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孙老的《回望第一路》(上)
文/魏少华 诵/梦锁清秋
《回望第一路》这本纪实文集是成都铁路局内江工务段退休职工孙贻荪先生92岁时的力作。他以亲历亲为的经历,为我们讲述了新中国修建成渝铁路的全过程。孙老的文字好像有魔法:当我打开书本,那些方块字活跃了生命,演义起了那段峥嵘岁月的英雄故事;书中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像在演出一部电视连续剧,还原着他们那段平凡而艰辛的岁月,向我坦露出他们丰富的内心情感。
修建成渝铁路是四川人民的百年梦想,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索;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形象工程,是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执政能力的检验;还是军民携手团结齐心建设新中国超大型工程的光辉典范。
四川素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古训,新中国刚刚建立,面临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局面,国内到处都有敌特及土匪作乱,在这种背景下要花巨资在较短时间内建好成渝铁路,可以说比登天还难。
旧中国的历界政府都打着修建成渝铁路的幌子,向老百姓征税售股票四十余年,没铺成一寸钢轨。只有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不到半年时间,没收老百姓一分钱,就动员组织了十三余万军民,仅用两年时间就快速建成505公里的成渝铁路,创造出人间奇迹。
孙老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让我茅塞顿开,明白了其中的奥妙,懂得了个中的道理。
重庆是1949年11月30日解放的,于1950年6月决定修建成渝铁路,首先是二野的三万余名解放軍,转为修建成渝铁路的“开路先锋”,他们“一手拿槍剿匪”、“一手握镐修路”。英雄的人民军队仍然身着军装,奔赴了修建“第一路”的最前线,让沿线父老乡亲看到了希望。
我仿佛听到了部队开工那天响彻山谷的冲锋号声,看到了前来看热闹的人山人海的老百姓中,那些望眼欲穿的眼睛中滚烫的泪水。解放军雷厉风行的表率就是新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态度,老百姓相信了共产党说话才是动真格的。
修路进行三个月后,部队要“抗美援朝”奔赴前线,留下少数军人作为带领民工修路的管理人员。政府发出招工通知,前来报名的各阶层人士挤破门坎。劳动招工部门更有意照顾那些失业人员、流浪者,称为“以工代赈”。修路没有工钱,以每天6斤米计酬。管理民工是按解放军的军纪要求管理的,特别是对那些无职游民们的管理成为烫手山芋,但他们绝大多数的共同点是“在新社会要求从新做人”,因为他们从修“第一路”看到了新中国欣欣向荣的希望,看到了自己命运转折的光点。他们从解放军的官兵一致的和谐关系中,得到了做人的尊严,明白了只要积极上进,努力工作,就有美好的前途。因此,有偷鸡摸狗行为的痛改前非;有参加袍哥或参加过土匪的一般人员,只要没有杀人放火犯有罪行的,自己讲清楚,政府都给出路,允许在修路过程中改邪归正。
筑路民工从孙老等解放军身上切身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型人际关系,是部队从人性出发的团结大多数人共建美好生活的“统一战线”的组织策略,在筑路群体中结成了新的生产关系,使之焕发出新的生产劳动积极性!
为了给第一对筑路青年民工在工地上举办婚礼,孙老以筑路总队的名义送去了当时最靓眼的贺礼,并且,总队派出了军乐队前去迎新奏乐,还快速专为这对新人临时搭建了新房,这在当时产生了轰动效应。看热闹的老百姓蜂拥而至,他们从这件事情中看到了解放军才是人民的军队、更是人民的亲人,通过解放军的行为,认识了共产党的新生政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此后,眼看春节临近,工期又紧,总队领导正为放假颇费考虑时,所有民工全部都不回家,都在工地过传统的春节,总队就安排各中队排演节目,筑路工人与周边的广大人民群众一齐欢度修建“第一路”的第一个春节。
民工中人才济济,文娱节目丰富多彩,吸引了广大老百姓前来观看。特别是一支有男、女配合的“火龙舞龙队”从百里外的与铁路八竿子够不着的邻县赶来慰问演出,不但融洽了军民关系,还给铁路沿线广大人民群众支援修路起到了示范作用。
(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魏少华,铁路退休职工,喜欢旅游和看书,好运动和涂鸦,也喜欢写几句顺口溜自娱。
主编简介:尹相秋 (网名梦锁清秋)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联墨双修副总编;《清秋文轩》总编;《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今日头条》认证编辑。2020年中国互联网首届朗读大赛获得优秀奖。2022年10月荣获国际中文朗诵《金梅花奖》三等奖,有百余篇散文发表在网络平台。朗诵作品三千余首;配音秀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