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高村:山脚下崛起的幸福家园
在泰城东北部,有一片让我魂牵梦萦的土地,那就是我的故乡——北上高村。这个古朴的村落承载着我童年的记忆,也见证了时代的沧桑巨变与乡村的新生。
一、古村的由来与曾经的困境
北上高村最初名为太平庄。相传在明末清初,战乱频仍,无数难民为了躲避战火,来到山脚下,建立了这个村庄,取名“太平庄”,寓意着永久的安宁。后来,清乾隆皇帝前往泰山进行封禅大典,途经此地,发现村庄地势越往北越高,于是将“太平庄”更名为“北上高”,寓意着步步高升,这个名字一直延续至今。北上高村位于泰城东北部,由北上高、白家庄、东乔庄、西乔庄、谷家庄5个自然村组成,距今已有近400年历史。如今总户数超过1800户,总人口达到5600多人,党员人数超过180名。
北上高村的居民大多以农业为生,遵循着传统的农耕节奏,春耕、秋收、冬藏,生活简单而质朴。除了务农,村民们也经营着一些小生意,大多是贴近生活的小本经营。比如,有人打烧饼、蒸馒头、摊煎饼;有人制作和销售豆腐、豆腐皮,或者压面条;还有人开理发店、货郎铺、裁缝店,或者养鸡卖鸡蛋;也有人养花、卖炭、开修车铺;此外,还有开小饭馆的,收废品的,生活虽不富裕,但自给自足,充满了烟火气。
曾经的北上高村,也曾有过短暂的辉煌。1986年,村里购置了两辆普桑轿车,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奢侈品。然而,好景不长,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两辆轿车却被村民用大铁链锁了起来,成为一种无奈的象征。村子里乱象丛生,出现了“资产乱”“管理乱”“人心乱”三大问题。村集体的发包合同形同虚设,集体负债高达270多万元;村民的水电费收缴混乱不堪,村集体不得不垫付400多万元;回迁房分配极不合理,导致340人集体赴省上访。村里没有任何像样的项目,集体收入几乎为零,负债累累,发展举步维艰。村干部每天都要面对村民的指责,几乎没有人愿意接手这份烫手的山芋。
二、转折与希望的曙光
2005年12月,北上高村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曾经当过兵的吴长青,勇敢地站了出来,毛遂自荐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并组建了新的“两委”班子。近20年来,以吴长青为带头人的北上高村“两委”班子,带领党员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紧紧抓住“泰城东拓”的发展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一路披荆斩棘,奏响了“楼起”“村富”“民安”的三部曲,实现了从贫穷到富裕、从破旧到崭新、从小规模到强大的跨越式发展。
三、如今的繁荣与美好
如今的北上高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治安良好,绿化优美,高档小区鳞次栉比;道路四通八达,交通畅行无阻;邻里之间和睦相处,民风淳朴好客。村集体固定资产超过10亿元,年收入超过20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基本实现了村强民富的目标。北上高村先后荣获“省级文明村”“山东省绿色示范村”“市级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单位”“泰山先锋”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长青也先后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复原退伍军人”“泰山先锋十佳党组织书记”“泰山挑工”先进个人、“泰安市创建文明城市最美人物”等。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北上高村始终没有忘记文化的传承和乡愁的留存。村里精心打造了“乡村地名记忆馆”,通过手绘地图、历史照片等形式,生动记录了村庄的变迁和村民的生活。记忆馆里还陈列着一幅北上高村古迹图,这是泰安著名书画家依据历史资料精心描绘还原的曾经的北上高村。此外,村里还保留了“天烛峰路”“北上高大街”等老地名,让村民看到路名就能想起家乡,也让游客能够感受到村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近年来,在党建引领下,北上高村不断推动乡村振兴。村里成立了山东铭远实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建起了现代化的产业园区,成功引进了宝盛酒店、维也纳酒店等一批大型项目,为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同时,村里还建设了北上高片区党群服务中心,成为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重要阵地。党群服务中心不仅提供一站式服务,还设有文化展厅、教育长廊等设施,成为村民学习、休闲的重要场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上高村在建设现代家园的过程中,始终把增加村民福利待遇、完善居民医疗和养老保险机制放在重要位置,让村民生活无后顾之忧。在国家规定的低保补助、合作医疗补助、粮食补助、养老福利、失地补贴等基础上,村里进一步提高了相关标准。例如,在养老福利方面,本村60-69岁的老人每月可领取80元的养老金;7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可领取100元的养老金。在“重阳节”期间,70岁以上的老人还可领取100元节日补贴。90岁以上的老人生日时,村里会送上500元祝寿金,并赠送一个蛋糕。在低保补助方面,符合条件的五保户、低保户、残疾人,每人每月都可以向村里申请一定数额的生活补助。此外,如果五保户生活不能自理,村里会将其送到养老院,并承担全部费用。村里还为5名45岁以上的特困大龄村民,每人提供一套安置房,帮助他们解决单身问题。对30户脱贫受政策户进行“点对点”帮扶。
如今的北上高村已经实现了完全的城市化。曾经的泥瓦房已经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村民们住进了统一规划建设的现代化住宅小区,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天然气通到家家户户,自来水清澈干净,网络通信便捷畅通,公交车四通八达。村里还配备了农贸市场、商场、酒店、防疫站、公园、小学和幼儿园,具备了典型的城市功能和特征。
居民区规模庞大,分为两个主要社区:北上高家园和北上高新家园,这里居住着上万人口,成为一个大型的现代化社区。村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有的在东部开发区的企业上班,有的自己创业开店,生活规律有序。
公园里设施齐全,设有棋牌室、健身器材和篮球场,成为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小学和幼儿园里,每天都能传出孩子们欢快的歌声和笑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北上高村位于泰城两条主干道之间,一侧是佛光路,另一侧是天烛峰路。这两条宽阔的道路仿佛是北上高的“翅膀”和“动脉”,为村庄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也预示着北上高村未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如今,当我再次回到北上高村,看到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巨大变化,心中满是感慨。从曾经的“三乱”困境到如今的繁荣富强,北上高村的变迁是时代发展的生动缩影,也是无数像吴长青这样优秀的基层干部带领群众拼搏奋斗的结果。我为我的故乡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也坚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北上高村一定会越来越好,继续书写属于它的辉煌篇章。
2025年1月25日
作者:张庆明,原泰安市政协副主席、市一级巡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