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祥国画解析(四)
作者:张强红
在中国书画界崔如琢大名如雷贯耳,众所周知。崔如琢先生连续十年蝉联胡润中国艺术家前二,截止到2023年80岁的崔如琢国画大家其《一溪风雨送归舟 》为成交价最高的在世艺术家作品,由永乐拍卖以2.3亿元的价格拍出。十年累计卖画总计57亿元。从2011年至今,崔如琢先生指墨画在国内外拍卖市场刮起了一股强烈的旋风,7年成交价突破亿元大关,崔如琢先生也连续八年蝉联胡润艺术榜榜首。被称为“最贵在世国宝级艺术家”。崔如琢先生2017年的成交额高达10.3亿元,创下历年之最,《指墨山水十二条屏》以2.4亿元成交,崔如琢先生也从中国第一巨富画家跃升为全球第一巨富画家。市场价值傲视画坛!实至名归!
张国祥为崔如琢先生亲传弟子,唯一指墨传人。承袭崔如琢大师之法,有青藤,石涛的笔意,有任伯年,吴昌硕,潘天寿,齐白石,李苦禅的精神,博采众长,朴茂厚重,苍中见湿,收放自如,无半点造作之态。几十年来潜心创作,不为潮流所动,不为市场所扰,真可谓伏久者飞必高,卧久者行必远,暗合先贤之理法,既对先贤的传承,又开创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自成一格。为中国当代大写意花鸟画领域树立一代典范。
以笔者拙见张国祥先生的作品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一),先生作品具有古拙、厚重、苍劲、雄强,大气之精神美。老子《道德经》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特别是大巧若拙、大音希声讲的就是拙静,这是大美。宋代周敦颐也写有《拙赋》。“巧”与“拙”涉及到的是审美范畴的问题,拙比巧的审美境界更高。在追求书法方面的质朴古拙的意趣,引用到绘画用色方面来,自然不落于清新平薄,更不落于粉脂俗艳,能用大红大绿复杂而有变化,是大写意花卉最善于用色的能手。每一幅作品的线条概括为:平、圆、留、重、变五个字。“平”即指勾线时在线条的每一点上用力都一样,“如锥画沙”,“圆”即指勾线要圆浑有力,用中锋。用中锋线条勾出的线圆浑、饱满而有弹性,即所谓如“折钗股”。“留”指用笔积点成线,古人曰如“屋漏痕”就是此意。勾线时要求做到处处可以控制,随时可以收笔,并可以随作者意图的变化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重”指用笔峻劲,线条有力。线的力量在于笔尖和纸的摩擦通过肩、肘、腕和手指把力传导给笔尖,使笔尖与纸有一个摩擦力。变”即指用笔的各种变化。平、圆、留、重,是对线条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线条又有多种变化,如中锋、侧锋,顺锋、逆锋,顿挫、转折、粗细、方圆、连 断、疾徐、光毛、虚实,再加上墨色的浓淡、干湿等,用笔千变万化。董其昌提出书画要有生拙趣味,清代傅山提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我们在审美和品味张国祥先生作品的时候,会有厚重的金石味。给我们的感觉如同一壶老酒香味浓郁,口感醇厚,又回味绵长。拙味天真,返璞归真的童趣内含高深的功力。用笔雄强而有魄力,画中无论勾枝点叶,均以沉雄霸悍的笔法出之,点划似长枪大戟,森然相向,无愧于大家称号。(二),以书入画。先生的书法与画互为表里,相得益彰,推崇“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写意,写意,笔笔全都是写出来的!若没书法底子,只是画出来,描出来,修理出来,便没魄力,不超脱,显得俗气。青藤是草书笔法入画,赵之谦用魏碑笔法作写意,吴昌硕用石鼓文笔意入画。张国祥先生用数十年觅碑访帖之中自成朴雅,厚、风神、婉转的行草艺术。大写意绘画方面很有特色,有豪放,气势磅礴,形象鲜明的风格,树立了大写意画家的新风范。(三),先生的作品气韵的生动。“气韵生动”是南北朝画家谢赫《画品》论述六法中的一法。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气韵”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中国绘画的最高品位就是“气韵生动”,传统美学用“气”来体现事物美的本原,强调艺术要表现生生不息、元气流畅的天地间万物的节奏和韵律。“气韵生动”主要体现在笔墨的运用上,杨维桢就曾说:“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气韵是与“形似”紧密相连,但却又是超越了“形似”的所在,只做到“形似”是不可能体现出“气韵生动”的,而只有达到了“神似”的境界才能体现出“气韵生动”。而张国祥老师以白石老人的“似与不似”的观点和东晋的画家顾恺之就曾提出过“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的观点,以风骨、神态、精神以及生命力,利用感性的形式来进行描绘,最终对神态气质进行表现。他笔下人物,竹子,荷花,山水,花鸟几笔文气十足,但在他的笔下乱头粗服,老笔纷披,苍苍茫茫,绝无小趣味可言。他的作品以正派、大气,胸中有一股正气和雄浑之气。形只是他用来表现的手段,而神才是他创作的最终目的,“笔所未到气已吞”,他的作品便是这样一股气,以精神指向借物抒情,画中每一点都不讨好任何人,他只为自己画画。(四)先生画风自成一格。独特风格的形成,可不是一件不简单的事,一要不同于西方绘画而有民族风格,二要不同于前人面目而有新的创获,三要经得起社会的评判和历史的考验而非一时哗众取宠。张国祥先生用笔厚重、拙朴、老辣,色彩亮丽,不像一般的文人画那样空灵淡雅,而是雄厚拙朴胸中有真丘壑的观察积累,眼界开阔,所以能落笔纵横,水墨淋漓,他的用笔、用墨、构图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推陈出新,独创一格。他的人物作品很多罗汉,高士,隐士,刘海等万物取其影,都在画他自己的心境。(五),中国画的哲学核心为“道。”先生直通宇宙自然之道,反映着绘画艺术的根本规律,老子认为,道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故曰“道法自然”。道家认为中国画创作强调“道法自然“、“心师造化“。清代魏源说:“道本自然,法道者,亦法自然而已矣”。通过他的画笔明显能感觉他笔法的骨、肉、血、气等点、线条及布白的骨法用笔,作品风格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讲究天人合一,追求的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古代哲学对于自然的认识不同于西方哲学。中国山水画诞生的东晋,正是道家的玄学风靡四方的时候。道家的那种重“心”略“物”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甚至整个中国文学艺术的重表现而略再现的美学观念。中国山水画描绘的是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呈现的是欣欣向荣一派生机、心有沟壑,胸怀山川,张国祥先生的作品呈现出一种静穆、含蓄、玄淡、浑茫和中庸柔和之美,极少有浮躁不安、剑拔弩张的火气与刚猛之感。他的作品没有把追求形、色、体、光的逼真放在首位,而是把“澄怀观道”作为终极目标。老子的“道”在美学上的体现就是一种含蓄、玄远太虚的朦胧之美。也正是这“大象无形”之美赋予了山水画以无限生机。(六),意境的深远。意境美是中国画的核心所在,是中国画的精髓,是中国画的灵魂。苏轼曾在《东坡志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对王维的诗艺意境作了很好的总结。其中的“画中有诗”,可谓是意境在艺术中的最好呈现!张国祥先生的画意境追求立足于诗画的结合上,以诗入画。他的山水画将崇山峻岭的雄强气势和老树密林的荒寒景色生动地现于笔下,创造了中国山水画的高峰。其山水画构图的复杂与高妙、意境的深远与神秘、山水的气魄与气势、通篇的气韵、用笔的古朴与骨气均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七), 好画不入俗眼,入俗眼者并非好画。张国祥先生打破现今以展览为主题的工笔,水彩沉静的氛围。他用气势磅礴的狂草入画,纯粹是个人内心情感的宣泄:笔墨恣肆,满纸狼藉,不计工拙,所有的才情、学养、喜悦,悲愤,都在大巧若拙的笔画表现。(八),指墨画领域。尤其是清代中期,因为指墨画的独特绘画面貌和创作风格,时称扬州八怪中的黄慎,金农,李禅等名画家相继跟风,以手指沾墨作画,创作了无数指墨佳作。张国祥先生指墨领域沿着高其佩,潘天寿,李苦禅,崔如琢等指墨大写意花鸟画的传统脉络一路开拓过来,取其优点,形成个人面目。品观他的指墨大写意花鸟画作,味道浓厚,收放自如,线条厚拙又不乏灵动。他笔下荷花高雅绝俗的逸气、清气和神仙气,仿佛隐身荷叶丛中的一个个荷花仙子,半遮半显,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中国水墨画强调笔情墨趣,实际上,所谓情趣并非单靠笔墨本身就能产生,而是根植于运用笔墨的主人、亦即画家内心深处,我画我心。
以上笔者谈到张国祥先生国画的六点解析,希望广大朋友提出建议和批评。 首先先生植根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给传统中国画铸魂,其次先生用手中的画笔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再次巩固中华民族传统思想基础、努力发扬中国画在国际影响力,为民族的文化自信注入更强的动力,为全人类的文化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