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烟火清欢 写百态人生
——读赵旭风《且听风吟》有感
文/薛宇
12月7日,可克达拉市图书馆二楼,鲜章平、赵旭风两位老师的新书分享会在此举行。那天极冷,我裹着厚重棉服匆匆赶来,虽稍迟,但见空位上摆放的未拆封新书,心中满是欢喜,仿若收获意外之财。此前未读过电子版,此刻急切地拆开塑封,墨香扑鼻而来。封面质朴,银杏落于书名处,蒲公英轻缀一角,似被平凡之人拾起吹散,种子飘向人间,这设计恰如书中文字,平淡却有韵味。
与赵老师的缘分,始于2021年那个寻常而又难忘的日子。当时,我满怀期待地向“脊梁文学”投稿了自己的组诗《小城初冬》,而后便陷入了焦急的等待之中。彼时,赵老师因外出公务而奔波忙碌,而我在等待的煎熬中,终是按捺不住内心的忐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向他发去了一条简短的信息:“赵老师,诗歌能用不?”未曾料到,消息发出不久,手机屏幕便亮起,赵老师在微信里满是歉意地跟我说:“不好意思,在外出差,还来不及编辑,能用,放心。”那一刻,他谦逊低调的态度如同一束柔和的光,瞬间照进我心间,令我为自己的冒昧打扰而深感愧疚与不安,同时,也被他这份意外的和善与谦逊深深触动。
自那之后,我的多篇诗歌被“脊梁”采用,精美的配图与排版令我欣喜。以后的每次相见,他都如春风拂面,或许因他从事教育与心理辅导工作,那种专业、踏实、可靠的气质自然而然地散发出来。
赵旭风老师的《且听风吟》散文集,犹如一幅绚丽多彩而又饱含深情的人生画卷,在中国作协会员、兵团作协副主席程相申老师的介绍中,缓缓展现在读者眼前。
这部集子分为“乡愁”“生活”“责任与感动”三个部分,恰似人生旅程中的不同驿站,每一部分都承载着独特的情感与思考,带领读者领略生活的多元与深邃。
我用了大约一周的时间读完,然而,在读完第一篇章的那一刻,便有了为此书写一个读后感的想法,于是折回去重新读,并拿着笔做好旁注。
书中动人之处实在太多,如《乡愁里的一碗浇汤烙面》,亲人离去,他于屋中独自制面,思念与悲痛尽在其中;《回家过年是我的奢侈》里,白发父亲在出站口栏杆处等待儿子的画面,令人心酸;《想起堂·吉诃德》中,他的正义之举遭遇一车人漠然,那种孤独与无奈跃然纸上;《一瓶没有归宿的绿茶》里,对服务小姐“双标”现象的感触,彰显他本能的善良。
赵老师在书中还提及自己在心理辅导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耐心,努力为那些身处困惑与寒冬之中的孩子们驱散阴霾,带去希望的曦光。他就像一位心灵的摆渡人,在黑暗的河流上,用爱与关怀为孩子们搭建起一座通往光明的桥梁。
或许正是这份源自内心深处的善良与使命感,使他在人生的旅途中结识了众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闫新秋闫老、本土书法家杜绍新等名人,以及如伊力特立军、居住在苏州的如水等能互诉衷肠的挚友,他们因善缘而相聚,因对文学、对生活的热爱而相知相惜。正如赵老师在《我与晚报华美相遇》中所写的那般:“每一次善缘的相遇,都是一次上苍的垂爱”。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善良之人总能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在不经意间触动他人的心灵,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而这些善缘,也如同点点繁星,相互交织、汇聚,在人生的天空中形成一片璀璨的银河,照亮彼此前行的道路。世间诸事,大抵皆围绕着这“善”的圆心而运行,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书中关于家庭的描述,让我感同身受。为双方父母买房的那段经历,虽只是书中简短的叙述,却仿佛让我看到了他与爱人在生活的风雨中相互扶持、相互理解的身影。他们携手并肩,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用爱与包容为家庭撑起一片温暖的天空。而女儿小拇指受伤后的那段交流,更是展现了赵老师作为父亲的睿智与深沉的父爱。他没有慌乱,没有指责,而是用温和而坚定的话语,耐心地引导女儿正确看待挫折与困难,帮助她在幼小的心灵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那一幕幕家庭场景,看似平凡无奇,却充满了温情与智慧,如同一部无声的家庭电影,在读者眼前缓缓放映,让我们在感受家庭温暖的同时,也从中汲取到了为人处世的智慧与力量。
构思这篇读后感时,我由衷期望这是写给十年后的自己。或许我难有赵老师那般成就与众多追随者,但我希望从阅读《且听风吟》起,认真思考未来人生,用文字书写饱含人文情怀与微小触动的故事,盼在某时某地,这些故事也能温暖他人心房。
赵旭风:男,汉族,陕西咸阳人,心理咨询师,高级教师,兵团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委员会委员、新疆作家协会会员、兵团作家协会理事、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作协副主席,可克达拉市金山实验学校副书记、副校长。教育教学案例和文学作品散见于《作家文摘》《创作》《绿洲》《绿风》《科技日报》《农民日报》《新疆日报》《兵团日报》《伊犁河》等30余家报刊和《学习强国》《新华网》《人民日报》等网络平台,著有散文集《且听风吟》,主编兵团第四师中小学地方教材《魅力家乡我的伊犁》等。
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证书

石河子大学图书馆收藏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