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评论】
古稀之年书长卷——评董顺学长篇小说《月亮山下》
闵生裕
我对文学作品的评判是基于自己的直观阅读感受。一个七十岁的无名作者,没有经过中短篇小说创作的历练,一出手就是洋洋六十万言的长篇,我的第一反应是怀疑。这些年类似书也看过不少,老同志有钱有闲,而且有强烈的表达意愿,但是,出书在形诸文字上往往力不从心。我担心是那种老牛反刍式的啰嗦和絮叨。人说成名要趁早,对作家来说,五十成名都算是大器晚成了。许多知名作家写到七十左右,也大多江郎才尽了。董顺学先生在古稀之年出书,一定是基于某种情怀、某种责任,而不是功利。当我打开这部小说时,我读着并不觉得累,相反,我渐渐被小说里人物的命运牵挂着感动着。
《月亮山下》是以中国农村改革开放前后五六十年的西海固社会发展变迁为背景的一部反映山乡巨变的文学作品。从立意上说,是反映时代变迁、讴歌劳动人民的奋斗精神的主旋律作品。近年来宁夏的长篇小说有了长足进步,但是,在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差异较大。像《月亮山下》这样直接反映现实社会生活,时间跨度达半个多世纪、历史背景宏阔的小说似乎不多。作家大多长于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这个与能力无关,大概事关阅历。近年来我们抓主题影视创作,关注过很多本土作家的文学作品,但是,像《月亮山下》这样的有意义有意思的具备由小说向影视剧、舞台剧转化潜质的文本的确不是很多。
扎实丰厚的生活积淀,朴实无华的文字书写,作者以真实的笔触和真诚的态度,向读者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的西北乡村风俗画,作者对改革开放前后农村生活和城乡变化的全景式展示,使这本书有了西海固社会百科全书的味道。本书的主人公是知青二代和他的农民兄弟,除了热情讴歌西海固人民的劳动创造外,还以大量的篇幅向支持宁夏建设的各地知青致敬。从另外的意义上说,更是一部上山下乡知青的心灵史、奋斗史。
《平凡的世界》是曾经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但作者执着地书写人生奋斗和理想追求,苦难中的人们努力摆脱现状、改变命运。我以为,有一点不足是对陕北那块苦土的文化审视和审美观照不够。他完全可以在地域文化上下一番功夫,把那块土地写得更多姿更多情。西海固是一块苦土,但董顺学在写一代人卓越奋斗的同时,没忘对西海固的传统文化进行展示,比如对乡村年俗、婚俗、秦腔、花儿等诸多地域文化的生动状写。比如春节期间社火表演和春官词,处处展示西海固人民的精神狂欢。诸如打土墙、打胡墼、箍土窑、挖崖窑、打水窖、制石磨、木耧播种、碌碡碾场等劳动创造和民间技艺作了详实的描写,另外对捣罐罐、捉瞎瞎、抓黄鼠、养鹞子、打平伙、烧洋芋、烧豌豆、点高高山等有地域特点的生活场景的描写也栩栩如生。没有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真实体验写不出这样有浓浓的人间烟火味的文字。作者以农村生活经验、农民劳动经验揭露苦难生活本质,但是,与苦难如影随行的是一代人乐观向上的奋斗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文艺创作要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生活中汲取营养,发挥优秀文化塑造美好人生的作用,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这一点董学顺先生做到了。他不仅写农村生活,而且写城市生活,写煤矿生活、农学科研、药材生产、乡镇改革、生态移民等等,而且写得有板有眼、有声有色,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了然于心。
小说塑造了周思甬、齐梦鹭两个知相恋知识青年形象,作者怀着对知青深厚的感情精心刻画这两个人物。作者赋予这两个人物身上极大的善意和美意,他们的形象几近完美,他们的命运始终让读者牵挂揪心。周思甬是一个有崇高理想追求和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的青年。对于命运的捉弄,周思甬有妥协有抗争。比如婚恋问题,周思甬经历过三段情感,这使他的情感经历更丰富更曲折,也更受读者关注。如果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话,周思甬应该排斥初恋齐梦鹭之后的情感,至少要经历迷茫、彷徨的痛苦纠结。但是,在现实面前,他的爱情理想是一步步妥协。人生不止是岁月静好,更有雨雪风霜。生活不止有爱情,还有我们为之奋斗的一切。永失至爱之后,周思甬的婚姻选择从此低开低走、每况愈下。杨春燕出现了,她读过书,通情达理。按说这不失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对周思甬而言也是一种慰藉,但是,生活对他依然没那么慷慨,这份情感仍然没有结局。于是,他选择了有生理缺陷的许皮匠女儿桃花。这应了那句古话“饥不择食、慌不择路、贫不择妻”的老话。但是,周思甬并没有因此丧失对生活的信心,相反的是一路逆袭。他既是一个品质优秀、能力超强的人,更是一个富有生命韧性和人格魅力的人。表现在友情上,何凤治、曹庆儿等伙伴关键时刻都肯为周思甬两肋插刀。表现在爱情上,他生命中出现的三个女人,都心甘情愿地为他无私付出。 在时代浪潮的裹挟下,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作为历史洪流下的一粒尘埃,个人命运发生的改变也千差万别。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与周思甬相关的三位女性命运中不同程度地多了许多悲剧成分,我确信是作者的有意毁灭,因为有时候悲剧不仅更有力量,或有别样的美感。齐梦鹭、杨春燕、桃花这三位女性可爱可敬、可怜可悲。如果周思甬的奋斗之路是踏平坎坷成大道。那么,这三个女人都艰难地行进在狭窄的生存空间,甚至是挣扎在无尽的生活泥淖。关于这几位女性,我有几点认识,个别存异之处,兼与作者商榷。
其一,齐梦鹭。作为周思甬的初恋和生命中的至爱,她是一个完美的存在。但是,现实并没有成全这份美好。在那个年代,未婚先孕而且坚持偷偷把孩子生下来,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但是,这个女人义无反顾。后来,齐梦鹭因地震身残。而雪上加霜的是她遭到队长吴有德的躏辱,并因此自杀身亡。这很令人心痛。虽然他们婚前有了爱情的结晶,这对有情人未能终成眷属。相反却落得阴阳相隔、生死茫茫。小说中加害齐梦鹭的吴有德恶终有报,作者用了魔幻现实主义手法,通过吴有德的妻子鬼魂附体达到惩戒吴有德的目的,让他的灵魂倍受煎熬。
其二,杨春燕。她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农村青年,在周思甬痛失所爱时,大胆表白,勇敢追求,然而,他们的爱情之花遭到了狂风暴雨的摧折。其实,杨春燕的形象很丰满很多姿,从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上说,作者对她的塑造可能比齐梦鹭更出彩。唯一不足的是,杨父将女儿腿打瘸眼打瞎这个情节设计,虽然有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思想对人性的异化,其父对她的惩罚过于残酷。爱之深、责之切可以理解。但以近乎毁灭的方式阻止女儿的婚姻选择,致残杨春燕的直接后果是让她最终不遇良人,成为不幸婚姻的牺牲者,令人唏嘘。以杨春燕敢爱敢恨的性格,什么也阻挡不了她与周思甬的相爱,但是,父亲过于激烈的反应,让她认识到反抗的代价。所以,她选择离开周思甬,是因为爱的无私。她认为对周思甬最大的保护是忍痛离开,而不是不计代价的拥有。
其三,桃花。她是一个卑微的无辜的女人,因为有先天的缺陷——狐臭,所以才成为右派的儿子周思甬的无奈选择。桃花为了周思甬和这个家庭,三次偷偷卖血,她是一个无怨无悔的奉献者。这里我仍然要说细节设计,如果换作别的缺陷我都能接受,但狐臭实在不妥,这是对这个不幸女人形象上的丑化。也可能这个形象有生活原型,但是,我不能接受。在盐池陕北一带,民间很介意狐臭。并视之为门户高,即攀不起。所以,这种隐疾比任何隐私都让人不堪,在任何时候都是讳莫如深的。一个女人臭得让人不堪忍受,无论怎么说都不是很美好。所以,如此刻画这个勤劳善良、贤慧朴实的劳动妇女我觉不大厚道。既缺乏审美观照,也缺乏人性关怀。
董顺学先生虽未受过严格的文学训练,也没有在中短篇小说创作中有过丰富的积累,但是,他是一位功底扎实的老老实实的写作者,抛开写作经验不说,他对写作与生活都是有敬畏的。《月亮山下》是董顺学的处女作,更是心血之作,这是一部有生活有温度的现实题材文学作品,作者用自己的笔忠实记录了我们国家和人民曾经走过的一段历程。有解放思想、改革发展认及城市化进程的宏阔背景,也有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伟大创举。如果单从文学性和艺术性评判,它可能未必完美,甚至存在许多问题。但是,我认为这部作品一定是作者为之殚精竭虑的诚意之作。初创小说的人,一般比较老实,作品中过于花哨的技巧性东西不多。从这个意义上说,《月亮山下》不完全是强写出来的,更不是硬挤出来的,而是从火热的生活中流淌出来的。写作意义就是为时代作证。这部小说的意义和价值可能仍待人们去发现。我们先不轻言精品、妄说经典。至少它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那段历史,无愧于所有与作者一起走过峥嵘岁月的劳动人民。
(闵生裕,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宁夏作协理事。宁夏文联组联部主任。出版散文集《闵庄烟火》等7部。)
第十三章
进入农历腊月,场里的粮食基本上打碾结束。生产队的农活除了往地里送粪,再没有什么可干的了。这时候,如果哪个社员不想挣工分,或者想干点家务活儿,队长是可以准假的,不像农忙时抠得那么紧。
过了几天后,何凤治告诉周思甬:“麻石匠我给你请下了。他这几天正给别人家翻新旧石磨,等过几天这个活儿干完马上就来了。
没几天,麻石匠果然来了。麻石匠年龄在五十岁左右,中等身材,身体微胖,皮肤黝黑,说话慢腾腾的。麻石匠背着一个牛皮褡裢,里面装的全是铁家伙,虽然石匠的工具不多,但特别沉重。一进门,麻石匠就迫不及待地将褡裢咣啷一声放在了地上,然后大口喘着气。他走得满头大汗,掏出了黑乌乌、脏兮兮的手帕擦了擦脖颈和头上的汗水。
周思甬父亲急忙从炕上跳下来,招呼着让麻石匠上了炕。麻石匠也没有多说话,上炕了。周思甬父亲礼节性地说道:“麻师傅,往火炉子跟前坐,喝罐罐茶。”
麻石匠背着几十斤重的工具走了几十里山路,真的口渴了,就毫不客气地说:“好好好,我的茶瘾正好犯了,美美捣一罐子。”
周思甬母亲端来了莜豆面碗簸子,好让麻石匠喝茶吃馍馍。周思甬也站在地上帮麻石匠炖茶,麻石匠推辞说:“你别忙乎了,我自己来,捣罐罐茶要亲自动手呢,喝起来才过瘾。”大家都附和地笑了。麻石匠一边喝茶吃馍馍,一边指手画脚地给大家讲述他这些年来打石磨的一些小故事,大家觉得很有趣。
这时,何凤治插话说:“麻师傅,咱们三对六面把手工费的事情顺便商量一下,您是我请来的,您与主人家把价格定了,我也就一心了。再者,如果商量不到一块儿,我作为中间人还可以给你们双方撮合撮合。”
麻石匠慢腾腾地说:“这事不急,把活儿干完之后商量也不迟。我这个人的话好说,手工费肯定让你们能够接受。”
周思甬接茬说:“麻师傅,我何大哥说的话对着呢,咱们把话说到牙齿外头还是比较好,该多少就是多少。您也是下苦人,我们也不能把您给亏了。这次就把我们家和我对象家的这两合石磨的手工费放到一块儿说,钱由我们家给您一起付。”
麻石匠接着周思甬的话说:“你们既然提出要商量手工费的事,我就先要个数,你们嫌多还可以少,让你们满意为止。”麻石匠喝了一口茶,然后把眼睛闭上思谋了一阵之后说,“我看这样,我开齿新磨的价格十块钱,翻新旧磨的价格是五块钱,你们这两合石磨就按照翻新旧石磨的价格算吧,一共是十块钱,你们看咋样?”
周思甬父亲说:“麻师傅,你要的价格太低了,这不是把你亏了吗?您既然这么大方,那就按十五块钱算吧。”麻石匠又态度坚定地说:“不低不低,就按我说的算,我吃了湿的又拿了干的,肯定亏不了。”
何凤治插话说:“我作为中间人说一下我的意见,两合石磨就按十二块钱算吧。”
双方异口同声地说道:“行,就按十二块算。”由此可以看出,麻石匠真的是个实在人,别人要手工费时往多要,而他却往少要。
麻石匠今天手工费要得特别低也是有原因的。其实,何凤治与麻石匠是老熟人。何凤治老父亲生前也是个石匠,他和麻石匠都是一个师傅教出来的,两人是师兄弟。何凤治请麻石匠时,把周思甬和齐梦鹭两家的大概情况说了之后,麻石匠很慷慨地说:“这两合石磨的开齿我权当是帮忙了,除了给生产队每天上交的一块钱,我一分钱不挣。”何凤治父亲虽然是个石匠,但何凤治却不喜欢这门手艺,就没有把父亲的手艺学到手。由于长期耳濡目染,何凤治对石材的识别并不外行,经他挑选的这两合石磨,就是上等石材。
麻石匠吃饱喝足之后,来到了刚拉来的石磨跟前。他仔细看了看石磨便说:“这一合石磨不错,是上等的青麦子石。”何凤治和周思甬听了麻石匠的话心里很高兴。麻石匠对着周思甬问:“这石磨是谁帮你们挑选的?”
周思甬笑着回答说:“是我何大哥挑选的。”
麻石匠表扬说:“好眼力,这石磨没有一点麻达。就是尺寸小了点,如果再大上二寸就好了。不过,这也适合小家口使用,磨盘大磨面快,但没人手推不动也不行。”
周思甬顺着麻石匠的话说道:“麻师傅说得对着呢,我原来也想拉一合二尺三的磨,但一方面经济困难,另一方面家里人力单薄,石磨大了真的推不动。”
麻石匠说话虽然慢腾腾的,但干活却是个急性子。说话间,他让周思甬替他把褡裢拿来,然后让周思甬和何凤治帮他把石磨搁在两条板凳上,石磨开齿上茬的活儿就这样开始了。麻石匠先从褡裢里掏出一个木制的大圆规,一头扎在石磨的圆心上,一头绕石磨的边缘转了一圈,画上黑线,以此来检验一下石磨是不是正圆。通过对两扇石磨的校验,结果都是正圆,没有一点问题。之后他将石磨分成了十等份,用墨棒在每一等份上画上了磨齿线。磨齿线并不是直的,而是带有一点弧度。麻石匠画线时没有拿任何工具,纯粹是用手工画的,动作很娴熟,而且特别快,线的间隔和长短十分均匀和精准。
周思甬在一旁看得入了神,为麻石匠的手艺高明而赞叹不已。尤其看到麻石匠将圆分成十等分的方法步骤与自己在初中几何里方法是一模一样的。
他好奇地问麻石匠:“您把圆进行十等分的方法是谁教您的?”
麻石匠不紧不慢地回答道:“是我师傅教给我的。我师傅的方法也许是他师傅教给他的,就这样一代代地传下来了。”
磨齿线画好后,先用窄錾子开齿槽,之后用平錾将磨齿铲成斜坡形,表面铲平整,而且在磨齿的边沿上錾出锋利的石刃。石磨就靠这种石刃把粮食破碎,靠磨齿把粮食磨成细面。石磨开齿时,每一锤一錾下去,石磨上就飞溅起好多小石子,而且撞击出了耀眼的火花。麻石匠打石磨时戴着一副茶色水晶石眼镜,估计是为防止小石子溅到他的眼睛里去。石匠这门手艺也是细心活,千万不可粗心大意,每一錾、每一锤都要小心翼翼,如果稍有不慎,一锤下去将石磨打坏,就前功尽弃,难以弥补了。俗话说:“铁匠缺一寸,火烧大锤镇;木匠缺一寸,胶粘钉子钉;石匠缺一寸,眼仁往后瞪。”
周思甬这几天一直伺候着麻石匠,帮他抬磨盘、递东西,目的是让麻石匠早点把活儿干完。麻石匠一边干活,一边与周思甬闲聊,聊的过程中就谈到了石匠这门手艺行道中一些秘密。麻石匠毫不隐讳地说:“石匠中也有不少品行不端、心术不正的人。如果石磨的主人家对他招待不周,或者手工费给得太低,心怀不满的石匠就会给主人家使坏,用一些歪门邪道小技巧诅咒
主人。”
周思甬惊奇地问:“原来还有这些名堂?他能使什么坏呢?”
麻石匠说:“最直接的使坏就是让主人家石磨磨面慢。同样大的石磨,正常情况下,一上午能磨一百斤粮食;如果使了坏的话,一上午连五十斤也磨不了。这还不算什么,还有比这更阴险的坏主意呢。”
“还有什么更阴险的坏主意?”周思甬睁大眼睛,急切地问。
麻石匠慢悠悠地说道:“这里面的说道多了,我就拣主要的说两个。
石磨这东西在家里称为白虎,所以要有敬畏之心,比如人不能随便坐在磨盘上,因为这是对白虎的一种侮辱行为。有些石匠就用这种迷信的说法,给主人家使阴招。比如,在石磨的上扇使点坏,叫白虎劫财,意图是让主人家破费钱财;在石磨的下扇使点坏,叫乱箭射主,意图是让主人家多灾多难。”
周思甬听后摇摇头说:“这种人真的太阴险了!那这种迷信的说法究竟灵验不灵验?”
麻石匠说道:“究竟灵验不灵验谁也说不清,反正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即便是不灵验,如果让人家使点坏,主人心里总是不踏实。”
周思甬吃惊地说:“啊呀!石匠中还有这样日巴歘的人,人一听就害怕,后背都感到凉飕飕的。”
麻石匠呵呵一笑说:“小周,你别害怕,你麻叔可不是那样的人。我当徒弟的时候,我师傅就对我说,不管手艺高低,首先人要够格,千万不能有害人之心。我师傅和石磨打了一辈子交道,从来没有要过高价,也没有给别人使过阴招。”
周思甬点点头说:“通过我和麻叔这几天的接触,我感觉到您是一位品行端正、心地善良、手艺高超的师傅。”
五天时间紧张地过去了,周思甬家的新石磨开齿上茬大功告成。他们在院子里修了一个简易的磨台,将石磨搁在磨台上面。麻石匠让周思甬母亲拿来一簸箕麦麸,倒在新磨盘上,让周思甬把这一簸箕麸子磨完,他自己却上炕捣罐罐茶去了。周思甬双手抱着磨棍按逆时针方向推。他感觉到石磨推起来很轻,但就是磨眼里麸子下得特别慢。周思甬推了足有一个小时,磨下去的麸子还不足十斤。这样慢的速度,让周思甬联想到了麻石匠讲述的有关石匠行道里一些事情,莫非麻石匠也给这合石磨做了手脚?正在他狐疑的时候,麻石匠来到石磨旁,他一边观察石磨磨麸子的速度,一边用手摸麸子的细度,一边又仔细听石磨摩擦的声音,然后问周思甬:“石磨推起来轻还是重?”
周思甬回答:“特别轻,就是磨麸子太慢了。”麻石匠没动神色地嗯了一声,然后对周思甬说:“你把剩的麸子磨完,吃罢中午饭后我再收拾一下。”
周思甬家的石磨开齿上茬结束后,麻石匠就要去齐梦鹭家了,所以最后的一顿饭比较丰盛。周思甬母亲特意蒸了白面馒头,炒了一碟青菜、一碟土豆丝、一碟鸡蛋。这算是石磨完工后打发匠人的一顿饭。午饭后,麻石匠又将石磨重新翻过来,用錾子在两个磨眼的底部轻轻敲了一会儿,让磨眼食道变得宽了一些,然后又合上了石磨。麻石匠又让周思甬端来了一木斗小麦搭在磨盘上。当周思甬再推磨时,石磨感觉重了许多,磨眼里的粮食下去的速度明显快了,白面像下雪一样从磨缝里沙沙沙地往外冒。
麻石匠问周思甬:“现在感觉重不重?”
周思甬回答道:“现在比磨麸子的时候重了,磨粮食的速度也快多了。”麻石匠又仔细观察着磨面的情况,用指头搓了搓磨台上面粉,然后点着头说:“好了,这就行了,这合石磨开齿上茬就算成功了!”
周思甬有些疑惑地问麻石匠:“那为什么磨麸子时怎么那么轻,又那么慢呢?”
麻石匠说:“刚才因为是新开齿的磨,磨齿上还有高低不平的沙砾,还有石粉。通过限量磨麸子,加大上下两扇石磨的摩擦,把磨齿上凹凸不平的砾石磨光滑了。最后,再将磨眼食道錾宽,这样磨的速度就快了。”
周思甬听了麻石匠的解释,一切疑虑全部解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