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倒着读闹着玩
文/李含辛
题记:
红楼梦醒尽悲哀,
宝黛情残意怎排。
水浒招安英烈叹,
英雄末路憾盈怀。
西游返后佛光罩,
尘世原多魍魉骸。
三国终焉归晋室,
乱离兴废化尘霾。
红楼梦
嗟夫!红楼一梦,倒看奇情。往昔繁华,今成泡影。
园之盛景,往昔曾瞻。雕梁画栋,倒溯成烟。楼阁台榭,昔日巍然,今归尘间,断壁残垣。潇湘馆内,翠竹泣寒,倒回之处,泪迹未干。蘅芜苑里,香草萎残,往昔馥郁,散若云岚。怡红公子,落魄颠连,往昔倜傥,尽化悲叹。
且看那,家族兴衰,倒置成篇。赫赫扬扬,曾耀天边。钟鸣鼎食,宾客万千。然倒而观之,盛景渐远。财帛散去,权势消残。婢仆离散,亲族寡怜。家道中落,苦不堪言。
金陵诸钗,命运多舛。黛玉还魂,泪尽方返。宝钗独守,寂寞空馆。往昔之巧笑,今成哀怨。王熙凤者,机关算遍,倒读之际,恶报来见。弄权之事,终得惩谴。妙玉高洁,终陷泥渊。倒望其途,玉碎谁怜。
那贾氏一门,荣耀尽删。仕途之路,坎坷万千。子弟不肖,祖宗蒙冤。族中盛事,皆化虚诞。祭祖之仪,徒剩空坛。家塾之中,书卷零乱,昔日诵声,消散难传。
而那通灵宝玉,失而复还。往昔之灵通,今亦蒙冤。富贵场中,颠倒错乱。温柔乡里,好梦难圆。宝黛之缘,倒读堪怜。木石前盟,化为飞烟。金玉良缘,亦成悲叹。
繁华盛景,如水流年。倒看红楼,心忧难眠。昔日欢歌,今为啼鹃。绮罗成缕,锦绣皆残。盛宴不再,酒冷茶寒。歌舞之地,寂静悄然。
想那贾府之中,人情冷暖。阿谀奉承,今成嫌怨。主仆之谊,亦难久全。婢妾之悲,倒读愈显。金钏投井,冤魂难安。司棋撞壁,血渍斑斑。
嗟乎!红楼倒看,世相万千。荣辱更替,如转泥丸。昔日之贵,今为下贱。昔日之贱,或有尊颜。世态炎凉,于此尽显。
繁华落幕,万念皆删。红楼故事,倒卷长幡。千般感慨,凝于笔端。骈文千字,难述其全。但记此感,心忧如澜。
望那红楼之影,渐没荒滩。往昔记忆,永留世间。后人读此,亦觉心酸。倒看红楼,别有洞天,虽为虚幻,警世之言。
西游记
盖闻天地鸿蒙,有奇书之盛传,西游之事,往昔纷纭其间。今吾倒读其章,亦见妙境非凡。
灵鹫峰巅,旃檀功德佛者,昔日唐僧也。佛光辉映,然忆往昔之程,险象环生。曾为取经之人,自东土而奔西土,今从西土溯东行,似逆旅之归魂。其始也,已脱佛身,降为凡胎,却携佛意于心间。虽失那无上尊位,而坚毅之性未泯。
悟空者,斗战胜佛亦归本真。昔日降妖除魔,威镇西天路,今则反走旧途。金箍棒在手中,却似有不同之用。其神通依旧,然心境已迁。昔之保护唐僧,今则引唐僧返还。跳跃于山川之间,回首往昔之战,与妖邪之斗,仿若昨日之戏。妖洞今为旧迹,然记忆犹鲜。
八戒者,净坛使者亦还为天蓬之貌。那大耳长嘴之身,摇摇摆摆于归乡之途。昔日贪吃嗜睡,今亦念往昔之欢。高老庄之梦,仿佛又入心田。虽不复净坛之任,然对食色之念,未曾尽消。行于路间,每见美食之址,尚留涎水于嘴边。
沙僧者,金身罗汉重为卷帘大将之态。沉默寡言,然忠诚之心不变。昔挑担于取经路,今亦担往昔之回忆。那流沙河之凶险,已成往事,然沙底之剑戟,仿若仍在眼前。
师徒四人,逆向而行。所遇之境,皆成旧忆之新探。过火焰山,昔日之热焰熊熊,今则视若平常。芭蕉扇之威,亦成谈资。那火云洞红孩儿之事,今从另端而思,似觉幼童之顽劣,亦有可怜之处。
且行且思,遇那白骨精之地。昔之三打,今则叹生灵之幻变。唐僧之误解,悟空之冤屈,皆成故事之另味。再经那车迟国,昔日与妖道之争,今观之,亦感妖道之愚顽,然亦为求道之错途者。
行至通天河,昔日老鼋之事,今又重现。老鼋之怒,师徒之险,皆为逆旅之插曲。越千山万水,师徒四人之形影,于逆向之西游,更显独特。
至女儿国,昔日之柔情缱绻,今则为别样之感。女王之美貌,唐僧之犹豫,皆成逆溯之风景。那子母河水之奇,亦成过往之奇谈。
终至东土,师徒四人,已非昔日之态。虽未取得真经,然于逆途之中,得另一番感悟。唐僧之凡心更坚,悟空之性灵更巧,八戒之憨态更趣,沙僧之忠诚更显。西游逆读,亦为一场奇妙之旅,于千古之传说,另辟蹊径,此中真意,观者自品焉。
三国演义
维大汉之倾颓,群雄纷竞。起于晋统,而溯其源者,乃三国之乱世。今倒读其史事,感怀于心,遂为骈文以记之。
晋受魏禅,魏基篡汉。司马氏之权谋,谲诈于朝班。观其末路,魏武之业,终为他人作嫁衣衫。曹操之雄才,起于微贱。然其暮年,猜忌日深,贤良见惮。于禁之辱,庞德之冤,荀彧之叹,皆为其权盛之患。及丕、叡继世,君弱臣强,司马氏遂得专擅。朝堂之上,风雨暗潜。
蜀汉之末,刘禅暗孱。姜维九伐,空劳血汗。黄皓弄权,忠臣掩面。诸葛武侯,虽竭股肱,然运数已迁。先主壮志,桃园义传,然猇亭一败,白帝魂残。向后主之时,国势渐艰。魏延之反,马岱加刃其间。而廖化之忠,独撑残山。姜维之心,日月可鉴,然难挽蜀汉之断弦。
东吴之终,孙皓暴残。陆抗孤撑,难挡晋船。陆逊之能,伯言之贤,早随江风而散。孙权之业,鼎足江南,晚年亦多乖乱。二宫之争,群臣摇扇。暨乎孙亮、休之世,权柄更迭,内乱相煎。
三国纷争,英雄无数,倒读之则见其兴衰之数。袁绍之盛,四世三公,然刚愎自用,官渡之战,灰飞烟灭,沮授之谋,田丰之谏,皆付笑谈。袁术僭号,寿春之难,粮尽兵散。吕布之勇,匹夫之悍,辕门射戟,终难保全。陈宫之智,随其赴难,白门楼高,英魂何叹。
再看那诸侯纷纭,刘表坐拥荆襄,然不思进取,蔡氏专权,刘琮暗懦,拱手而降。刘璋暗弱,张松卖主,刘备入川。马腾韩遂,西凉之雄,为操所算。公孙瓒之勇,困守易京,楼毁人亡,徒留悲叹。
至于谋士群贤,郭嘉早亡,遗计定辽东,智绝而命短。庞统奇谋,落凤坡前,壮志未展。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其心在汉,身不由己,徒望荆襄之远。周瑜之才,赤壁火燃,然量窄早夭,小乔空守帏帘。鲁肃之诚,联刘抗曹,远见卓识,奈吴主渐偏。
且看那武将如云,关羽之勇,威震华夏,然麦城之困,英雄末路,赤兔马哀,青龙刀黯。张飞之猛,长坂声传,然为部卒所害,壮志化烟。赵云一身是胆,常山之彦,护主周全,七进七出,英风浩漫。马超之勇,西凉锦缎,潼关之战,曹操胆寒,然困于蜀汉,郁郁寡欢。黄忠老当益壮,定军山斩夏侯,功绩非凡。
三国之倒读,如观大厦之倾,江河之断。英雄霸业,皆为梦幻。荣华富贵,过眼云烟。晋之统一,虽为新篇,然三国之故事,长留人间。兴亡之叹,千古绵绵。岁月悠悠,史事斑斑。后人读此,感慨万千。
水浒传
盖闻世道纷纭,奇书可探幽微。今取《水浒传》而逆读之,则见一番别样景象,感喟于心,遂成辛文以志。
逆水浒之卷帙,先见蓼儿洼处,亡魂悲泣。昔日聚义之众,或亡于奸佞,或殒于征伐。天罡地煞,星散云飘,不见当日之威,徒留荒冢残碑。宋江之墓,草蔓荆榛,想其一生,招安之策,误尽英雄。本为草莽豪杰,纵横水泊,威震山林,奈何时局所驱,妄图青史留名,却陷兄弟于绝境,此乃首可叹者。
观夫高俅童贯,末途仍呈狂态,虽奸谋得逞,然恶名昭彰。朝中奸佞,上蔽君听,下虐黎庶,致使忠良蒙冤,义士受迫。而梁山好汉,本可逍遥自在,奈招安之绳索,缚其雄心,驱之效命,征战四方,死伤无数,此皆佞臣之祸,社稷之悲。
再逆视之,梁山聚义之时,虽云忠义,然亦多舛。兄弟之间,亦有隙罅。林冲之愤,武松之悲,鲁智深之达,皆隐于义气之下。且看那排座次之纷争,权力之暗斗,虽非显于外,然亦有迹可循。忠义堂前,誓言犹在耳,然前路茫茫,命运已入歧途。
又有那诸般战事,征方腊之惨烈,令人目不忍视。昔日兄弟,今朝敌手,自相残杀,血溅沙场。江南之地,成了英雄冢。多少豪杰,命丧于此。花荣箭术,难挽颓势;李逵勇力,亦赴黄泉。逆读至此,方觉英雄末路,尽是悲凉。
且说那众好汉之出身,或为官吏,或为草民,或为富贾,或为盗贼。皆因世路崎岖,逼入梁山。然招安之后,欲归正途,却为正途所弃。朝廷之凉薄,人心之险恶,于此尽显。梁山之兴,兴于义愤;梁山之败,败于愚忠。
至于那水泊梁山,本是一方乐土,逆读之下,却见盛极而衰之象。聚义厅中,大碗酒肉,快意恩仇,终成泡影。昔日之繁华,今者之寥落,对比鲜明。湖波浩渺,似诉往昔之盛,芦苇摇曳,如泣英雄之殇。
嗟夫!逆读《水浒传》,犹如观一场大梦,初时觉其雄奇,末了但感悲哀。忠义难全,英雄难觅善终。此千古之叹,后世之人,读此逆卷,当思世情之复杂,命运之无常,莫蹈梁山英雄之覆辙,而求人生之正道。愿世间再无奸佞蔽日,英雄蒙冤之事,使大义长存,忠勇得彰。
今者千言难尽,然心中所感,已付于斯文,聊表对《水浒传》逆读之思,以飨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