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年味
文/王书群
故乡是冀南平原的一个小村庄,随着时间的更替和流失,过年的脚步悄然而至。这里的年味,浓郁而独特,承载着世代相传的习俗与深情。
随着冬日的阳光渐渐温暖起来,村里的年猪也养得肥肥壮壮。按照当地的传统习俗,年关将近时,百分之七八十的户都要杀年猪,以此来庆祝新年的到来,也为了祭祀祖先,祈求来年的丰收与平安。
每年,父亲养的年猪都相当大,足有二百来斤。杀猪那天,请的村里的屠夫就带着工具来到了我家。伴随着邻居的谈笑声和猪的嘶叫声,一场热闹的杀猪仪式开始了。
屠夫手法娴熟,不一会儿就将年猪宰杀完毕。媳妇忙着帮忙,她虽然年纪轻轻,但做起事来却十分利落。她一边帮忙清洗猪肉,一边兴奋地想着过年时的种种习俗。杀完年猪后,家家户户都要进行祭祀祖先的仪式。村民们认为,杀猪祭祀是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恩,也是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健康。在祭祀仪式上,父亲会摆上丰盛的供品,点燃香烛,烧纸钱,虔诚地跪拜着,祈求祖先的保佑。父亲口中念念有词:“祖先在上,今逢新年,特来祭拜,愿祖先庇佑我们全家平安健康,来年五谷丰登。”
祭祀完毕后,父亲开始准备过年的食物。媳妇也忙着腌制咸肉、灌香肠,她的手艺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好。而母亲则负责炒制花生、瓜子,准备迎接前来拜年的亲朋好友。并相互串门祝福下年喜气盈门,五谷丰登。 年三十这天,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春联,挂上了红灯笼。我家也不例外,春联每年是都我亲手写的,像“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桃符门上千家换,爆竹声中一岁除”“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等老对联都是我最喜欢写的,有时也写一些与时俱进的新对联。每年变换着书体、更换着内容,与此来祈求新年平安和顺利,健康发财。
夜幕降临,村子里的男女老少都聚集在村头的空地上放烟花。烟花绽放的瞬间,整个天空都被染成了五彩斑斓的颜色。孩子们欢呼着、跳跃着,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烟花带走了。今年为了环保过新年,政府号召禁止烟花爆竹燃放,村里的乡亲百姓只象征形式放了一点,这也表达了父老乡亲的觉悟,还是环保,空气无污染过新年好,并身体健康幸福多。 大年初一,村民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服,开始拜年。按照当地的习俗,拜年要先从长辈开始,孩子们会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磕头行礼,祝福他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长辈们则会笑着给孩子们发红包,祝愿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学习进步、快乐成长。在拜年的过程中,村民们还会互相赠送自家制作的腊肉、香肠等年货,以此表达对彼此的祝福和关心。
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浓浓的年味中,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这个充满年味的时刻,我不禁想起了古诗词中的描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虽然这里的年味与诗中描绘的略有不同,但那份对新年的期盼和对家人的思念却是相同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年味渐渐淡去,但那些美好的回忆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在这个小村庄里,年味不仅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
如今,每当过年时,我总会想起故乡的年味,想起那些熟悉的场景和亲切的面孔。虽然身在他乡,但心却始终牵挂着那个充满年味的小村庄。【作者简介】王书群,大同鹊山精煤公司办公室退休。作品在《中国煤炭报》《大同日报》《大同晚报》《山西煤炭报》《塞北文苑》均有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