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虞夏商周浅析
文/孙述考
图/来自网络
2024.12.20日12时30分一16时55分作
现在,随着考古出土的发现,人们惊呼,夏朝之前有虞朝!其实,对于中国历史来说,现在的历史学者一定要严肃严谨,为什么?夏朝之前不但有虞朝,还有唐朝。
从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尚书》记载来看,孔安国作的序言。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尚书》原120余篇。孔安国说:“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孔安国的先人藏其书于屋壁。汉室龙兴,开设学校,旁求儒雅,以阐大猷。济南伏生,年过九十,失其本经,口以传授,裁二十余篇(背诵出28篇)。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百篇之义,世莫得闻。至鲁共王,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于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及传《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王又升孔子堂,闻金石丝竹之音,乃不坏宅,悉以书还孔氏。科斗书废已久,时人无能知者,为隶古定。更以竹简写之,增多优生二十五篇。伏生又以舜典合于尧典,益稷合于皋陶谟、盘庚三篇合为一,康王之诰合于顾命,复出此篇并序,凡五十九篇,为四十六卷。其余错乱摩灭,弗可复知,悉上送官,藏之书府,以待能者。承诏为五十九篇作传,于是遂研精覃思,博考经籍,采摭群言,以立训传,约文由义,敷畅厥旨,庶几有补于将来,书序。序所以为作者之意,昭然义见,宜相附近,故引之各冠其篇首,定五十八篇。既毕,会国有巫蛊事,经籍道息,用不复以闻,传之子孙,以贻后代。若好古博雅君子,与我同志,亦所不隐也。”
翻阅这本孔氏《尚书》传,我发现有“唐虞夏商周谱系图”字样,这一行字份量很重,重到哪里?把中国的历史上推,比我们以前学过的历史中讲的从夏朝开始,又往前推了两个大的朝代,即“唐朝”和“虞朝”。这个唐朝我们为了区别后来“唐宋元明清”,可以称为“古唐朝”。朝代称谓的历史是否在这里就停下了?没有。我们再看《尚书》记载:伏牺(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
以上这一段为什么价值非同小可?因为把中华民族的历史又往前推了好几个朝代。从叙述来看,神农与黄帝,神农在前,黄帝在后。神农的原名是炎帝,他又被称为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神农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故称为炎帝。在这里想到了《易经》历史上分为《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前二种今不传。从《周易》知是周文王所作,可推断《连山易》是炎帝所作,因为炎帝称神农氏,也叫连山氏。而且可以推断炎帝是一个朝代。
神农氏之前的朝代太昊伏羲氏在约6500年前建都于宛丘,即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 。《竹书纪年》和《五帝纪》等古籍中都有相关记载,表明伏羲在这里定都,并进行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和社会改革,如发明八卦等。有人认为“三易”之首《连山》就是伏羲所作。很显然,连山氏是炎帝的姓氏,与伏羲不符。有人认为《归藏易》由黄帝所创,因黄帝号归藏氏。这种说法还待历史进一步可查。那么伏羲画八卦又叫什么?现在只能认为是“三易”的基础。据《周礼》记载,连山易出于神农氏,神农氏又称“烈山氏”,或称连山氏,故号称连山易。成书于夏朝,又称之为《夏易》。又有说法,商朝的《易经》被称为《归藏易》,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与夏朝的《连山易》和周朝的《周易》并称为“三易”。《归藏易》于1993年在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中出土。此次出土的竹简中有两个抄本的易占简,经专家考证被公认为是从汉代开始就已失传的《归藏易》。不过,这批竹简目前还在整理过程中。《归藏易》是传说中的古易书,与《连山易》《周易》统称为“三易”。关于其作者和成书年代存在不同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轩辕黄帝所作,也有说法认为商代使用的就是《归藏易》。我们也可以这么认为,夏朝用炎帝时代的《连山易》,商朝用黄帝时代的《归藏易》,周朝用周文王的《周易》。《易》与朝代的关系,我们在往前查看历史的渊源。
夏朝之前为什么叫虞朝,虞朝前面为什么叫唐朝?舜又称有虞氏、虞舜。尧,又称陶唐氏,史称唐尧。尧禅让给舜,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意思是尧即位70年得到舜,培养他20年后禅让帝位,又过了28年去世。若按此记载最保守估算,尧帝活了118岁。舜活了多少岁?司马迁《史记》中记载,舜年二十以孝闻,六十一岁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
。按照这种说法,舜帝活了100岁。舜在位39年,天下大治。舜帝死后,舜就把帝位传给禹,守孝期三年满后,禹又传给舜的儿子,但舜的儿子商均不成器,禹为了传位给商均,自己就躲到阳城,但天下诸侯都不去朝拜商均而是来朝拜禹,归服禹,禹这才继承了天子之位,面南接受天下诸侯的朝拜,定国号为夏后,姓姒氏。为什么叫夏朝?禹,姓姒,名文命(也有说法认为禹便是名),字(高)密。他是夏后氏首领,在治理黄河有功后,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禹以安邑(今山西夏县)为都城,后又以平阳(晋阳及阳城)为都城,国号夏。由于禹建立了夏朝,是夏朝的开创者,所以后人常称他为夏禹。源自姓氏名号一说: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夏朝建立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因大禹受封得名一说:唐朝张守节认为“夏”是大禹受封在阳翟为“夏伯”后而得名。大禹因治水有功,被舜帝封于阳翟,其地名为“夏”,建立国家,就以“夏”为国号1。古代,国与朝的名称与国君或帝王的姓氏或封地有关。
为什么当时不叫国,而叫朝?因为在上古,诸侯国林立,小国众多。周朝的周成王当时分封了750个小国。比国大的叫“朝”。《左传.桓公二年》中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室......"。意思是天子建诸侯,诸侯立卿大夫,卿立下级之卿或大夫。从夏开始,在众多的邦国之上的王室拥有“天下”,诸侯(邦君)有“国”,大夫有“家”。意思是说,天子建立各个诸侯国。“朝”意味着天下各个诸侯国“天下共主”的意思。
有人说,虞朝1500多年,这些说法有待商榷。从上古来看,除了虞舜,还没有哪个上古帝王与“虞”有关联。虞朝只有虞帝一个帝王。因为,虞不是尧帝的儿子丹朱,是两个女儿女皇娥英的丈夫,即女婿继位,所以,姓氏改了,叫改朝换代。而舜又禅让给禹,没有传给儿子商均,又改了姓氏,让夏后氏继位,又改了朝换了代。尧帝的父亲叫帝喾,号高辛氏,姓姬,名俊。黄帝之孙,颛顼之子。5岁前受封于辛为辛侯。15岁辅佐颛顼,30岁继帝位,在位七十年。继帝位后,成天下共主,改元为帝喾元年。很显然没有“唐朝”这一关联。根据封地,疑为唐朝前为辛朝。唐朝是唐尧成为天下共主,以尧的当年的封地为名的朝代。这与自夏朝开始,朝代是“父传子,家天下”,多个帝王一个朝代应该有区别。这也就是古代称“唐虞夏商周”的来历。和我们现在说的“唐宋元明清”一个道理。
以上所述,一家之言,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恳请讨论。
作者简介:孙述考老师:字硕勋,又字鸿儒,子文,一乔。号东海崂主人,山东青岛人。研究生毕业,中文专业,文学学士。教师、画家、书法家、国学专家、作家兼诗人、诗词理论家、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创始人。喜欢艺术和文学和收藏奇石。创作诗词歌赋一万余首,受到人们喜爱。在几十余家诗歌网络平台和报刊发表过诗作与文章,作品传播海内外和海峡两岸。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在历史上继贾存仁将李毓秀的《训蒙文》改编为《弟子规》以后,进行第一次大规模增编,《孙述考增编<弟子规>》四千余字,比原文增加了三千多字。将孔子的《论语》参差不齐的文言文改编为三字一句的《诗论语》,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体式上的改编。将洪应明《菜根谭》改编成《诗译<菜根谭>》等等,对中国国学是一个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