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律*寻觅爷爷教学之地<五>
忆江南(中华新韵)
拦源水坝云端上,万仞高山红泥墙。
八百岭坡寻祖迹,耄耋存者说实详。
崎岖草路竹林旺,尽染层峦茶绿床。
宁静小村人少见,搬迁平地建新房。
2024.12.27
游八百村和小同村感怀
——寻找爷爷教学之路(五)
文/忆江南
甲辰年12月25日,上午10点半左右,我们仨人带着冬游的心情,从武义县城,一路往宣平的金丽公路飞驰而去,大约经过20多分钟,来到了武义县王宅镇中心,穿梭在公路上(街道),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赶集声、叫卖声阵阵入耳,像过年前买卖年货似的,年味很浓!我们下车玩了市场,买了一些东西,吃了中饭,匆匆上车……
从王宅镇中心往右,驶入白姆乡,那开阔的田野,一时让我心旷神怡,在远处左前有许多大棚,原来这是武义县寿仙谷药材之地。抬头从车窗远望,那奇特的岩石,有低头的,有昂首挺胸的,有拥抱的,好美的一瞬间,我们由车导航的引领下,来到了源口水库大坝底下,正当车奔跑在山麓之间时,前面给人是一种——柳岸花明又一村之感,巅簸在茂盛树林间的公路上,缓缓向上驶去……
小同岭好高呀!我惊叫着,原来爷爷当年是爬这么高的山岭,为了生计,去小同教书啊?可想而知,弯弯曲曲,层层叠叠,经过几个回转,路两边的翠绿毛竹和树林,已被我们抛在下面了,一望而下,水库湖面碧绿碧绿,原来这是二级饮用水之地,禁(钓鱼)、禁(烧烤)、禁污染水源……
在树里间,我们望到对岸高山上,除了翠绿毛竹,还有一层层的绿茶,虽是寒冬,但那茶床上还是绿油油的。江南的冬季,今年还没有大雪下过多呢,树叶杂草还是没有枯萎,冬季和秋季差别不大呀。
过了几分钟,我们见到了八百村,这是一个美丽宁静的大村,但同样没见到多少人,只见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处,有一群老人在打扑克,我们打听了去路,一直往左上方行驶,不到3分钟,车就进到了小同村,村口有挺拔的大树,和一些简陋的房子,但好像又进入一个宁静的山村,视眼比八百村开阔,从远处跃入眼帘的是竹林下,那排排黄泥房,车继续沿小溪而上,驶向村中心上方,我们停下车,去问了一位正在门前洗菜的大哥,经过大哥指点,我沿着下坡往左拐,门口就见到了一位老爷爷,他是一个人坐在门口,我上前打听了,我向老爷爷介绍了自己的来原,爷爷就告诉我,他小时候是没教到过,但他的爸爸和他的哥哥是我爷爷教过的学生,我爷爷去世已经75年了,那是解放那年(1949年)12月,我爷爷在这里教书,并在那严寒之日,他老人家生病了。当时我爸爸已经24岁了,和大伯一起用轿子,把我爷爷从这里抬回陶村,当时路过八百岭时,由于天寒地冻,冰天雪地,我爸爸一脚滑去,轿子也摔地上,爷爷当时也从轿子上滚下来了,这下病情更加严重了!回家不久后便去世了……
经过老爷爷的介绍,我盼望已久——寻找爷爷教学之梦,终于圆满完成了!
因为时间已经到了下午二点半了,我们不能待很久,便匆匆告别老爷爷,遗憾的事,我还来不及送点吃的东西给老爷爷,就匆匆沿坡下来,寻找到2群打扑克之老人,经过了解,沿小溪边这群打扑克老人,还是我们陶村西山下人之后代,他她们太公到小同村招亲的,经过有位70岁左右大哥介绍,他读书也是我爷爷教过之地方读的,但这位大哥是解放后读书了,我爷爷已经离开了这村里,老师也是已经换过了。所以他没看见过,但也有所闻之此事也。
在先生的催促之下,我们马上坐车下山,又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中,一路巅簸,下山比上山快,经过十几分钟,我们终于驶到源口水库山脚了,先生还没游够,又沿水库右边上行驶,一直朝前方驶去,一道道山,一道道水,探索似的,经过十几分钟,又看到了一个山村——外麻阳村,此村是正处在小同村的山麓之处,视眼比较开阔,道路笔直,两边房子比较新,此时我们在路边,也见到许多旺盛的茶子白花正在绽放,
再往左边向山峰观望,高耸云端,烟雾茫茫,深不可测……

前面有2位大姐,我们上前打听了一下,这条路并不通金华市,而是可以往南方向走,因此我们匆匆上车告别了此地,返回原路,驶下了大坝,此时太阳已经西斜了,汽车驶过寿仙谷之处,在那夕阳落日陪伴下,那奇特而美丽的大红岩,正像游人们招手,希望有更多的游人来了解它们呢……
2024.12.27早

作者简介:
网名:忆江南,原名(王仙红)浙江金华人,毕业于浙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曾任中学语文教师及优秀班主任(已退休),业余是<冰心文化传媒分站长>兼<编辑>,并也是《露天文学签约作家》和《墨韩文学签约编辑》曾投纸质诗集于《上海滩诗叶》《古韵新吟》《古韵今吟》《古韵新声》《中华诗魂》《诗词大观》《上海理工建筑刊》《富川诗词》《金林诗词》等,现已出版《古诗今吟》诗集并是本诗集的<副编辑>兼39大诗词联合会主席兼主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