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 来宝鸡
吕 恭
今年春节前夕,宝鸡市文旅部门提出了两个响亮的宣传口号:“何以为尊,我有中国”“看中国,来宝鸡”。一下子成了网红语句,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整个过年假期青铜器博物院(不收门票,只要身份证)人满为患,只能分批次等候入馆。正月初六那天,我陪杭州亲戚来青铜器博物院,刚停好车,就见到西安一家旅游公司的一个大巴车拉了一车金发碧眼的外国游客,有的还招手“哈罗、哈罗”地向游客打招呼。在何尊馆我给亲戚讲解时,旁边几个中年游客看我如数家珍讲述,立即围拢过来其中一个友好地对我说:“叔叔,我看您对何尊很熟悉啊!”我回复:“我是宝鸡当地人,常陪亲友来,略知一些”。“我们几个都是河南郑州的,您看看宝鸡的宣传有多牛,何以为尊,我有中国;看中国,来宝鸡。我们就是看到这个宣传才慕名前来的呢”。我也友好地对他们说;“宝鸡欢迎你们,相信你们这次来宝鸡一定能大有所获,不虚此行。”他们几个连连点头称是。其中一位女士还说:“当我看到中国两个字时,心情激动地难以言表,眼泪差一点就下来了”……瞧瞧,这就是宣传口号的魅力,“何以为尊,我有中国”,把何尊和中国一词都表述在里面了,这就是宝鸡智慧,就是金点子啊!其实在这里,中国这个词不是原来的词义,而是指的“中国”这个词最早是发现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也称中国青铜器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何尊之中,真可谓何尊里面有“中国”。这是据权威考证目前最早发现的“中国”这两个字。所以,宝鸡市文旅部门向全世界游客深情呼唤:看中国,来宝鸡。
走进这家青铜器博物院的第二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射灯打出的金文体“中国”二字,在有意调低暗光处理的环境中特别显眼突出,光彩映人。待走近仔细观看,一股亲切感自豪感从心底油然而生。作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一何尊,则被单独放置于“中国”两字稍后一处高台展柜中,栩栩如生,散发着青铜器特有的青黄相间的光泽,给每个参观者以不言而威的感觉……我第一次去的时候,认认真真地详细看完介绍的每一个字后,面对“中国”两字,在此驻足良久,感慨颇多。
何尊是西周早期一个叫何的贵族首领(或他的后代)铸造的,后来便流落于民间不知所终。1963年出土于宝鸡市贾村镇一户农民家的土墙之中,曾被村民拿回家中装粮食,后来又流落到废品收购站,正在随时都有可能被销毁的时候,宝鸡市博物馆的专家到收购站寻宝,认定这是一件古青铜器,便以30元的价格购回。当时只知道这是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但并未发现这件青铜器有何不同凡响之处。尊在西周早期及以后很长一段历史中,都是作为盛酒的器皿来使用的(尊有酒器、酒爵、酒杯等)。李白《将进酒》中就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诗句。到后来,国家文物局要举办“全国新出土文物汇报展”,在展前的修复除锈处理时,透过清除掉的斑斑锈迹,才发现了何尊内底仅有100平方厘米的面积上竟有122个字的铭文,属金文体,主要记载了周成王向东方扩张,营建东都洛邑的历史事件的史实。这一“内秀”的发现,使得何尊从此便成了一件十分珍稀的历史文物,更令人十分震惊的是这些铭文中有“宅兹中国”四个字(大意是我要把家建在离城中心较近的地方),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中国一词,距今已有3000多年了。
经专家确认,何尊铭文中的“中”和“国”字,都属于造字六法中的象形文字(其他五个分别是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中”从字面本身来看,很像是一面特殊的大旗,上下的一竖像旗杆,中间的椭圆形是把手,上下飘扬的是旗帜,当部落首领有事时,就竖起大旗作为召集部族民众的标志,也是指示其部族成员外出归来的聚拢之地,大家环立于旗杆周围,听候命令。此后又延伸出中央、中原等地域概念。而“国”字左边的口代表人,口上面的一横代表房屋,下面的一横代表土地;再看右边,如此重要的地方,必然需要有人手持兵戈来保卫,后来到春秋时期,于是四周再加上一个圈(口wei),就像是一座城,也就是一个小国了。铸造于约公元前1000多年的何尊铭文是第一次把“中”和“国”作为一个词,连在一起使用的,这样就出现了最早的“中国”。当然,那个时候的“中国”还不是我们目前中国就是中华民族华夏大地或者整个国家的意思,最初也就是指一个方位上的区划,比如中央之城、京畿之地,再引申为黄河流域的中原一带等等。
但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词究竟从何而来?在浩瀚如烟的历史文物、典籍中,到底能否找到“中国”最早的出处?何尊这件出土于宝鸡,目前安放于宝鸡,铸造于3000多年前的青铜器,解答了多少炎黄子孙关于“中国”这一亘古悠长的话题和疑惑。当我亲眼目睹了何尊以及那些珍贵的铭文,了解了何尊的前世今生,知晓了“中国”一词的诞生还和宝鸡这个历史文化厚重而被称为“中国的早晨”这个周秦文化的发祥地有着密切关联后,从青铜器博物院参观完再走出时,我的心里自然就增添了一份满满的收获和无比的自豪!这真是青铜铸文明,宝鸡有故事。更何况我与何尊还是“同乡”呢……
说完了“中国”一词的最早来由,在此一并说说“中国人民”这个词组的来由。先秦时还没有“中国人民”这个词组,当时“中国”和“人民”都是单独使用,词义也远不同于今天。比如就连“人”和“民”也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说文解字》中说:“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民,众萌也。”那么,“中国人民”到底最早是在什么地方出现的呢?据史学界研究成果并取得的共识认为:是司马迁在他的《史记·货殖列传》中有一句话说:山西、山东、江南、塞北等地的物产,“皆中国人民所喜爱”。这里的“中国人民”第一次将“中国”和“人民”连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偏正词组,所以说,是司马迁最早创造了“中国人民”这一伟大的词汇,时间大约在公元前90年前后。由此可推算,从何尊中第一次有了“中国”到《史记》中第一次有了“中国人民”,历史已经走过了1000年的漫长岁月,经历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朝、楚汉相争到西汉这些历史朝代。由此看来在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中,无论是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特别是文化繁荣的角度来看,都是比较缓慢的,即使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司马迁尚能创作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这部伟大的巨著,并且首次创造使用了“中国人民”这个词,也算作是对后世社会的又一个重大贡献。
最后我们说一下“中华民族”一词,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先使用了“中国民族”的概念,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1902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这个词组。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写到:“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这就可以确定是梁启超创造了“中华民族”这个伟大的词组,时间在1902年,距今有123年。
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这恐怕是我们日常使用最多的词和词组了,让我们通过参观历史实物和学习历史知识,了解她们的最早出处,知道我们中国是从哪里来的,这正是青铜铸文明,学史有收获,对我们还是大有裨益的。
作为一个宝鸡人,特别是一个喜爱中国历史文化又热情好客的人,我也和我的家乡一样非常欢迎朋友们到我们宝鸡来,就像我们宝鸡市市长在电视上宣讲的那样:“欢迎全世界的朋友们到宝鸡来,看看青铜文明,看看何尊里的“中国”,吃一餐薄筋光、酸辣香的西府(关中西部)臊子面,来感受一下我们这座城市的火热和真诚。”这是多么朴素真诚的话语,欢迎之情尽在其中,保证您定会不虚此行,来有所获,陶醉其中,流连忘返呢……
槛外人 2025-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