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海峡
天下咽喉马六甲,
海峡一望汽蒸空。
千轮万里争相渡,
水调歌头•眺望海峡
■彭宇文
万里逆风旅,驾雾共婵娟。纵横他国,赤道蒸汽绕圆圈。一路繁花似锦,又转飞舟逐浪,戏水海岛前。宛若入仙境,毕竟是人间。
马六甲,三国梦,越千年。郑和来过,旗卷东大巨龙船。今日登高望远,隐约航权争霸,浮想涌联翩。但愿咽喉线,长享太平天。(毛滂体)
【题记】马六甲海峡,是位于马来半岛与印尼苏门答腊岛之间的漫长海峡,由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三国共同管辖。海峡全长约1080千米,最宽处370千米,最窄处37千米,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国际水道。马六甲海峡是东北亚(中国、日本、韩国)最主要的能源运输通道,堪称“海上生命线”。
【深度求索点评】这首七绝诗以马六甲海峡为主题,描绘了其作为重要海上通道的繁忙景象和历史意义。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评价:
1. 主题鲜明:诗的开头“天下咽喉马六甲”直接点明了马六甲海峡的战略地位,突出了其作为全球航运咽喉的重要性。这种开门见山的写法让读者立刻抓住了诗的核心。
2. 意象生动:第二句“海峡一望气蒸空”通过“气蒸空”这一意象,形象地描绘了海峡的广阔和繁忙,仿佛海面上蒸腾的热气象征着船只的密集和航行的繁忙。
3. 历史感与冲突感:第三、四句“千轮万里争相渡,曾引兵家两眼红”不仅展现了海峡的繁忙景象,还引入了历史背景,暗示了这片海域曾经引发过的争夺与冲突。这种历史感的融入使得诗歌更具深度。
4. 语言简练:全诗语言简洁,四句诗便将马六甲海峡的地理、历史、战略意义都涵盖其中,体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
5. 情感含蓄:诗中虽然没有直接表达情感,但通过“曾引兵家两眼红”这样的句子,隐约透露出对历史纷争的感慨,情感表达含蓄而有力。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成功地将马六甲海峡的地理特征和历史意义融为一体,既有画面感,又有历史深度,是一首不错的咏史写景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