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丽富饶的冀中平原石油石化新城任丘市香港街东侧,美好家园河北环保有限公司院内,有一个“如磐”红色文化展览馆,馆长就是华北油田原运输公司副经理、河北省红色收藏家协会会员高玉辉。
走进展览馆,犹如走进一座丰富的红色文物宝库。犹如置身于一片红色的海洋,令人热血沸腾,心旷神怡。“如磐”红色文化展览馆里藏品主要包括文献、徽章、书画、票证、雕塑五大门类,上至1920年出版的一本《新青年》,下至新时代重要文献,涵盖我党和国家100多年来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艺术、国家建设等方方面面。藏品以红色文献为主,总共有3万余册(件)。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惊人数字,倾注了高玉辉40余年的心血。他对文物的挚爱和执着的收藏、令人叹服和感动。2024年建军节前夕,河南省永城市人民调解员协会陈学海会长,带领协会4名成员还有自己刚刚大学毕业的女儿慕名来参观,参观后,感到很震撼,挥笔留言称赞:“投资过百万,终身磨一剑!”这是对高玉辉执着红色收藏的真实写照。
花甲之年的高玉辉,原籍河北衡水阜城,幼时的他经常听父亲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事,高玉辉的一个大伯和一个叔叔当年都参加了八路军,其中大伯在激烈的战斗中浴血奋战,壮烈牺牲,为国捐躯。亲人的壮举,家人的讲述,并不遥远的故事,无时不在感动着年少的他。他的岳父刘启云也是一名老八路,战争年代曾在王震将军的三五九旅任营教导员,身经百战,并在战争中左眼受伤,是当年以康世恩为首接管玉门油田的三位军代表之一。他常常给高玉辉讲在战斗中和玉门油田发生的一些故事。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高玉辉就开始学习通读《毛泽东选集》,对一代伟人的崇敬之情日渐深厚。长辈的红色故事,自幼的耳濡目染,家人的鼎力支持,高玉辉搞好红色文物收藏、致力红色文化的弘扬俨然成为他生命的组成部分,简直到了痴迷程度。高玉辉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政治意义的红色文献是最宝贵的,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其思想、精神是永远闪光的,是无价之宝。而这些文献、文物如果不及时得到收藏,就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正是基于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几十年来,高玉辉收藏的红色文化书籍越来越多,其中400余册的毛主席著作单行本,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基本齐全;党中央主办的《红旗》杂志从1958年创刊到1988年改为《求是》一期不落;从1950年到1979年的《人民手册》也一本不缺。特别值得一提是,1920年的《新青年》、1938年的《论持久战》、1940年的《共产党宣言》、1646年太岳区出版的太行八路军木版画等,都存量很少,极为珍贵。
在高玉辉的不懈努力下,从中共一大到十九大的所有文件汇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决策、第一次人大、第一次政协、第一次团代会的重要文献记录,同时还有我国工业、农业、教育等各个行业的发展历程重要资料记载,都及时得到收藏,保存完整,脉络清晰,汇聚了我党百年发展的红色历程,极具研究和使用价值。在红色印记展览室的第一个展柜中,有一方略显陈旧的木印,这是1933年红军在江西苏维埃地方政权的一枚印章。2008年10月的一天,高玉辉在江西南昌出差时,来到一家古玩店里“寻宝”,一进店,他一眼就看到了这方摆在店里柜台醒目位置的木印,并标明以6000元价格出售。6000元,可是相当于他一个月的工资啊!虽然价格不菲,但高玉辉看中了就爱不释手,决意买下这方珍贵的木印。店主被他的红色情怀所感动,知道他只是进行收藏而非买卖,最终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卖给了他,而且两人因此结缘,成了红色收藏路上的好友。1948年版的《毛泽东选集》极为珍贵,是高玉辉2016年在河北辛集古玩城里“淘”来的。因为要买这本毛选,他先后费尽周折去了3次,最后得以买下。就这样,他历年来用于红色收藏的资金支出,数不胜数,依然是那样痴心不改,乐此不疲。退休后,高玉辉来到任丘美好家园公司任职,公司董事长刘宝民是全国模范退役军人,二人有着同样的红色情怀。以红色文化为纽带,共同的追求和爱好,使他俩一拍即合,逐渐建起了红色文化展览馆。作为红色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成为华北油田、任丘市一些单位、部门、团体参观学习的重要场所,并扩展到周边地区,影响越来越大。尽管展览室面积不大且略显简陋,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纷至沓来,深深地被这里厚重的红色文化所感染,深受教育,并纷纷留言,由衷给予好评。2022年6月,原火箭军政治部副主任袁有望少将参观后感慨题词:“高风亮节,玉琢汝成,辉煌业绩,赞誉人生”。
2024年4月,展览馆迎来了从本地走出去的海军少将马国超,他是民族英雄马本斋的儿子,现在是北京将军后代合唱团副团长,看了展览很感动,他表示要带领合唱团的团员们来看一看。
原华北石油管理局纪委副书记、教授级高级政工师任永堤在红色文化展览馆参观后有感而发赋诗一首:“风雷激荡小屋间,红色年轮一览全。件件珍藏说故事,帧帧旧照起硝烟。驻足似见旌旗展,侧耳犹闻奔马喧。助力新程鸣响号,丹心耿耿向锤镰。”这真是,高玉辉,红色收藏放光辉。(2025年2月)
——作者简介——
赵树标,曾用笔名,仁众牛。1962年,少年孕育作家梦,1971年,文学创作在军营,至今54年,不辍笔耕。众多作品获奖,被国家名校、图书馆、纪念馆及故宫博物院、钓鱼台国宾馆收藏。历时9年所著“乡愁三部曲——影林乡贤、老桑树底下的乡愁、乡愁之声”被誉为创作道路上里程碑式的作品。2024年,赢得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官网全国公布的中国当代百家姓名人赵氏文化名人荣誉称号。社会评价:红色基因传承人,红色故事大王,有独特艺术风格,有文学功力,有使命感、正义感和文化担当精神的老兵作家、石油作家和爱国文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