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稻田坝:家家读书窝 村村出学霸
文/陈巽之

稻田坝航拍图
在云南昭通和贵州威宁地界,说起我的家乡稻田坝来,人们就会竖起大拇指称赞:“你是说稻田坝啊,那可是有名的读书窝、学霸村”。“十一”假期我回老家为母亲过八十大寿,顺便探亲访友,遇到几个青年人,随口一问:不是博士就是硕士。赶场天陪母亲赶牌坊街,听到几个大嫂拉家常,首先问的是娃娃在哪个大学读书,一个说我儿子在西安交通大学读书,一个说我姑娘在上海复旦大学读书。我听后真为家乡的人才辈出而高兴。

稻田坝苹果园花开似雪
稻田坝现名中水镇,是云南贵州两省交界处的一个小坝子,气候宜人,雨水充沛,物产丰富,从前是以盛产稻谷、梨果而闻名于世,现在更是以盛产“学霸”而远近闻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稻田坝的乡村教育发生了“井喷”,每年都有众多的学子考入大中专学校,甚至考上北大、清华等名校,一时间稻田坝成为远近闻名的“读书窝”“学霸村”。据威宁自治县教育局不完全统计,2014年以来,稻田坝学子高考录取人数达7076人,硕士、博士毕业近200人。稻田坝的学子用知识改变了命运,用实力书写了乡村教育的新篇章。

稻田坝传统作物水稻
稻田坝四围青山屏障,中间地势低洼,前河、中河、后河3条河从南至北穿境而过,冲积出良田沃土,浇灌出丰富物产,是有名的稻米之乡,水果之乡,蔬菜之乡。地灵必人杰,按理说稻田坝这样的风水宝地就应该产生(培养)出更多的卓越人才出来。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前,受到大环境的影响,整个社会都不重视教育、不重视知识、不重视人才,稻田坝的几所学校只比“扫盲班”强一点,不可能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尤其是“十年动乱”期间,老师受到冲击、无心教学,高考中断、没有出路,学生不知为何读书……稻田坝的教育受到重创,万马齐喑、人才凋零……
百废待兴,积重难返。1978年恢复高考后的最初几年,中水区所属的石门坎河中学、后河中学、出水中学等几所学校,别说考大学,连考上威师、中专、卫校的学子也寥寥无几。稻田坝的教育失血太多了,整个教育生态系统都被破坏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岂是一年半载能恢复提升的?

中水中学
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稻田坝的教育生态慢慢地恢复正常。“知识改变命运”等理念才被人们理解接受,变成实际行动。政府重视教育,舍得投入,建校舍、聘名师、正风气;一大批优秀教师,投身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教书育人;许许多多的家长勒紧裤带、节衣缩食供子女上学,盼子成龙望女成凤;成千上万的学子刺股悬梁、发愤苦读,期望着考上更好的大学,用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众人拾柴火焰高,正是在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下,稻田坝的教育才迎来了春天,结出的丰硕成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批又一批稻田坝学子通过读书走出大山,走进全国各知名学府,成为黔西北乡村教育的一个标杆。

中水二中,前身是我的母校
在2002年以前,稻田坝优秀的初中生绝大部分被“包分配工作”的威宁民族师范学校“掐尖”。最巅峰时期,威宁民族师范学校录取新生中有将近三分之一来自稻田坝。稻田坝的教育迎来了高光时刻,许多威宁县城的孩子“逆向”到稻田坝读书。稻田坝的学子更是热心向学,苦读勤学蔚然成风,出现了“家家都是读书窝,村村都能出学霸”的现象。与上寨村为例,半片山梁子、巴掌大的地方,100多户人家,几乎每家都有考出去读大中专学校的学子,特别是丁忠贵三兄弟相继考上威宁师范学院,起到带头示范作用。有好些人家所有子女全部考上学校,如:马电国三兄弟、马成四兄弟,王俊四兄妹、林科龙五兄妹等,成为人们羡慕称道的佳话。正山村更是远近闻名的“学霸村”,以马坚家为圆心,画个半径50米的圆,大学生总数超过50人,除了马俊梅和马恒,还有考上山东大学的马俊松,西安交通大学本硕博连读的马云灿等名校生。1997年,马坚以毕节民中全校文科第四名的成绩考入贵州民族学院。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大妹马楚玉在2000年考入毕节师专,小妹马俊梅于2002年考入中国政法大学。从小在他家生活的表弟马恒2003年中考全县第一名,高考进入复旦大学,研究生保送清华大学,现在是一名医学博士。马坚家左侧是四叔马关亮家,他家四个孩子有三个是大学生;右侧是堂叔马国华家,四个孩子全是大学生。2002年出水民族小学只有一个班的学生参加中考,当年威宁县中考的前四名都出在这个班。这四个学生,后来分别考到中国科技大学(博士毕业)、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毕业)和武汉大学。特别让人羡慕的是出水二小马殿省老师的两个女娃马文芳和马文倩,分别在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山大学本科毕业后,又双双考上清华大学研究生。

中水中学学生课间“跑步”
作为稻田坝学子中的一员,看到故乡的园林里人才辈出,桃李满园,栋梁遍地,我由衷地感到欣喜,禁不住大声喝彩。同时,我也祈求稻田坝的教育生态风调雨顺、山清水秀,继续教育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学子。尽管稻田坝的教育已经取得不凡的成就,但是和江浙一带教育发达的地区相比,还有潜力可挖。稻田坝的学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考上大学、考上“211”“985”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要胸怀星辰大海,更加努力学习,尤其是从大学校、研究院毕业后,要埋头实干,刻苦钻研,大胆创新,敢于向著名学者、设计大师、创新能手、“两院”院士等目标攀登,在更高层次的岗位上做出非凡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稻田坝学子的才智和力量。
我曾去过福建省福州市的“三坊七巷”,这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地方,却走出了林则徐、沈葆桢、冰心、林觉民、林徽因等众多杰出人物,稻田坝共有户籍人口12744户51355人,人烟稠密、人口众多,没有理由不出优秀学子、不出卓越人才。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稻田坝苹果红了

作者简介:陈巽之,名家顺,中水镇上寨村人,从出水小学、初中、一直读到高中毕业,1980年11月参军到部队,1985年考上山西广播电视大学脱产学习,毕业后供职世界500强大型央企——中国铁建,现居十三朝古都——西安。大半生执笔弄文,结缘文字。豪情万里路,仗笔走天涯。出版诗集《鸿爪雪泥集》、散文集《苔花米小牡丹开》和长篇小说《几度秋凉》。
槛外人 2025-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