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姜堰市城区沿328国道东行10公里,至元和桥(原三元桥)下车,沿建材路向北,就到了白米镇白米村28组(原腰庄大队一队)。从公路北行200米,就到了胡大房(家有长子,国有大臣,按胡锦涛大爹胡炳荣的称谓),当地人又叫胡家花园(按胡大房秀丽风景的称谓)、胡家套、胡家舍、胡家垛子、胡家圆沟(按胡大房四周庄河地形的称谓),胡家庄屋(按胡家庄田称谓)。在胡锦涛高祖胡沇源未来之前,这儿在历史上曾叫做王家庄。这是胡锦涛祖上四代人家屋被烧(1946年1月)之前的住址。2006年秋天,住在胡大房圆沟河东的紧邻黄吉氏已经101岁,对胡大房现在的人员状况以及中共中央谁当总书记一概不清楚。但是提到圆沟西边的紧邻是什么地方,老人脱口而出:“噢,你们说的是胡大房,胡大房的黄历早就被翻掉了。”
住在和胡大房一沟之隔的西边丁家巷(原腰庄大队四队)的丁为章说,胡大房的人和丁家巷的30多户人家红白喜事都有人情往来。丁为章祖父丁长胜去世时,他还记得记事簿上还写着胡大房的名字。
胡大房河东紧邻黄吉氏(2006年101岁)
胡大房河西紧邻丁为章(2010年86岁)
白米镇紧靠着老通扬运河和姜海公路(328国道),西边是马沟,早在元朝就创设了官设的驿站——急递铺,东边与海安县曲塘镇毗邻,相距6公里,素有泰州东大门之称。穿镇而过的姜海公路东连沿海,西通内陆,成为上河(通南平原)与下河(苏北里下河地区)的分界线;依镇而流的老通扬运河南达长江,东入黄海,北接淮河,江、淮、海三水在此交汇,浇灌出了一片土质肥沃、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以盛产大米而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社会上有“金白米,银马沟”之说。
白米为何取这个名呢?又是何时叫白米?史书上未见明确记载。解放初《江苏地名录》云:“县城东10公里,相传六百年前此地特产‘晚金籼’,被列为贡品,故名。”按时间推算,600年前当在元末明初。而据民间传说,古时候的米叫桃花米,顾名思义,颜色是红色的。到了唐朝时,读书人称为“红粟”。据说元朝时泰州有一位州官下乡巡视,到了白米这儿,地方官吏设宴款待,可州官对美酒佳肴不感兴趣,端起饭碗,却不由得馋涎欲滴。原来白米出产的大米属带粳性的籼型稻米,品质精良,色泽白中显青,晶莹圆润鲜发亮。米粒形状细长,腹白小。煮出的饭粘度适度,胀性强,油性适度,米不断腰,具有绢丝光泽,香气横溢,吃起来滋润芳香,富有糯性。煮出的饭未开锅就闻到一阵阵饭香,吃起来香喷喷,软绵绵的。煮出粥来比里下河地区产的米能多结两层膜子。州官过去吃的是红米饭、红米粥,现在吃到白米的米,不禁连扒数口,赞叹不已:“好米!好米!”他问这是什么品种?地方官吏一时讲不清楚,就找来当地的老百姓。老百姓告诉他,这是本地的特有品种,名叫“金籼”。州官连吃三碗,吃完后,亲自作了番调查。他发现白米的大米,享有较高的声誉,由来已久,这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大力兴修水利是分不开的。
老通扬运河横穿白米境内,把整个白米分成南北两个部分,大片稻田都集中在河的北岸,一字排开,东西绵延约20华里。由泰州城向东至白米一带有30多条引水口,引长江水灌溉农田。白米就有大小涵闸十几座,可见白米地段灌溉枢纽的稠密。这些涵闸,牢固结实,作用巨大,可抗旱、可排涝,旱涝保收。每道涵闸口子通道长约丈余,两边均用直径近1尺的巨大杉木打桩。可至千年不会腐朽。桩是一根靠一根,两排约数十根竖桩,腰间再用大杉木方固定,保证哪怕落差丈余的水流也冲不垮两边的泥土,质地之固,叹为观止。不要水时,或可插上闸门或堵塞涵洞,可放可收,灵活机动。难怪有人赞誉为“都江堰”。
宋代古水涵
稻谷是特别喜湿、喜温、喜光的作物。白米所处的地域环境,完全满足了这几方面的要求。白米南距长江不过数十公里,有东姜黄河直接引江水灌溉,江水为甜水,水质优良。“梅伏”季节,大小涵闸洞开,水稻沐浴在湿甜之中,饱饮江水。干旱年成,江水低落时,则以淮水为主,水质也较好。水稻的栽植,无干旱之忧。即使有海水倒灌,每当此时,大大小小的涵闸关闭,拒咸水于境外,保证了白米的稻谷,永受江水或湖水的孕育,得天独厚。此外,白米东距黄海,不过数十公里,深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夏季雨水充沛。特别是“梅雨”季节,大量降水,满足了水稻生长的需要。白米地处东119°48'-120º18',北纬32º20'-32º22'之间,属北亚热带,日照在13个小时以上,温度30°C左右,雨、热、光同期,对水稻的分蘖发棵极为有利。
白米的土壤处于上下河之间,既不是上河地区刮风上天的飞沙土,也不是里下河地区的黏土,而是介于中间的一种夜潮土(白天干层以粒状为主,有机肥施得多,有机质在1%左右,轻壤质,保肥性略高于沙土,具有多量毛管孔隙,夜间转潮,保墒力好。这种夜潮土全县仅为1.83万亩,占总面积的1.86%),对土质结构进行化学分析,富含钙、镁、钾、磷等养分,最适宜水稻生长需要。再说白米地区的地势,属锅沿地带,地势不高不低,高易干旱,低易涝,除特大自然灾害一般淹不到,旱不掉,地势环境十分优越。
有了长江水灌溉,又有了适宜于水稻生长的好土壤,于是就在这里大力发展优良品种金籼的生产,使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米粮仓”。后来这个州官把金籼米进贡给皇帝,皇帝吃了,也大加赞赏,查问这是什么地方出产的?州官回禀:“产米之地还没有名字呢,恭请圣上赐名吧!”皇帝赐名“白米”。从此,金籼米成了贡米,白米就成了这里的地名。
关于“白米”,民间还流传一副对联,也颇有影响。传说,明末通州有两个举子,乘船赴京赶考,途经白米,准备停舟吃午饭。这时,一只白鸡在岸上引颈啼鸣,一举子站在船头,随口吟出“白米白鸡啼白昼”,并呼唤另一位举子对下联。同来的举子,绞尽脑汁, 对不出下联。船驶离白米行到姜堰西郊一个村庄,已近黄昏,岸边有一只黄狗对船狂吠,一问,这个地方叫黄村。这位举子灵机一动,猛然想起了下联:“黄村黄狗吠黄昏。”后来,这两位举子到达京城,双双高中。
无独有偶,在胡沇源的老家也流传着几乎相同的民间对联故事:一个书生考秀才,先生上联曰:“白狸寺白鸡啼白曦。”书生愣了半天对不出来,在先生的启发下,才对出了:“黄牛村黄狗吠黄昏。”因此先生给了他个“附生秀才”,即秀才之末等,民间称“半秀才”。
中国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清初布衣诗人吴嘉纪,字宾贤,号野人(1618-1684年,东台县安丰镇人)《宿白米村》诗:
黄叶树头下,
北风溪上凉。
村孤愁独夜,
人老适他乡。
水店飞萤入,
秋田晚稻乡。
故林望不见,
葭菼暮苍苍。
诗人描绘白米镇风光,虽是农村自然景观,却传达着经济发展的信息。从地方史视角看,吴嘉纪这首诗勾勒出白米镇300年前的经济发展和历史地位。说明白米镇是稻米主产区,农业非常发达;又是水陆交通的一个交汇点。据1876年(清光绪二年)4月17日,29岁的日本海军中尉曾根俊虎第四次来中国,他乘船在老通扬河里航行,观看河两岸的景象。日记中写道:
四月十六日,星期日。从如皋县到塘湾镇
一点以后来到一个名叫大白米的小村(今姜堰市白米镇。笔者注),其时看到右边有一个署衙,竖着的旗上写着“抽厘助饷”四个字。从此地前行数里,经过一村,名叫马戈村(今姜堰市白米镇马沟村。笔者注)。右岸无树,亦无人家,耕地漠漠,绿色接天。左边是一条长堤,长堤上柳绿桃红,间有茅屋点点。
这就是胡沇源初来前后白米的样子。同姜堰一样,白米的粮食市场也很发达,至1939年,有粮行36家,占了白米商业的半壁江山。那时的白米老通扬运河里舟楫林立,街市上人流如潮,当时仅陪客女就有三五十房,成天花天酒地热闹非常。因此,苏南和皖南一带的商人纷纷来此经商。一镇之地,路贯东西,水汇南北,物兼水旱,财通八方,所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于白米实不过誉。白米古称蒲津。有副对联反映了白米的繁荣:
蒲津街里人来人往人碰人
上官河中船至船去船挨船
明代万历《泰州志》(1604年前后编修)中,白米镇就是姜堰境内五个古镇之一。所以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欣然题词:“江淮古镇白米。”
1848年左右,徽商有识之士胡沇源离开东台镇方谦泰茶叶店后,慧眼选择了来白米经商,安家落户。与他同时到这里的还有一家从安徽省青阳县来的,姓鲍,名永寿,鲍家开的是香店,店号叫“鲍隆兴”。
白米镇的外地商人多,到了胡沇源的儿子胡树铭手上,胡、鲍两家为了团结各地商人,发起买下了朱氏祖屋,作为安旅堂。地点在白米镇的东北角,有12间两进房两嵌厢的青砖小瓦的宅院,大门楼的门楣上,镶嵌着一块石刻,上面有“安旅堂”三个大字,两旁有年月日记录和同人公立等字样。安旅堂原是白米朱家的。朱家祖上曾有人身入黉门,在太平天国期间,为逃避兵祸,从江南搬迁到白米定居的。在江南,朱姓家族拥有万贯家财。在白米镇上,朱家的房子占了一大半,有田地近600亩。朱家有个4间楠木厅,里面有两根合梁传说是皇帝赏赐的。这楠木厅只能住有官职的人,无官职的人住在里面就不太平。但是楠木厅里只要放一口棺材,平民老百姓住在这里也平安无事。朱家传到朱仁官的曾祖父朱光慈的手上,家道渐渐地败落下来。朱光慈吃喝玩乐,每天坐着独轮车,带着厨师出去赌博,常常一夜就输一张田(合15亩),因此将家中田地和房产逐渐卖出,安旅堂的房子就是朱光慈手上卖出的祖屋。卖到最后,朱光慈自己住在花园书房,里面连中柱也没有。胡沇源父子,联合鲍永寿等徽帮及苏南一带的18家商家合资买下作安旅堂。1933年,在胡沇源的三孙媳妇手上开办的白米胡裕泰茶庄的房子,也是租用的朱家的,现在产权仍然属朱仁官。
姜堰中学退休教师朱仁官(2005年68岁)
安旅堂除了供各地商人处理商务外,还为徽州旅外商人服务,路过白米的外籍商人到白米来,供给他们一宿两餐,没钱回家,还可以提供路费。安旅堂内设“丙舍”,停放旅外人员的棺柩,帮助死者家人把棺柩运回原籍安葬。安旅堂还供奉了商人们的祖宗牌位,胡、鲍两家由于是发起人,胡家又是主股,两家的祖宗牌位供奉在朝南的正厅里。胡沇源的侄孙胡炳仁一家一段时间在安旅堂居住,侄重孙们多了,安旅堂住不下,也曾在附近租房住过,侄重孙胡锦绶就出生在安旅堂。
安旅堂部分遗址
五忠堂后裔、胡炳仁的孙子、季市镇胡源泰茶庄外账胡锦绶(2006年74岁)在安旅堂旧址
缪荣株1944年生,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姜堰名人》主编,加拿大《大中报》《泰州晚报》专栏作家。泰州历史学会顾问,华港镇下溪村荣誉村民。发表小说、散文近千篇。
荣株
凡在白米镇的客邦家有了归天之人,灵柩都暂停安旅堂内。每逢初一和十五,安旅堂都要念经拜佛。安旅堂有一个红眼儿老奶奶看门,她还养了一条狗。朱家后裔朱为慈(2007年81岁)的家就住在安旅堂附近。她还记得胡炳仁的四儿子胡增强四五岁(1935年前后)的时候,住的租房就在她家旁边。那时候,胡增强老爱叹气。朱为慈七八岁的时候,在安旅堂附近玩,天色已晚,突然,从安旅堂里飘出来一个周身透着冷气,长着白头发、白眉毛、白胡子,穿着白大褂子的老头,冰凉的手一把抓住她的手臂,往安旅堂里拖。她吓得拼命地喊妈妈,往家里跑。朱为慈想起当时的场景还后怕。这也许是安旅堂里棺材多,造成他儿时的心理阴影吧!
民国以后,因连年战争,捐多税多,加上天灾人祸,贫苦人去世后,无钱买棺材,常常抛尸荒野。安旅堂做了许多善事,办起施材局和义冢,让丧家到柯万成木行买棺材,然后到安旅堂结账。施材局先后施舍棺材2000多口。安旅堂还积极参与施钱的同善堂、提供食宿的悯旅堂等开展的慈善活动。
安旅堂每年举行三次关帝庙会活动,活动时间分为正月十三、五月十三、十月十三。各户轮流坐庄,18家全部会齐在一起会餐,从早茶、中饭、到晚餐,每次除了焚香叩拜关老爷外,还开堂议事。当时盛况可用八个字来形容:规模很大、热闹非凡。庙会议事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项:一是协调18家内部经营方面的一些矛盾;二是商讨对付军警捐税的策略;三是如何处理好与当地人的关系,团结好上层人物等;四是研究经费的统筹与使用。有趣的是晚饭后,还要进行一个庄严的交接仪式,由本期“会主”将卷好的关帝画像双手高高举起,下一期“会主”也毕恭毕敬地双手接下,表示下一会期由他家主持举行。此外外籍同辈女性还有互相拜干亲的。这样外籍商人在白米更增强了团结的纽带。
客籍商人来白米立足开店做买卖建庄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得与地方豪强斗。白米这地方土著居民有一姓势力最为强大,其中八个子弟横行乡里,鱼肉百姓,被称为“八虎”。“八虎”早就不满意外籍商民在他们脚下开店经营,从事商业活动。终于有一天,矛盾爆发,“八虎”大打出手,砸了白米街上所有客籍商店,推倒柜台,打碎橱窗玻璃,砸烂坛坛罐罐,打伤人员——就差纵火。客籍商人告到官府,在一位同宗的王姓县太爷(如皋县令)的支持下,以王姓为主的客商大获全胜,一纸通缉令下,“八虎”连夜遁逃他乡,不知去向。客籍商人从此抬起了头,在白米站稳了脚跟。
从前,白米分为大白米和小白米。小白米在大白米林家涵子(小白米桥)西,约500米。有副对联写道: 大白米,小白米,大小白米一白米
新通扬,老通扬,新老通扬两通扬
小白米桥
胡沇源在小白米、马沟、唐联等地先后购置16张田,每张田大小不等,自成一方,小的一张16亩,大的一张48亩,共300多亩。每一张田置一车篷车水灌溉,还附设有几间泥房草盖的胡家庄屋,供佃户居住。草房子小修佃户负责,大修胡大房负责。胡沇源和当地的地主比起来,是个小地主,他家后来主要靠经营茶庄。姜堰有个王家庄屋有几千亩田,民间说,姜堰到海安72条沟,沟沟都有王家庄屋的田。王家庄屋后来败落下来,主人下乡讨吃时在一块田里大便,问及谁家的土地?答说:姜堰王家庄屋的。主人方知是管家的瞒住了他家这30亩土地。
胡沇源及其子孙在白米村的28组建庄园,安置一大家子人。帮胡大房收租的先后有沐有山、丁如金、顾伯有、顾宝旺等。收租忙起来的时候,白米镇胡源泰茶庄管事洪承浩也过来帮忙。据洪承浩的儿子洪惟泰回忆,那时洪承浩有自己的印章,经常端着刻有自己名字的小茶壶,在那段时间收入不错,家里添置了一张矮老方桌,用土漆漆得很漂亮,还经常带成盆熬好的猪油回家。洪承浩的这段历史后来影响了儿子的前途,儿子洪惟泰高中毕业时是姜堰中学学生会主席,1968年底征兵体检“合甲”为特种兵源,政审时了解到父亲曾收过租。但主要原因是大姐夫当过保长,政审不过关。
缪荣株1944年生,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姜堰名人》主编,加拿大《大中报》《泰州晚报》专栏作家。泰州历史学会顾问,华港镇下溪村荣誉村民。发表小说、散文近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