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登黄鹤楼》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意高古,气势恢弘,发千古之幽情。吾甚羡之。自来绍兴,登卧龙山,吊古抚今,欲数赋己胸而不得。今岁元旦,又登龙山,胸襟大开,今步其韵而得之。 卧龙山者,绍兴之名山也。其位于绍兴市内,今称府山,同塔山、蕺山一起,皆为古山。因其山势盘旋回复,状如卧龙,故有卧龙之名。文种自杀后,葬于山上,故又称种山,传名二千多年历史矣。 范蠡当初为句践建大越城(今绍兴城)时,曾于大城内,依托卧龙山建小城,为勾践王城,设水门出入。今卧龙山东南麓尚有越王台和越王殿,以纪念二千多年前那段风云历史。 范蠡又于卧龙山西北最高处,建飞翼楼以窥吴。卧龙山西峰,又有风雨亭。"鉴湖女侠"秋瑾就义前曾关押于附近,又遗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句,故后人于此建亭以纪之。
秋瑾为光复会成员,光复会宗旨之一就是"光复汉族,还我河山",实际上同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雪耻的精神一脉相承。飞翼楼对风雨亭,于无心中昭示了越州精神,可谓天意。
自古越小城建成以后,一直为浙东政治中心。秦山阴县、东汉、三国时会稽郡、晋内史、唐越州、五代时吴越西都、南宋时陪都,故升格为绍兴府,一直至清时,小城皆为政府驻地。宋范仲淹適守绍兴期间,在越王殿南山簏下发掘泉水,名曰"清白",以寄情怀,又建同名亭以纪之。希文高洁,至今激励着后人。 卧龙山南向,可望会稽山。会稽山者,上有大禹陵。传说大禹即于陵东宛委山上的阳明洞中得黄帝之"金筒玉简",得以治水启示。因有禹故,会稽山为古越神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巡游天下,登会稽,以望东海。古时华夏山有四镇以封神,会稽山为南镇,名震东南。 会稽山水相间,风景秀丽。晋顾恺之曾谓之“千岩竟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王羲之、谢安皆曾隐于此。南朝诗人王籍咏会稽山传诵千古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即描述大禹陵东若耶溪的景色。明代心学大家王守仁(字伯安)也曾筑室于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东汉永和时期,太守马臻汇聚会稽山三十六源以为鉴湖。鉴湖又称镜湖,为浙东运河之中枢。其东达宁波,西通杭州,同京杭大运河相连。王徽之"雪夜访戴",即走鉴湖水路。鉴湖北浮会稽古城,南抵会稽山下。古时有山阴古道穿越鉴湖直通兰亭,人称山阴古道。王献之有言,山阴道上走,如在镜里行。王右军雅会兰亭,即在镜湖南岸。 "我今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稽山鉴水形胜,后世诗人纷沓而来。唐王昌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游东南,皆赴鉴湖,至天台山。贺知章致仕,蒙唐玄宗恩赐鉴湖一曲,即居于绍兴城东鉴湖边上。故浙东唐诗之路,无鉴湖水系无以成之。 "会稽天下本无俦,任取苏杭作辈流"。杭州成名,还在唐代之后。西湖成名之前,天下惟知鉴湖。南宋时鉴湖消失,西湖誉以继之。但鉴湖仍留下了众多湖泊,江河,南宋时陆游尚于鉴湖遗河岸边修草堂以居之。鉴湖水系至今依然环流古城,日夕浮托。 "禹陵风雨思王会,越国山川出霸才"。山川毓秀,便出人才。勾践以后,越地人民莫不以此为自豪,自我激励。自东汉以来,绍兴经济文化发达,英士辈出。历朝人物,除上述外,尚有明之徐渭、张岱,清之姚启至,民国时蔡元培、鲁迅、陶成章、邵力之诸人,皆闻名于全国乃至世界,故毛泽东曾谓之曰"鉴湖越台名士乡"。 我来越地,二十五年矣。来时青丝,意气风发,豪情万丈。而今岁月蹉跎,"尘满面,鬓如霜",人已白头。今登龙山,抚今惜昔,不胜感概。 昔日苏子望赤壁,神游故国,思以往,寄情怀,"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我呢,也就把这人生感慨,寄于这越州山水和诗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