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湖之酒
文/徐勤
第一次喝酒,是在我十六岁那年。
那年寒假,我参加学校组织的文艺宣传队去农村演出。一天,我们来到衡阳东郊的一个村庄,演出完天色不早,村里人热情地留我们食宿。出乎意料的是,晚饭时每个人面前都摆上了一碗糯米酒,观之色泽金黄,闻之醇香浓郁,饮之口感鲜甜。乡下人很客气,说这酒是自家酿造的湖之酒,不上头。我懵里懵懂,一连喝了两三碗。在回屋的路上,酒劲上来了,我感觉浑身热血涌动,走起路来摇摇晃晃,大有飘飘然羽化而登仙之感,回到屋里倒头便睡着了。那一夜,睡得真香。
从此,我记住了家乡的湖之酒。
说到湖之酒,还得从衡阳酃湖说起。“酃湖有好水,好水出好酒”,好酒取“湛然绿色”的酃湖水酿造,故称酃酒、湖之酒。
酃湖地处衡阳市东郊的耒水冲击平原——酃湖町。古代酃湖水域辽阔,“万顷酃湖逗一泓”,汉初在此设酃县,即以此湖命名。酃湖水清冽甘沁,据传源出耒水边的清泉山,附近居人汲湖水烹糯米酿酒,其味醇厚绵甜,为酒中珍品。
湖之酒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后汉书》记载:“酃湖周回三里,取湖水为酒,味极甘美。”《衡阳县志》记载:“衡阳自汉传,酃湖水可酿。”北魏贾思勰所撰《齐民要术》收入酃酒的制作方法,并称之为“酃酒法”。晋代诗人张载饮酃酒后诗兴勃发,写下了中国酒文化辞赋的名篇《酃酒赋》。有人曾统计,赞誉湖之酒的古诗文有三百余篇之多,为国酒之绝无仅有。两千多年来,湖之酒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色泽鲜明,醇厚绵香,浓而不腻,圆润浑厚,清明爽快”的风格,成为历代皇宫贡酒。
湖之酒最初是酃湖附近农民自酿的“家作酒”,后逐步进入市场。清末民初,酒店遍及衡阳城内大街小巷。与石鼓书院相距数丈的青草桥两端,更是酒家店铺鳞次栉比,素有“青草桥头酒百家”之称,为衡阳旧时八景之一。
如今,湖之酒的酿造技术早已传播开来,在衡阳四乡,家家户户都会酿制湖之酒,衡阳县西渡酿造的湖之酒即青出于蓝,其知名度在近代渐渐超过酃湖。
20世纪70年代初,我中学毕业后下放农村,插队的地方正是衡阳县西渡。这里普通人家都会酿造湖之酒,酿酒选用的原料是当地种植的优质品种麻矮糯,普通的水稻一年可以种两季,麻矮糯一年只能种一季,产量不高,生产队却每年都要划出几亩水田来种麻矮糯,收割后分给各家各户酿酒。我至今也没弄明白,当年村里一些人家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却舍得用粮食来酿酒,这大概缘于一种祖辈相传下来的乡愁情结吧。
每到农历十月,孟冬寒气至,此时是酿造湖之酒的最佳季节。村里家家户户开始推谷酿酒,整个村庄炊烟袅袅,空气中飘着糯米饭的清香。我的房东家每年也都要酿酒,记得第一道工序是用土碾子推糯谷(用碾米机会碾破米皮),推过后的糯谷用竹筛把未去壳的谷筛出来再推,然后用风车吹去谷壳,糯谷去壳后成了糙糯米。这种糙糯米外面包裹着一层米皮,酿出来的湖之酒色泽纯正,清亮透明。糯米碾好后浸泡、淘洗,然后装入特制的木甑桶上灶隔水蒸,蒸熟后香气四溢。每次糯米饭蒸熟后,房东大娘都会装上一碗给我尝鲜,那味道又香又黏,很有嚼头,不用任何菜肴佐食,都可以吃上一大碗。
糯米饭蒸熟后先要冷却,再用竹筐装了抬到池塘里(或用井水)淘洗,沥干水后将糯米饭加酒曲拌匀,然后倒入酒缸里。倒入酒缸的糯米饭中间要掏个洞,俗称“搭窝”,用于透气,便于酿酒微生物生长。搭窝是个技术活,酒窝不能大,也不能小。糯米饭装入酒缸后用竹簸箕盖住缸口,将酒缸放到稻草垒的窝子里发酵。两三天后酒窝里出酒了,这时连酒带米糟转入几个小酒坛,用荷叶封住坛口继续发酵,一个月后,醇美甘甜的湖之酒就酿成了。
刚下放农村头一个月,我们还没有购买炊具,村里便安排我们吃“派饭”,即每家农户轮流吃一天饭。遇到一些家境较好的人家,主人都会客气地打开一坛湖之酒,不停地给我们斟酒,好几次把我喝得晕晕乎乎。平日村里哪家遇有红白喜事,都会办酒席,邀请全村人聚在一起,那场面真是壮观、热闹,从各家各户借来的几十张四方桌在屋前禾场里排开,每桌坐8人,屋檐下用土砖垒砌了几口临时灶台,几扇架在凳子上的大门板成了案板。席间,一碗碗热气腾腾的家乡土菜端上桌来,乡亲们开怀畅饮,喝的都是主人家酿的湖之酒。有一年过年,房东大娘专门为我酿制了一坛湖之酒,让我带回城里给家人品尝。浓浓的湖之酒,承载了几多乡土风情,饱含了乡下人淳朴的情谊。
离开农村后,我很少再喝到湖之酒了,那醇香浓郁、色泽金黄、满口巴黏的湖之酒成为我记忆里的味道。有几次回到乡下想讨碗湖之酒喝,村里人拿出来的却是珍藏的白酒。我有些纳闷,当年生活困难时村里家家户户酿酒,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为何反倒不酿酒了?村里人解释说,原来老辈习惯自酿湖之酒喝,现在他们大多过世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守村里的老人嫌酿酒太麻烦,所以酿酒的人少了。现在村里有酿酒专业户,想喝湖之酒就买几斤喝。想想倒也是,不用酿酒就能喝上酒,这不也是农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种表现吗。
话虽这么说,但我觉得买酒喝比酿酒喝缺少了一些情趣,就如同现在过年什么都不缺,却缺了年味一样。坦言之,我仍然怀念那“一家蒸饭百家香”的乡村风情,怀念那深深留在记忆里的味道。套用一句网络用语:哥也许想喝的不是酒,是一种情愫,一种正在消失的乡愁情愫。
作者简介:
徐勤,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广州铁道报社原总编辑。发表报告文学、散文、小说、童话等文学作品数百篇。正式出版有长篇纪实文学《“我的老班长”小曾》,散文集《家住铁路边》《衡阳铁路往事》等多部著作。
第九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我们尊重您的每一次来稿,承诺每稿必复。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
为期一年,入选作品会择优按顺序在大赛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大赛作品集。
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九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2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微小说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参赛限投一次作品,请您挑选您的最满意作品参赛。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入围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依等次颁发相应获奖证书,镌刻名字的奖杯和奖牌,获得者将获得高档英德红茶套装。
赞助商:
英红九号!中国三大红茶之一,温性红茶,浓郁芳香的甘蔗甜醇香,口感浓爽甘醇,满口甘蔗甜醇香持久不散,茶客最爱!欢迎广大朋友联系咨询:吴生18819085090(微信同号)诚邀更多赞助单位赞助本大赛,有意者可以邮箱联系。
自费出版事宜:
如有书籍出版意愿(诗歌集,散文集,小说集等作品集)
出版方式为国内书号,国际书号,内部出版,任选其一。
请将您的书稿及联系方式投稿至
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文学翻译征稿启事:
如您有诗集,散文集,小说集等文学作品集或者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等)需要翻译,您可以投稿到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专业文学翻译,价格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