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会军
在我们老家有“不出正月就是年”的说法,这句老话如同一个温暖的咒语,让新年的气息在正月里延续。正月,是岁月的一个逗号,将年的欢乐与温馨定格在时光的画册里。
街头巷尾,灯笼高挂,像是在诉说着年的故事。它们那一抹鲜艳的红,在清冷的正月里是最暖人心心扉的色彩,年的余味在寒风中弥漫,如同一缕淡淡的香,萦绕在人们心间。孩子们穿着新衣,奔跑嬉戏,笑声在空气中回荡。大人们则相互问候,拜年祝福,话语中透着浓浓的亲情和友情。
家里的灶台上,还留着年的味道。那些炸过丸子、红烧排骨、红烧鱼、红烧肉、蒸过糕饼的香气,似乎已经渗透到了墙壁的缝隙里,只要轻轻嗅一嗅,就能唤起年夜饭桌上的欢声笑语。家人们围坐在一起,虽然已经少了除夕夜的那份庄重,但彼此之间的亲密和温馨却更加浓厚。正月的时光就是家庭的纽带被系得更紧了。
年,是一场盛大的团圆。在正月里,家人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新年的喜悦。年夜饭的香气,弥漫在屋子里,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一家老小,谈笑风生,共度这美好的时光。窗外,寒风凛冽;屋内,温暖如春。这就是年的魔力,它让人们忘却了疲惫和烦恼,只留下欢乐和幸福。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新年延续的最重要的节日。这天晚上,素有赏花灯、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闹花灯,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等习俗,故也称灯节。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县城及各个村乃至超市机关各部门等繁华热闹区,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正月十五的“观灯”已经成为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外观新颖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也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华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其他还有许多传统的习俗。比如赶庙会,庙会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们品尝着各种美食,欣赏着民间艺术表演。舞龙舞狮,欢声笑语;猜灯谜,趣味盎然。这些传统习俗,不仅是对年的庆祝,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
集市上也是一片繁荣的景象,不出正月就是年,这是小商贩们“年的狂欢”的延续。各种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糖人儿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仿佛在回忆着曾经被孩子们簇拥的荣耀时刻;剪纸在风中飘动,那精致的图案里满是对新年的美好祝福。人们在集市上闲逛着,没有了年前的那种匆忙,更多的是一种享受,享受这正月里还未褪去的年的感觉。
夜晚,明月高悬,清冷的月光洒在大地上。这正月的夜晚并不清冷,远处偶尔传来的鞭炮声打破寂静,那是调皮的孩子还在延续着年的乐趣。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出绚烂的花朵,虽不如除夕夜那般盛大,却有着别样的宁静之美。人们抬头仰望,心中满是对这美好时光的珍惜,不出正月就是年,每一个烟花的盛开,都是年的一次优雅谢幕。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年的味道似乎在逐渐变淡。如今的正月,虽然依旧热闹,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或许,是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匆忙,忽略了年的真正意义。年,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不出正月就是年”,这句话提醒着我们,要珍惜年的余味,感受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和乡情。让我们在正月的时光里,放慢脚步,用心去品味年的美好。让年的温暖,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正月十五蒸粘灯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正月十五过元宵“蒸粘灯”是冀南农村家家户户必备的事。那时集市上卖蜡烛的少,不是老百姓买不起,关键是“蒸粘灯”是民间老风俗。
至于蒸粘灯起源何时不得而知,据说早在汉元帝时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正月为一岁之首,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叫“上元节”。
在我们老家正月十五也流传着蒸粘灯的习俗。这就是晚上端着粘灯的时候说的话“照照屋,全家福”“照照院,穷气散”“照照西,照照东,日子天天往上升”“照照北,照照南,送走苦来接来甜”……
正月十五吃过晚饭,我娘就在厨房灶王爷等神位处依次摆上供烧过香和纸钱后,就端着粘灯嘴里念念有词。从里屋到厨房,从当院到门口,从床底下,门后面,墙角里、屋里屋外走了个遍,甚至连猪圈、鸡窝、厕所也不放过。让光明照到家里的每一个角落。
正月十五中午我娘就会忙着做粘灯,一种用黍子面做的祈福灯。首先将黍子面兑温水和成面团,而后捏成窝头状放入锅笼里蒸熟,大约需要25分钟就可以了。取出后放盆里,再往盆里放适量白面,趁热和成软软的面团。把和好的面团挫成直径大约2厘米多的圆柱形,再用刀切成拳头高低的一个个小圆柱。顶端用手捏出一个凹槽,用来盛油,用火柴棒卷着适量棉絮插在中间做灯芯。还会做一个鱼灯。吃过晚饭,我们就开始放粘灯。
放粘灯之前先往凹槽的粘灯里加入适量的棉油,点燃火柴棒灯芯,开始往家里各处散发。首先是床上的枕头上,每个枕头上放两个,寓意双眼明亮。每个神灵前面放一个,保佑家人平安。把鱼灯盛入碗中,放进盛水的缸里,寓意为今年风调雨顺。
因为我家就在滏阳河畔,放河灯也是少不了的一项活动。拿着做好的粘灯来到河边,从口袋里拿出火柴,点燃灯芯顺手把粘灯放在河边许个愿,再用手撩撩水让粘灯向河中心飘去,加上不远处别人放的河灯,夜晚的滏阳河灯光点点与正月十五的月亮交相辉映,形成了一道迷人的风景线。河水载着一串串河灯颤颤悠悠、承载着我们的愿望自南向北飘去。每当放年灯时,我都带有一种满满的幸福仪式感,小心翼翼,不能让油撒出来,不能让灯熄灭,这样愿望才能灵验。
听着远处的鞭炮声,知道元宵节到了,又让我想到儿时家乡粘灯的光,那是我心中永远最亮的光,最温暖的光,最美丽的光!那是一个奇妙的夜晚,粘灯光亮照亮了我红彤彤的少年,至今记忆犹新。
水调歌头•元宵节
元宵佳节至,天一城欢乐。家家皆吃汤圆,既香且又甜。心态永远年轻,新起点谱新篇。老当更益壮,穷且更益坚,奋蹄不扬鞭。
年已远,不空谈,去实干。绝不懈怠,踔厉奋发勇毅行,凡事最大努力,更是勇于开创。记初心使命,定鞠躬尽瘁,奋斗在路上。
作者简介:郝会军,男,汉族,河北省邢台市人民检察院退休干部。从军21载,现为中国法学会会员。爱好散文、诗词、音乐、旅游等。文散见于国家、省、市级刊物及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