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父爱与母爱
文/孙述考
图/来自网络
2025.2.5日7时26分一8时39分你
今早上看了一个视频,说的是“世界上最亲的三个人:第一个是爸爸,第二个是爸爸,第三个是爸爸”。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完全正确。我谈我的观点。
第一,人是一种高级动物。从动物界普遍现家或规律来看,动物界最伟大的感情是母爱!从这一点来看,人也不例外。
第二,人虽然从母系社会进化到父系社会。儿女们姓氏随父不随母。但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的肉,永远改变不了母爱的本质。
第三,从称谓上看,母爱大于父爱。称大地为“大地母亲”,称祖国为“祖国母亲”。中国有句古话“宁肯跟要饭的娘,也不跟当官的爹。”这里面隐含着这么一个道理。当母亲的更善于带孩子,培养儿女。当爹的干大事,不善于培养孩了。从历史上和社会上的名人或普通人来看,多少人是孤儿,母亲把一个孤儿养大培养成才的。什么叫“孤”?孤的本意是无父曰孤。如孟子、范仲淹、岳飞等。
第四,从生物学原理上讲,虽然儿女是父母共同的产物,是父母共同爱的结晶。但从“十月怀胎”的经历来看,母亲对孩子,或孩子对母亲的血浓于水的感情会更深一些。
第五,从中国家庭传统来看,以前,一般是母亲居家照顾公婆,教育儿女,管理家务。而父亲外出工作,挣钱养家糊口。父亲与孩子接触得时间远不如母亲。所以,母亲在孩子的心目中,感情更深一些。
第六,从中国家庭的传统管理方式来看,一般是母亲管理孩子的吃穿住行和健康与教育。父亲一般不负责做饭穿衣和一些细节。这也就决定了孩子对母亲的依赖更多一些。
第七,从父母的性格来看,母亲以柔为主,父亲以刚为主。母柔父刚,因此母亲是教育儿女的更佳人选。
第八,从父母的细致度来看,母亲考虑问题更细,父亲考虑问题粗犷一些。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恰恰是那些生活琐碎的点点滴滴与孩子们密不可分。所以,母亲与孩子们的感情更深。
第九,父亲对孩子们的爱同样是伟大与无私的。但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决定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还是有区别的。
第十,俗话说:“有狠心的爹,没有狠心的娘。”但从现实生活中,这个观点不是绝对的。但有没有狠心的爹,也有狠心的娘的?有!我们从大自然的动物界来看,几乎没有狠心的爹,和狠心的娘的。那么,对人类来讲,只能说,那些对儿女狠心不管不问的,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被逼无奈,而纯粹是无情冷漠。那么,只能说是“禽兽不如”!
第十一,反过来看,儿女们即然在父母含辛茹苦下长大的。俗话说:“您养我小,我养您老”。而任何儿女,对父母不尊重,不孝敬的,我们会反过来斥责这样的儿女“禽兽不如”!俗话说:“百事孝为先”,“父母本是在世佛,何必千里拜灵山”。据说,灵山是释迦牟尼佛的道场。中国有句古话:“上行下效”。一个对父母不敬不孝的人,他的下场也不会好哪去!所以,人生一世,对自己最爱最无私的人,不是儿女,不是别人,而是父母。唯有父母,在最需要的时候,才是那个愿以生命换你的生命的人。爱父母吧,没有任何不爱的理由!父母是渡你来今生今世的最大的恩人!母爱如海,父爱如山。父母的爱,山高海深!
作者简介:孙述考老师:字硕勋,又字鸿儒,子文,一乔。号东海崂主人,山东青岛人。研究生毕业,中文专业,文学学士。教师、画家、书法家、国学专家、作家兼诗人、诗词理论家、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创始人。喜欢艺术和文学和收藏奇石。创作诗词歌赋万余首,受到人们喜爱。在几十余家诗歌网络平台和报刊发表过诗作与文章,作品传播海内外和海峡两岸。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在历史上继贾存仁将李毓秀的《训蒙文》改编为《弟子规》以后,进行第一次大规模增编,《孙述考增编<弟子规>》四千余字,比原文增加了三千多字。将孔子的《论语》参差不齐的文言文改编为三字一句的《诗论语》,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体式上的改编。将洪应明《菜根谭》改编成《诗译<菜根谭>》等等,对中国国学是一个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