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形象的演变
焦 杰
说起哪吒,人们马上会想起那个脚踏风火轮,手持火尖枪,三头六臂,拿着乾坤圈、混天绫、金砖三件法宝,大闹东海,大战孙悟空,既活泼淘气又威风凛凛的可爱形象。其实这一形象的哪吒是比较晚的,应该出现在明清以后。较早的哪吒并不是这般模样。
现存最早的哪吒形象是元人撰《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中描绘的模样,剧本写到哪吒出场时自报家门道:
小圣乃哪吒神是也。为因小圣降十大魔君、八角师陀鬼、铁头蓝天鬼、独角益鳞龙、无边大刀鬼,更有四魔女,天魔女、地魔女、运魔女、色魔女,为降众多妖魔,加小圣八百八十一万天兵降妖大元帅。[1]
紧接着又说他出兵交战时是“三头飐飐”、“六臂辉辉”,只可惜没交代他使什么兵器。不过,内府藏本《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中附有“穿关”,是其他版本所无的。“穿关”除了交代哪吒衣饰外,说他还有个绣球。这个绣球在明初杨景贤写的《西游记》杂剧第九折中也提到了,说哪吒出场时是“八瓣绣球攒花刺”。可绣球又是什么东西呢?剧本均语焉不详,不免令人费解。幸好明代神魔小说《南游记》写华光造反,玉帝召集众臣商讨点将出兵捉拿华光时讲到了哪吒,对其形象介绍的比较清楚。尽管这部书的成书年代并不早,但里面的华光故事和哪吒形象却是比较古老的:
文曲星余珂出班奏曰:“臣保一人,乃毗沙宫李靖天王之子,名唤哪吒,此人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有一绣球内有十六个头目,带领五千雄兵,临阵助战,无有不胜。”[2]
玉帝命哪吒挂帅出讨华光,哪吒于是披挂整齐地出阵了:
哪吒出阵怎么打扮?但见头带红花紫金圈,身披八宝绣盔甲,脚穿绿线皂皮靴,左带花花绣球,右插九节钢鞭,手用长枪,身骑红鬃白马。[3]
明代嘉靖年间,在百回本《西游记》小说里,哪吒形象发生了某些变化。这一回是孙悟空造反,哪吒奉命征讨,双方各施神通在花果山上大战:
这哪吒太子,甲胄齐整,跳出营盘,撞至水帘洞外。……大喝一声,叫“变”!即变做三头六臂,恶狠狠,手持六般兵器,乃是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妖杵、绣球儿、火轮儿,丫丫叉叉,扑面来打。[4]
哪吒故事和形象还出现在由元代坊刻《搜神广记》一书发展而来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一书里面:
哪吒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盘石,手持法律,大喊一声,云降雨从,乾坤烁动。因世界多魔王,玉帝命降凡,以故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母素知夫人生下长子军吒,次木吒,帅三胎哪吒。生五日化身浴于东海,脚踏水晶殿,翻身直上宝塔宫。龙王以踏殿故,怒而索战。帅时七日,即能战,杀九龙。老龙无奈何而哀帝,帅知之,截战于天门之下而龙死焉。不意时上帝坛,手搭如来弓箭,射死石记娘娘之子,而石记兴兵。帅取父坛降魔杵西战而戮之。父以石记为诸魔之领袖,怒其杀之以惹诸魔之兵也。帅遂割肉刻骨还父,而抱真灵求全于世尊之侧。世尊亦以其能降魔故,遂折荷菱为骨、藕为肉、丝为筋、叶为衣而生之。授以法轮密旨,亲受木长子三字,遂能大能小,透河入海,移星转斗;吓一声,天颓地塌;呵一气,金光罩世;铃一响,龙顺虎从;枪一拨,乾旋坤转;绣球丢起,山崩海裂。故诸魔若牛魔王、狮子魔王、大象魔王、马头魔王、吞世界魔王、鬼子母魔王、九头魔王、多利魔王、番天魔王、五百夜叉、七十二火鸦,尽为所降,以至于击赤猴、降孽龙。盖魔有尽而帅之灵通广大、变化无穷。故灵山会上以为通天太师、威灵显赫大将军,玉帝即封为三十六员第一总领使,天帅之领袖,永镇天门也。[8]
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哪吒形象完全是从《封神演义》中流传下来的。尽管这部书胡编乱造、东凑西抄的内容极多,但它作为俗文化的一种形式,以通俗易懂的文字,为民众讲述了道教的阐教与截教之间神仙大战、死后封神的故事,故事的情节又以武王伐纣的历史来展开,在民间有着重要影响的姜子牙作为一个核心人物贯穿了始终,又以其登台封神而结束,故而对民间信仰的影响极大。加上里面的哪吒形象活泼可爱更令人喜欢,因而逐渐成为人们崇奉的标准形象。事实上,除了哪吒外,在中国近代影响颇大的民间诸神形象大多与《封神演义》有关。中国民间诸神形象从古代到近代的演变,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世俗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原载《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年第1期
注释:
[1]王季思:《全元戏曲》第7卷“二郎神醉射锁魔镜”第一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99页。
[2](明)余象斗:《四游记·南游记》第11回“哪吒行兵收华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年,第82页。
[3](明)余象斗:《四游记·南游记》第11回“哪吒行兵收华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年,第82页。
[4]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回“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第47-48页。
[5]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1回“心猿遭火败,木母被魔擒”,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第502页。
[6]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14回“哪吒现莲花化身”,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93页。
[7]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2回“大圣殷勤拜南海,观音慈善缚红孩”,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第526页。
[8]《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7“哪吒太子”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30-331页。
(转自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唐潮》,作者为陕西师大焦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