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温暖的墨香
十年春风化雨,此处妙笔生花。年轻人双手郑重地接过这两幅饱含力量的作品,眼中泪光闪烁。这泪水,是被刘学斌关怀所触动的感动,更是对未来重燃希望的滚烫心情的体现。他紧紧握住刘学斌的手,声音因激动微微颤抖:“大叔,太感谢您了!是您让我重新找回了发奋拼搏的勇气。”
坚守与担当
刘学斌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人老时间贵,千万别浪费。”他始终秉持着“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的崇高理念。他来河滩古会的头一天晚上,为了节省时间和减少路途奔波,他便在那顶红色帐篷里支起行军床,简单铺上小褥子,穿着衣服、裹着大衣就入睡了。然而,夜晚河滩的寒风格外凛冽,刺骨的冷风顺着帐篷底部的缝隙长驱直入,后半夜冻得他浑身止不住地颤抖,难以入眠。实在没办法,他只能把几刀宣纸盖在身上勉强御寒。
第二天清晨,刘学斌只觉得头昏沉沉的,身体像被灌了铅一样沉重。但他还是强撑着,迈着沉重的步伐来到小吃摊,喝下两碗热油茶,中午又吃下一大碗羊肉泡馍,身体才慢慢有了些力气。可到了下午,他依旧感到浑身不适,只能提前收摊,开着三轮摩托车缓缓回家。
一进家门,他就赶忙让夫人下一碗酸汤面暖身。看着他满脸疲惫、憔悴不堪的样子,夫人满是心疼,劝他:“身体重要,就别再去了。”但刘学斌却一脸坚定,在他心里,这就如同战士守卫阵地,使命在肩,怎能轻易退缩?
为了能继续在河滩古会为大家写书法,并能保存好体力,他自掏腰包,从本村租来一辆小面包车,还请了司机帮忙当助手,并且每天都按时付给司机劳务费。
在刘学斌的红色帐篷里,挂着一幅自勉的书法:“艺术是痴心者的选择,痴心是对艺术的献身。”在河滩古会的十多天里,他每天早出晚归,无论风雨,来回往返六七十公里,从未有一天缺席。哪怕寒风呼啸,他也始终坚守在自己的位置上,手中的笔不停歇,书写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恩,传递着对民众的美好祝福。他的这份坚持和付出,就像冬日里的炉火,温暖了每一个人的心,也赢得了群众的一致称赞与敬重。
是呀,一串足迹,映见初心。他身着绿军装的挺拔身影,军帽上熠熠生辉的红五星,在红色帐篷前,成了古会里一道亮丽且独特的风景。这画面,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记忆深处,化作永恒的留念,无声地诉说着奉献与担当的动人故事 。
一天上午,武功镇镇长李一龙路过此地,听闻刘学斌义务为民众书写书法的事迹后,深受触动,特意来到帐篷向刘学斌表达慰问与感谢。之后,李镇长热情邀请他一起共进午餐,刘学斌诚恳地婉拒道:“感谢李镇长的好意,中午正是人多的时候,我实在走不开,还请您谅解。”李镇长理解地点点头,留下手机号并嘱咐道:“刘老师别太累着,您有啥困难,随时联系我。”随后,两人紧紧握手道别,李镇长的眼神里满是敬佩。
温暖的回响
仁厚为怀世间暖,宅心有爱如春风。刘学斌除了专注为群众书写书法,闲暇时,他还会主动为不少忙碌的商贩,送去一幅幅饱含心意的书法作品。他的善举像一股暖流,流淌在古会的每一寸土地上。商贩们被他的真诚和热情打动,纷纷到账篷里问寒问暖。有的为他送来热气腾腾的豆腐脑;有的给他端来羊杂汤或是煎饼等。这些简单的食物,不仅驱散了身体的饥寒,更让他内心充满温暖,也真切感受到人与人之间质朴纯粹的情感。
刘学斌的暖心行为,就像播下的爱的种子,在每个人心底悄然生根发芽。在他的感染下,整个河滩古会都充满了温情与善意。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有的人在人群拥挤时主动维持秩序,保障古会顺利进行;有的人帮刘学斌准备笔墨纸砚,默默支持他的善举。大家齐心协力、互帮互助,给古老的集市增添了别样的温暖,让这里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处处都洋溢着爱的力量 。
古会的最后一天,夕阳的余晖轻柔地洒在河滩上,整个集市像是被披上一层金色薄纱,如梦似幻,美得宛如一幅诗意的画卷。刘学斌刚收拾好书法工具,准备收起帐篷,这时,一位身穿军大衣、头戴栽绒军帽的同志匆匆赶来。他带着歉意说道:“实在不好意思,中午我着急回去,您给娃结婚写的两幅对联,有一幅字没干好,拿回去打开几个字粘一起了,还得麻烦您再写一幅。”刘学斌立刻爽快地回应:“老战友,这都不是个事儿,咱马上重新写。”
刘学斌便打开收拾好的笔墨,在桌上铺好字帖,仔细叠好红纸,再次精心书写了一幅吉庆祝福的对联,还贴心地叮嘱老战友一定要等字晾干了再收起来(图15~16)。
没想到,刘学斌正准备收摊时,在一旁看他写字的一对从兴平桑镇赶会的夫妻小声说道,咱能不能让老师给郭大夫写个书法,就不用去做锦旗了。原来,他俩一到冬天,经常咳嗽不止。是附近一位老中医开的药,彻底治好了他俩的这个顽疾,所以他们总想着要好好感谢人家呢。刘学斌得知这一情况后,就二话没说,提起笔急速写下了“妙手济世”四个大字(图17),
与这对夫妻一同来赶会的男子说:“哪老师能不能一会拿上字,跟我们合影留念?”刘学斌爽快地说:“能成么!”
……
十多天来,刘学斌用实际行动深刻诠释着一位老兵的家国情怀,将爱心与坚守融入生活的每个细微之处。他到底为群众写了多少幅作品,自己都数不清了。看着那些拿着书法作品满意离开的群众,他心里满是欣慰与满足。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有了意义,他以独特的方式实现了人生价值,为千年古会增添温暖与爱心,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别样美好,让书法艺术的魅力在古会中璀璨绽放 。
爱与传承
常言道,爱出者爱返。古会结束那天下午,群众得知刘学斌要回去,纷纷自发赶来帮他收拾笔墨纸砚、打扫卫生、拆卸并打包帐篷。还有好几位群众为表达感谢,拿来鸡蛋、水果、手工挂面、烧鸡、大锅盔等,一股脑儿地硬往他车上塞,这些满载感激的物品,是群众对他的认可和敬重。小面包车缓缓启动,望着周围为他送行、满脸不舍的人们,刘学斌眼眶湿润,心中满是感动。他大声喊道:“大家都回吧,明年古会,我还要来!”他的声音坚定有力,在风中久久回荡,满是力量与承诺。他明白,自己这十多天的小小善举,或许能在人们心中点燃文明的火种,让这份爱与关怀在岁月长河里代代相传,照亮历史,温暖人心。
刘学斌,这位朴实而坚毅的退役军人,用实际行动和一腔热忱,深刻诠释了担当与奉献的雷锋精神(图18)。
岁月悠悠,漆水潺潺,他的故事成为一段传颂不衰的佳话,激励着人们在生活道路上,怀揣爱与希望,勇毅前行。
2025年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惊蛰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