久
孙琇先生拥有丰富的社会阅历,他先后做过工人、报社记者、出版社编辑,兼任山西省期刊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退休之前一直担任《编辑之友》刊物主编,这份刊物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编辑出版类核心期刊,在国内出版行业极具影响力,成为众多编辑从业者的良师益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出版人。在他主持下,《编辑之友》不仅成为专业期刊的标杆,更成为无数编辑人的精神寄托。这本刊物在孙琇先生手上不仅传播编辑理论、分享行业经验,还积极倡导极致向上的“编辑精神”,他是一位在编辑出版领域深耕几十年的资深编审,用一生的努力诠释了“编辑精神”,为推动中国编辑出版理论研究的蓬勃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集结出版的《编辑如是》,更是先生行走于出版、编辑理论与实践的前沿地带,产生了颇多感悟与体会。认识孙琇先生的期刊界朋友都说他与人为善,严谨治学。我在与他编写《山西期刊史》时得到深刻感受。《山西期刊史》可以说是孙琇先生亲自操刀的一部力作。编纂山西期刊史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记述处理某期刊在转型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他凭借对文字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的编辑手法,使这部代表山西期刊发展历史的著作焕然一新,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誉。孙琇先生的专业素养、谦逊品格和无私奉献精神,深深影响着我,他成为我十分敬仰的期刊界前辈。
因书结缘 携手同行
1989年,我从山西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便进入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主要从事地方志书和年鉴的编纂工作。随着机构改革,我由负责《沧桑》编辑部改为负责《沧桑》(《史志学刊》)和《山西年鉴》的编辑出版工作。由于《沧桑》(《史志学刊》)是双月刊,《山西年鉴》是当年组稿当年编辑出版,一个处室承担着两项硬性任务,工作繁重、人员有限,省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李茂盛又十分重视年鉴期刊的编纂质量,要求我们高质量完成编辑出版任务。在此背景下,领导批准外聘专家担任编审工作,于是我就想到了孙琇先生。我与孙琇先生相识于编纂《山西期刊史》,相知于我负责编辑《沧桑》(《史志学刊》)之际。当时孙先生已经是山西期刊界的大佬,山西省新闻出版局、山西省期刊协会每年举办期刊质量评审,他都是评委。在与他的交往中,我深切感受到他对编辑工作的热情与严谨,他不仅在理论上有着深入的思考,更在实践中以身作则,传递出一种执着求精的精神。
兢兢业业 严谨治学
聘请孙琇先生主要负责完成《山西年鉴》的编辑工作。《山西年鉴》稿件来自省直机关各部门以及市、县、区各单位。内容繁杂、格式各异,许多稿件缺少基本要素,难以直接使用。面对这一情况,我只能请孙琇先生亲自操刀、亲自修改。尽管他年龄比我大,但在编审工作中,他从不敷衍,始终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对待每一篇稿件。他不仅仔细修改文字,精炼细腻,使得原本繁琐的内容经过他的加工后变得通顺流畅、优美动人,而且还主动补充必要的材料,确保每个条目完整准确。《山西年鉴》能连续五年入选中国精品年鉴,与他高超的编辑能力以及孜孜不倦、默默奉献精神是分不开的。
令人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孙琇先生虽已年长,却始终紧跟时代步伐,熟练使用手机查找数据资料,帮助我们更高效地核实信息,弥补稿件的不足。专业的生命力不在于时代,而在于不懈的热爱与钻研。
理论传承 心灵相契
孙琇先生勤于思考,在几十年的编辑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将这些心得体会凝练成书——《编辑如是》。这本书不仅回顾了他在编辑工作中的点滴体会,更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阐释了编辑工作的精髓,对整个出版行业起到了启迪作用。每当我翻阅这本书,总能从中获得新的思考和启发,感受到他对文字事业那份深沉的热爱与责任感。
孙琇先生的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总能在平凡的工作中提炼出规律,在他的建议下,我们制定了《<山西年鉴>编辑规范与实务》,在制定过程中,孙先生特别强调对年鉴编纂中出现的问题,既要规范更要举例示范,这对加强年鉴编纂质量和出版进度起到积极作用。再后来我担任山西省年鉴研究会会长,承担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山西省地方志研究院)《年鉴编纂规范手册》的编纂工作,我还专门拜访邀请孙先生,请他细心指导。他始终谦虚低调,从不以资历自居。编辑中无论遇到多大的难题,他总能耐心倾听,给予理解和帮助。我把他视作无话不谈的朋友,在工作上他是我坚实的依靠,在人生路上他则是指引我前行的明灯。
文:高生记 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山西省地方志研究院)原二级巡视员、山西省年鉴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