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哀牢腹地的婚礼习俗
梁雨情
吃火龙酒
中国是世界四大明古国之一,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的民俗文化启源于上古,贯穿到现在,在黄河、长江以及周围地域行成了并延续至今的中华民族共同的民俗文化,这笔极其宝贵的民俗文化遗产,底蕴是很深厚的。中国的民俗文化有个特点,自从有人类或文字以来,在古代曾经辉煌灿烂的文明国家,多数没有延续下来,有的中断了,有的随着传承的变异,而转移到了另外的地区。而中国的民俗文化却能延续至今,是因为中国的历史民俗文化自古至今绵延不绝,故而一脉相承,乃至历久而渐转弥新。 在过去,学者们在谈论“文化”的时候,很少涉及到“民俗文化”这些字眼,因为他们所关注的文化对象一般只限于是上层文化,他们对中、下层文化是轻视的,特别是民俗文化。而谈论民俗的,又很少把它当作一种文化去对待,似乎民俗算不得是一种文化。其实,民俗在民族文化中,不但是名正言顺的一种,而且是占有相当重要基础地位的一种。我们只有把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去看待、去研究、才符合实际,也才能把中国自古至今的民族民风,视作是一种民俗文化,然后才能尽其所能的传承下来、再传承下去。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中,“火龙文化”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了,而在火龙文化中,“吃火龙酒”又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俗兴,在此,我就先来讲讲火龙文化。这“火龙”在早时叫“火笼”,是中国最古老的取暖神器,一般它是用土泥做成一个大口圆罐子,近似鼓的形状,然后用高温烧制成品后,再用竹子破成细篾片,将烧制好的土罐子,包编在篾笼里面,再编上竹篾提手,像去菜市场买菜用的提箩,从外观上看很精致,恰似一个艺术品。但它却是取暖用的,顾名思义叫火笼。比如今天的湖北和福建的一些地区还一直延用。每逢冷天来临时,便用闲时备下的木碳、煤碳等在土罐子里烧着,一家人便围在火笼里取暖、吹牛谈天。故叫火笼。并且可以提到任何位置摆放,既方便又好看。诸如早时,像闽北地区的一些地方,每逢女儿出嫁,火笼便是必须“搭和”新娘的,是俗称“嫁妆”中的一部分,以新娘到男家有幸福温暖的象征之意。而像云、贵、川这边,由于受中原文化的熏陶底蕴较深,所以又不叫“火笼”,而叫“火龙”,这是特别有深意的。特别是繁衍生息在哀牢山、无量山腹地的诸多少数民族,便把家中的火龙当作是神的象佂。那为什么这些地方又叫火龙呢?首先从造型上来讲,多数百姓家庭,几乎百分之百有火龙窝,也叫“火塘”。它一般是建在大房子的“左边”,象征“青龙”之意(特指男人)。也有建在大房子右边的,但极少数,除非地境逼迫,否则一般不会将火龙建在大房子的右边,因为右边象征“白虎”之意(特指女人)。然而今天,为了方便,大多数人家的火龙窝又都建在厨房里了。只有有老人在的人家,火龙窝在大方子的习俗还保持着。它是在大房子的左边格房门外,挖一个四方坑,然后四边用石块或砖头好好的镶起来,正中心支上一个铁质的圆心三角(脚)架,以作烧火煮饭、烤茶之用。 火龙窝顺大房子门向的朝向墙根火龙边,要选好一点的石料打成长方形方体石,支在上面,以便做好饭菜的锅、或是烧开水后的烧水壶,可在上面歇支一下,它是火龙的副体象征,所以最早的火龙将这个特制或特选的方石称为“锅桩石”。在过去,耄耋之年的老寿星,喜欢抽长烟斗,可以想象,他把长烟斗里的草烟,就着火龙火点着,然后将有烟的一头搭在锅桩石上,边抽烟边讲故事说酸甜的样子,那是何等的视觉画卷呵。但是彝族的锅桩石不同其他民族,它是由三个特制的石头分三角形支成,石上刻有相关彝文化的图案,据说是为了纪念祖先而传承下来的,所以彝族人每搬一次家,便要留下一个锅桩石。有的地方也叫“锅庄石”。
对于火龙文化,确实底蕴较深。比如“彝族”,虽然居住的条件不同,但家家户户的堂屋内都设有一个火塘。塘火一般情况下终年不熄,除用于取暖、、炖煮或烘烤食物外,也是聚友会客的中心。火龙边的锅桩石或三脚架,忌不能用脚去踩,也不能从上面跨过,特别是不能往火龙窝里吐唾沫,还有在火龙边赤身裸体。又比如“哈尼族”,在火龙文化里,除了和彝族有相同之外,特别禁忌用脚扒火塘里的柴火,因为只有当哈尼人家有亡者待埋之前,往火塘里添柴才能用脚而不用手,也就是说首先将柴抱来火塘边装好,再用脚添进火塘里,所以一般情况下禁用脚添柴。再比如“拉祜族”,拉祜族人的火塘是一家人的核心,除不能对火龙吐唾沫、用脚踩三脚架或锅桩石和其它族人相同外,更禁忌不能在火龙的上方坐人、柴火要从三脚架的正面凑进去,并且要倒着烧,即就是先烧稍慢延至根。所以拉祜族将火龙和他们的“神龛”示为一样的敬重。
至于民族民俗文化中的火龙文化,我这里介绍的还只是“凤毛麟角”,更多的火龙文化还待慢慢去探研,录载。下面又来说说火龙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吃火龙酒”。这吃火龙酒,简单的说就是两个相爱的年轻人和两家的老人,围在火龙边,相商两小结婚成家的事宜。一般是这样的,两个年轻人无论是自由恋爱,还是父母包办,或是媒人帮说,到男女方都觉得考虑好了,到非她不讨、非他不嫁那种程度时,就要商量结婚的大事了。首先男方家要请个媒人,无论是什么情况下都要请,媒人的职责就是从吃火龙酒到新娘讨进家止,中间的一些结婚事宜(议)是必须要参加的。男方请好媒人后,买上香烟、糖果礼品、一只大红公鸡(吃火龙酒之夜杀吃望卦,预测吉凶)及上等的相量小锅自烤酒,然后自己测个吉日邀约起媒人及男方父母亲,若父母不在了(死了)的男家,就要邀约上叔伯等长靠,配合着媒人,大挑小担的挑起,到女方家去商量去了。
去到女方家,媒人首先说清楚去意,然后经女方家同意后,由男方家长辈摆出酒食糖果礼品,再把大红公鸡杀整干净交给未来的新娘,让其帮煮好招待参加吃火龙酒的人(当然也有其他陪菜,这些陪菜由女方家整配),做好上述准备工作后,女方家的重量极人物(事先约好的)就来笼了,比如致亲叔伯、或是舅、外公之类的。三亲六戚在笼后,就围在火烧得特旺(这晚的火比平常烧得更旺,象征两家结合后日子红红火火)的火龙边,开始相商结婚事宜了。 首先由男方媒人整几句开场白,大概内容是:“亲家公、!亲家母、!叔伯亲戚们(代男方预称叫!)”,小两个(要结婚的男女)也相处的差不多了,两边也同意结为连理、开亲开戚,那么今晚两家亲戚在拢,就来“搭火”商量下结婚的事宜,还望您们心宽点,把它商量成了”!媒人开场白后,就给女方家亲戚敬酒,然后就在互敬中相商了。这火龙酒中相商的主体内容是结婚日子大概要定在哪个时候?结婚的彩礼钱物男方家要给多少?结婚那天男方家去几个人?女方家送亲来几个?男女搭配属相要合,不能相冲相克等诸多隐含内容,其中还包括本地方中的一些民族民风俗兴。这些重大事项商定后,两边的亲戚就开始敬酒吃夜宵“散打”了。
在吃宵夜中,有个环节最不能忽视,那就是“看鸡卦”,火龙酒宴席上,女方家要将“鸡卦”搲给男方媒人,听其解卦,男方媒人将鸡卦剥出来,无论会看不会看,都要说些“吉利”话,象征一切安好的意思。也便以此来争加两家的缘亲气氛。这些都做好后,整场吃火龙酒的俗兴也就完成了,两家也就只等好日子的到来了。 火龙酒吃好后,无论是在女方家睡下或是离开,反正在离开女方家走到大门口时,女方的爹或妈都要说一句“亘古不变”的俗兴话,虽然是专对媒人说的,其实是说给未来的女婿听的:“你们要记住在火龙边上说的话,不能改悔,特别是老媒人,讨亲那天无论什么情况你都要来,要来兑现两边的承诺,最主要的是‘好女不换媒,”。你听在火龙边上达成的口头协议,可以想象,老媒人的责任有多重大,这吃“火龙酒”在“火龙文化”中的底蕴有多深
讨亲(装箱、开箱)
日子更火红。念完吉利词后,新郎家的女长辈便把箱子打开了,然后一样东西一样东西的看了一遍,又放回原处,再在箱子里添上些钱、银首饰之类的,而后又把钥匙交还新娘,开箱的长辈便向新娘的公公、婆婆报数(报喜)去了,整个开箱的俗兴也就完成了。
认亲
讨回新郎家也要认亲,只是礼节又不同了,因为所认叫的亲戚都要丢红包给新娘,在早时新娘要亲手做一双鞋子,在新郎的带领下,一一按辈份递鞋子给,然后新郎家的认叫着的叔伯兄弟姐妹,都要一一拿红包给新娘。现在不兴鞋子了,基本上都是些被子糖果之类的。由新郎和新娘递上认叫的被子糖果,接到礼物的新郎家亲戚,就按自己的能力大小分别给新娘递上红包,就这样依辈份认好后,由新郎的母亲或者姑姑亲自数好认得的红包钱,然后又亲手递给新娘,像征着从此今日过了,新娘嫁进来就要当家立志,孝顺父辈了……本文叙写的就是一般两个环节的嫁娶认亲习俗,虽其间有一些俗兴上的不同,但大致还是一样些,就像那些名家所说的一样:“结婚的大体习俗大致相同”,请客吃饭认认亲就行,而离婚就各有各的理由了,根本不会有相同的理由。”
吹号
朋友!关于无量山的号师和号调,我这里介绍的还只是一点皮毛,其他的还多得多。若你能掐出时间,请你亲自到无量山和哀牢山怀抱的腹地里的人家来做客,我再给你一一道来。无量山的号师,他们一代传承一代的俗吹着,他们吹岀了无量山人的纯朴与豪情,更是吹岀了无量山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送祝米
这报喜的环节在送祝米的习俗中相当关键,基本的俗兴是这样的,娘家嫁出去的姑娘生孩子后,姑爷(女婿)要在孩子未满七日内,准备上水果、茶叶(这送祝米必须要送茶叶,是做糊米茶用的,也就是用糯米炒拢茶叶泡饮,俗叫糊米茶,在送祝米中就叫“祝米茶”)、香烟、白酒,在早晨太阳初升时刻到岳父岳母家,将孩子岀生的事告知,并说岀是男孩或是女孩,而且岀生的时辰日期一定要准确,然后若是男孩,就要递上香烟,请岳父大人为其起叫“奶名”(也就是孩子的小名,比如什么小发、小红、小顺等一切带有吉祥字眼的),若是生得女孩,女婿就得递上水果及白酒,让岳母给其起奶名,(比如什么小秀、小花、小桃、小艳之类的,其每个字眼都基本带有花草什么的,其暗象征和花儿一样的美丽之意)。这奶名起好后,女婿还得在岳父岳母家吃了早饭方能回家。这报喜的环节就算完成了。接下来就是择日了。这择日的俗兴也是有讲究的,它首先是岳父岳母家要请人择个黄道吉日,(这日子必须是在孩子满七天后,却未满一个月之前),择定吉日后,由岳父或者岳母,再去本寨里通知该去送祝米的亲戚,告诉他(她)们哪天哪天一起去送祝米。这通知的亲戚必须是新娘新郎结婚时“认亲”(认叫过的,比如叔叔、大伯、姨妈、姑妈等)。这些认亲过的亲戚知道了送祝米的日子后,就得开始备办送祝米所需要的礼品了。这礼品一般就是鸡蛋、鸡(必须是母鸡,送祝米一般不给用公鸡)、红糖、糯米、茶叶、孩子的衣服鞋袜等。备足这些礼品后,就等着送祝米的好日子了。再接下来就是送祝米了。到送祝米的日子这天,约定的三亲六戚便用红纸将糖包好,然后又将鸡、鸡蛋等礼品装好,一担挑起,一大群相约的娘家亲人,便向送祝米的人家进发了。到了其人家后,女婿家的父母(俗称亲家公亲家母)得亲自下橱,为送祝米的亲戚煮白酒(糊酒)鸡蛋,每人一大碗,每碗必须是6个鸡蛋,象征六六大顺、六合同春之意,也暗指有福有碌的含义。亲威们吃了白酒鸡蛋后,然后就得依次顺序走进生孩子的房间(母子或母女的住房),并且要一直称呼岳父岳母给起的奶名,小梅、小红什么之类的,为的是以后能将小孩的奶名叫岀名。看完孩子后,互相唠唠嗑,说些吉利的祝语,然后就自由说款了。直等到女婿家的美味佳肴做好上桌后,所有亲戚及主人家就围坐起来,边祝酒边吃饭了。这吃饭的时候,两边的老人(亲家公或亲家母)在整场饭席中,得互相添菜给对方亲戚,以表示互相敬重,从而也更加加深亲情。一场送祝米的宴席结束后,娘家人想多在两天或想回家都任由自愿了。於是整个送祝米的习俗也便接近尾声。(这送祝米的过程中,还会设置到一个话题“踩生”,这踩生的意思是孩子生岀未满七天之前,在不知道主人家有新生孩子的情况下第一个上门的客人,据民间传说,谁踩生这新生的孩子将来长大后,性格脾气便会像谁。也不知是怎么一回事,反正民间传说是百传百真。所以若有踩生的客人,主人家是要上上招待的。但若踩生的客人是憨、残疾之人,主人家还要更好的招待,说会带给新生孩子一切福因。也有遇不上踩生人的,若遇不上踩生人的人家,这个传说就另当别论了)。
这送祝米自古至今承脉留传,不但代表了娘家人对女儿女婿家的祝贺,也充分体现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更展示了民间民俗文化的纯真。在美丽如画的镇沅振太侨乡,还留传着一个“送祝米调”,调词是这样的:
一买鸡蛋百五十
二买红糖共一斤
三买葫椒共四两
四买茶叶二三斤
五买凤鸡三四个
六买糯米五六斤
七买衣裤一小套
八买鞋袜一小双
九买银锁单一把
十买帽子丝绸绫
十样礼物买齐了
挑起担子女家行
一肩挑到平原地
二肩挑到女家门
歇下担子话长短
然后再进儿房门
双手掀开红绫被
母女唠嗑诉言情
桥上架桥好走路
亲上加亲好叫人
(完)(以上凡用到斤、两的字眼,都是用老秤为单位计算的,老秤十六两为一斤)。
这送祝米调,若用茶马盐古道上赶马世家赶马哥的唱腔唱出来,那种柔似棉花团儿的韵律,叫人听了既感到倾心舒畅、又熏熏醉人。
作者简介:
梁雨情,笔名.草根创作人,1971年生,彝族,云南普洱镇沅振泰人,镇沅县苦聪人民族文化研究会会员,镇沅县政协(聘用)第一届文史研究员,普洱市作家协会会员,农民,自由创作者,大专文化,作品多见全国多家报刊及普洱市巜茶树王》,镇沅县《金山诗刊》,巜普洱微太和》,《今日振太》,《江山文学》,巜北京头条》网等,从事自由创作10余年,2019年出版长篇文集“散文小说集”巜最后的谷子》,现专攻民俗民间文化析研。
本刊编辑:高山雪莲
高山雪莲,女,原名李春莲,河北人。中国微信诗歌学会会员,中外诗人注册会员。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泊头大运河诗社副社长,星月诗社副社长,紫罗兰文学社副社长兼蕙兰诗社副社长。喜欢诗歌、散文、古诗,更喜欢画画,主画莲花、人物、马匹。心语语录:一本书、一盏茶、一份安闲、一份淡雅。做个素人:随心、随缘、平平常常、自自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