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脉永承 万古长青
文/孙述考
图/来自网络
2024.12.27日8时56分一10时38分作
回忆这段往事,感慨万千。族脉永承,万古长青!
文/孙述考
图/来自网络
2024.12.27日11时48分一12时58分作
小学五年,我的学习习惯扎扎实实,铿锵有力。可以这么说,和我同时代的人,我的父母是非常伟大的。伟大在哪里?给我提供了当代那个七十年代最好的学习条件!对我的学习和特长全面地支持!才有了我的幸福的五年小学的时光。
我上一年级之前的写字画画在父母的全力支持下,要啥买啥,上小学时已经过去四、年了。奠定了坚实的绘画基础。上小学一年级第一天放学回来,我坐小板凳趴在堂屋里的一张矮式柞木原漆圆桌上学习。因为有了以前的学习基础,我的理解力和书写就驾轻就熟了。重点是认真,认真到什么程度?那天放学回来,写拼音,做算术。因为当时家庭还没开始用电,夜幕降临,家里光线很暗。但我是不学习完,不起来。东面的胡同里不知道谁和谁吵架吵得很凶,人声鼎沸的。母亲见我聚精会神,稳如泰山。父亲从市里回来,母亲对父亲说:“饭桌太矮了!给他找人做一桌学习桌!他学习太用功了,外面打仗的他连出去看都不看!”我才知道母亲把我的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
父亲立刻找木材,让我一条胡同里一个青年,叫韩勇的哥哥给我做了一个学习炕桌,一米乘八十,漆上红漆。我高兴得不得了。这个学习桌整整跟到我完成了高中学业。母亲给我上市里买来黄色塑料大文具盒,外加一整套文具,当时农村买不到。父亲送给我一块手心大小的怀表。那时,我对学习如饥似渴。当年,村里有电线杆,电线杆上按着喇叭。有一年,每到下午会放《杨家将》,我听了很上瘾。有一次,我回家晚了。母亲问我,我说我在大街上听《杨家将》,太好听了!这件事母亲告诉了我的父亲。父亲知道我爱听《杨家将》,不到两天,父亲从市里给我买了一台“海燕”牌大的收音机。因为当年以市里回村,没有交通。父亲在市里下班后,买上大收音机,用肩背着,行走近百里路连夜给我送回来。满足了我听《杨家将》的愿望。现在,大多数家长为了让孩子学习,不让干这个,不让干那个,而我的父母尽量满足我的需求。上学之前四年的画画不也是需要什么买什么吗?成就了我这一生的爱好与特长!
我家是第一个开店铺的。主要卖吃的,看图书。全村整个小学,可以说学生们几乎没有不到我家去买零食,借阅图书的。这是母亲的主意。但这不主意却恰恰成就了我的阅读爱好!那些年,“文革”以后,村里除了《毛选》,几乎没有可读的书了。我家成了同学们的读书乐园。而我“近水楼台先得月”,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下午放学回来,我是不完成作业不吃饭。其他同学的家长希望他们的孩子跟我学习,只要和我在一块,又放心又高兴。一个个都学习好了。我从不出去学习,但欢迎同学们到我家学习。饿了在我家吃地瓜,吃玉米饼子。有猪大油时,每人蘸上一些雪白透明的猪大油,就着饼子可香了。母亲很爱这些孩子们,看同学们头发长了,我们学习完后,把七个孩子都给理了发。同学的家长高兴得不得了。
再说晚上我学习起来,读家中的图书,读《一千零一夜》,读《毛泽东选集》,读《法兰西内战》。为了满足我睌上学习知识的愿望,母亲亲自给我做油灯。煤油冒烟,黑烟袅袅婷婷。但昏黄的灯光能伴我读书到半夜。我睌上学习完先在院子里做操,我们农村叫“天井” ,然后又凉水洗脚再睡。这些都是我自己的事。我睡觉是“秒睡”,这个习惯至今还是这样。但我早起,早起就是背书。我背书不忘写,不忘复书。背得又快又熟。但早晨有的睡过头了。我就跟母亲说。母亲把我的想法告诉了父亲。我的父亲又立马从市里给我买了挂钟,连夜行走百里路,给我挂在墙上。我睡觉很警醒。一到五点,钟打五下,我立刻爬起来,开始背诵,阅读。早晨空气清新,记忆力特别好。白天长的日子,我就到村前的生产队山场院里去背。那个时候,社会很安全。再空旷的场院我根本不怕,一个人背书清净自在。因为我有怀表,估计好吃饭了,我就走回来了。关于读书的长常积累。我上学写作文就看出来了。我上初一时,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就奇怪,为什么我写作文那么好,还专门家访过,另叙。我上高中时,是高中“新新文学社”社长,王建哲老师是我们的辅导员。同社的刘青菊上了市电视台。我上大学时,担任大学学生会主席,创作协会会长、《晨曦》杂志社社长,组织师生“文学沙龙”就显现出来了。我高中得感谢班主任毛建鸿恩师,他推荐我去见付汝霖校长,让他给我批准随时出入高中图书室。介绍信这么写:“允许孙述考随时来图书室借阅图书,付汝霖”。到大学时,我能写能画,大学图书馆馆长请我去帮忙每周介绍书籍。就是用毛笔在宣传的大白纸板上写字介绍书目。我成为像毛泽东年轻的一样的图书馆里员。薪酬是每月八元。外加条件,大学教授每次借五本,副教授借三条。我不限!其实,借多了也没用,看不完。我有时还愿去阅览室读各种有用的杂志。我的专业是中文系,各任科老师说:“我讲课,学生们都不说话,有的睡觉。而孙述考却对答如流。”后来,课下,老师让我到他们家去。我就讲了我从小爱读书的习惯。这又岔出话题了。
我在初三全镇四所学校联考时,作文得分第一。有些同学会问,哪能多第一?因为他们根本没经历过,什么都不知道。那年语文联考作文的题目是《谈尊师》,议论文。我写了毛主席在他的老师徐特立先生六十寿庆时写得一封信;写了周总理对他当年的魏老师的女儿讲他小的时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来历;讲了当代科学家何祚庥回母校看望老师们的故事。全镇初三学生最高分。因为这篇文章,阅卷的四所学校的语文老师争执了一中午。是给满分,还是适当扣一分。后来,两派折中,扣了一分。这是初三语文老师葛振声给我亲自讲的故事。
言归正传,父母是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开明支持,现在看来,意义非同小可。当然,个人的从小立志,刻苦努力,不辜负父母和老师们的辛勤培养也起了主导作用!总之,感恩父母,感恩师长与母校,感恩时代,不负韶华,长大回报社会!
回忆学习生涯
文/孙述考
图/来自网络
2024.12.27日15时36分一16时54分作
我为什么要回忆童年少年以及青年的时光?一个人的成长,都有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长大的,而是一步步长大的。在这个过程中,有苦也有甜。不同的经历见证着一个人不同的成长。一个人的成长就如一棵树一样,我们不能光看这棵树长大长老了的样子。当我们用时间的光谱反回去播放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一段漫长的生动的经历。
我的学龄前四年绘画写字的经历,锻炼了我能安静地坐住,仔细地观察,认真地临摹,愉悦地感受以及画成后获得大人们物质的奖励和交口称赞给精神带来的快乐,让我学龄前狠狠地打牢了上学的基础。在我看来,上学之前学写学画是每个人此必须,不管将来从事什么专业!
小学五年勤奋苦读,对我来说收获颇丰。不仅是学校的文化知识,德智体美劳的锻炼与熏陶,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进一步夯实,以及通过社会观察以及课外知识拓展对我思想情感的行成的帮助,让我比同龄人更加成熟懂事。为什么很多同学,看起来很聪明,但在学习上偏科很厉害,说白了就是不懂事!从小看大,长到中年了,还有一些嫉妒,争风吃醋的坏习惯,坏思想。这仍然说明从小到大,还没活明白!这实属是不应该的!五年的小学,不是五天,也不是个月,而是五个春夏秋冬。所以,我感觉,在家庭,在学校,在社会,是多么广阔的天地让一个孩子茁壮成长!
我们那时小学五年制,上初一等于现在小学上六年级。俗话说:“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只要基础打好了,一路长虹,步步顺风!我小学时,我母亲在我们胡同里遇到一个算命先生。我母亲就让他看看我以后学习路上会怎么样?那个算命先生连算也没算,从我身边看了几眼说:“在学习上一帆风顺,根本难不到他!”其实,我母亲对我也信心十足!为什么我母亲在人间的时候,就经常说:“你一定要考大学!”那个年代的人们都知道,考中专很不错了?先考中专,再考高中。母亲在做神仙之前,我没有见上母亲分别的那一面,她给长我两岁的姐姐说:“一定要供应你弟弟上大学,如果有什么困难,不要埋怨他,让他一定要考上!”这句话对我来讲,是母亲在天上留给我最重要的一句话,当然,姐姐也时刻没有忘记母亲的叮嘱。我考中专时,本来学习名列前茅,别看那些复读生,我根本没有什么压力!我从来不管别人学习怎样,而是要求必须怎样!考中专时,我们从村里,骑车十几里,到镇上,班主任带队去县里,在原来的崂山四中,现在的财经学校考试。我早晨也没吃饭,连口水也没喝,肚子里空空的。当年坐公交118路去县里,一路颠箥,路线很长。我第一次感到晕车。下了车,整个一天,什么都晃,卷子也晃,楼也晃,路也晃。那天,没发挥好。我后来想,是不是母亲为了不让我考中专,故意让我考不好?应该是吧。如果考上中专,我上学的路一下子就断了。上完中专,就参加工作了,母亲和父亲是不愿让我这样的,愿让我如他俩所愿,上大学!我没考上中专,自己还偷着落泪。第一次学习考试受挫。当时,父母不在人间已经快一年半多了。我和姐姐的生活坠入了底谷。分校的同学们大都知道的,总部的大部分同学不知道。我考高中时,韩明乐老师的姐姐是我们一条胡同的邻居。骑车去他姐姐家,顺路去我家。那时,没考上中专,因为中专下面连着崂山一中,我没考上,我和姐姐也没主意了。当时的这种造法,真让人为难。因为我学习好,一不小心就考上中专了!我的这次落选我现在想想真是父母的苦心!韩老师对我姐姐说:“述考学习这么好!一定让他上学,还有两个重点高中还没考!”姐姐说:“现在家中也没有钱供他上学了!”韩老师当场从钱包里给我姐留下五元钱。住了将近一个月,二中、三中两所重点高中开始考试,考试地点在镇上的崂山十中校内。我早晨早早吃了饭,骑着父亲在初一对给我买的大金鹿自行车去考点。我大脑格外清新,答卷非常地条理有序。当年考了全校应届第一名!顺利上了崂山三中,现在叫城阳一中。三年以后,顺利考上大学,后来,又考取曲阜师范大学汉语言专业文学学士,读完西南师厄大学研究生!圆了我的上学梦,圆了父母在天上的心愿!辛苦了我的姐姐,愿恩一路扶持我的老师们,资助我的未曾谋面的高二肖洁老师的全班同学!
一路走来,就是坚持不懈!在当年,考个重点高中,很少很少。有多少同学,成三年四年地复习才考上。考个大学,凤毛麟角!几千村考不上一个!当年,我们初中重点班,也叫尖子班。在一九八八年,只考上两名。一名当年被一中选上的周姓同学,一名是我。周同学考了医学院,我考了师范学院。而同学们来自多少个村。从重点高中来讲,一届十几个高三理科班,考上八十多个理科生。一个文科班,考上两个大学生,五个高中中专。考试之难,可想而知。那年,我考了政治单科状元!
学习之路,艰韧不拔!坚持不懈,人生无悔!
续写族谱 传承根脉
神经导能疗法河南省分会会长
神经导能疗法世界研究总会会长
神经导能疗法文学杂志社社长
文/王保江
图/来自网络
2024.12.27日
源远流长的家族史犹如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中华民族以炎帝、黄帝为始祖,但这远远不足以概括其悠久的历史。对于一个家族而言,祖宗的传承史至关重要,后人绝不能遗忘。这就像一棵万年大树,祖宗如根,后人如分枝发叶,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按传统,一般每十五年进行一次小修,每三十年进行一次大修。当那个特殊的年代,“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破四旧”的活动结束以后。从即墨营上镇姜哥庄村来了三位有文化的同族同根亲人到崂山区上马镇王林庄村寻根续谱,目的是编修族谱。这不是一件小事,因为如果长时间不续谱,随着家族成员的迁移和去世,很多后人将失去联系,为以后续谱的查找带来很多麻烦。
为了积极响应寻根续谱这件事,村里组织了一次全家族成年男性的代表大会,地点在师父本家的一间屋里。那天人很多,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作为家中唯一的孩子,师父代替在外工作的父亲出席了会议,成为唯一的儿童代表。师父的堂兄孙述森比师父年长六十多岁,每年除夕都会到师父家给师父的父母磕头,尽管他年纪较大,但按辈分算,师父的父亲是他的长辈。他说:“兄弟,按理说小孩不应参加这种成年人的活动,但经过家族商议,认为你聪明又有才华,大家一致同意让你参加这次续谱动员会。”
进入会场时,门左侧有一个装满自来水的脸盆,旁边的小凳上放着一块新肥皂,门后挂着一条崭新的毛巾。这个程序叫“净手”。因为在翻阅老族谱之前需要清洁双手,以示尊重。上次族谱记录了历代祖先及三十年前还健在的先人的名字。虽然师父当时年纪尚小,但在家族中辈分很高,仅次于父亲一辈。族长拿着一本黑字白底、古籍装订的繁体字家谱给大家展示,所有人都探头观看。会议主要讨论了两个议题:一是讲解族谱的历史渊源;二是筹集每户五元的费用用于联络交通和印刷费。
师父族谱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山东莱州府,再往前则是即墨营上镇(当时崂山属于大即墨,后来才划分出崂山县)。从莱州府迁至即墨后,家族中的一支生下了三个儿子,三兄弟分家后,其中一位带着家人迁到了今天的王林庄村,并再生下三子,形成了现在孙氏家族的长支、中支和幼支。师父是第十八世,族先姓孙讳进。祖父姓孙太公讳永德,子五。 到师父这一代,属“述”字辈,下一代为“中”字辈,再下一代则为“云”字辈。
在师父上学前,师父的母亲打算给师父起个学名。由于家里挂有供谱,师父的名字不能与家族中的长辈或同辈重名。由于外公解放前是大地主家庭。师父的母亲受过良好教育,她引用古书中的“述圣言,礼乐备”、“考世系,知终始”,最终决定叫师父“述考”。这个名字不仅寄托了师父的母亲对师父的期望,也体现了家族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延续。
会议结束后,一位族兄语重心长地对师父说:“家族里你最聪明,多才多艺,以后续修族谱就靠你了。”这句话深深印刻在师父的心中,让师父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三十年后,确实又进行了族谱的修订。现在师父家中保存着两本《孙氏家族世谱》,装帧精美,采用古籍装订方式。这些族谱不仅是家族历史的见证,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在王林庄孙氏家族的 孙氏供谱经历了一场因为社会运动而造成的遭遇。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日报》提出“破四旧”的口号,导致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遭到大规模破坏。那一年,全村的家族都将供谱和家谱等物品烧毁。但师父的母亲出身于书香门第,非常有智慧。她用剪刀裁下了供谱上的内容,卷起来并用塑料薄膜包好,藏在土炕的竹制炕沿内,而把整个框架卷着交出去焚烧了。“文革”结束后,当师父的母亲再次取出这份保存下来的珍贵的供谱资料时,全家族都喜出望外。于是,村里找了几位有文化的长辈重新誊写了供谱,其中包括擅长毛笔字的孙希堂伯父、孙希法伯父和孙述森兄。
后来,师父的父母做了神仙以后,房子交给了师父的姐姐姐夫使用,师父过年时没有了地方供奉族谱,便效仿师父的母亲的做法,将内容卷起来放在书包和纸箱里,跟随师父多年。直到1994年,师父在崂山工作并买下了第一套楼房,终于有条件再次请了一个新的供谱,亲自誊抄上去。
回忆这段往事,师父感慨万千。家族血脉的延续,如同历史长河一样,永远流淌,生生不息!族谱不仅仅是一份同族同根的文化传承,它也承载着家族的血脉梳理、情感纠缠和亘古恒久的家族记忆。每一次续修族谱的过程,都是对家族历史的回顾和对三十年或十五年间今人的记录。通过族谱,可以了解自己的根源,明白自己的祖宗的地理变迁,和今人的分布去向。它提醒今人要珍惜家族的传统,传承先辈的文化追宗溯远的中华精神,为后代的继写打下牢固的基础。
族谱续修不仅是对过去的列祖列宗的缅怀,更是对今人的严肃地记录。正如树木依靠深厚的根基茁壮成长,家族也需要通过不断续写族谱来保持其永恒的传承力。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新时代,更应该重视家族文化的传承,让每一个家族成员都能感受到家族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愿家族之树永远枝繁叶茂,家族精神代代相传,永远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