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西医与神经导能疗法分别阐述疼痛的解决办法
文/孙述考
图/来自网络
2024.12.18日15时46分一16时51分作
现在社会上中医门类百花齐放,改良很多,这是件好事。名字起得五花八门,神乎其神。作为神经导能疗法的创始人,我有我的看法。我们不能否认这些疗法,应该为中医人的创新而感到高兴,中医后继有人,代不乏人!虽然西医资本处处打压中医,但中医这棵中华古树早已根深叶茂,东西方资本势力无论如何也撼动不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但对于神经导能疗法来讲,现在已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神经导能学。这门学科到底归于哪一类?中医还是西医?因为中医的理论是“经络理论”和“气血学说”,而神经导能疗法是“电磁理论”和“神经导电”学说,所以,二者没法混为一谈。西医对神经一类的疾病用得是“麻醉剂”或“止痛片”、“安定片”,从另一个方面说明,神经导能疗法理论认为“人体一切疼痛都是神经的反应”是对的。西医发现了神经疼痛的特点,用药去麻醉它。而发明麻醉的是汉代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根据《后汉书》和《三国志》等历史文献的记载,华佗发明的“麻沸散”主要成分是曼陀罗花等药物,具有良好的麻醉和镇痛效果。。在进行外科手术前,华佗会让病人喝下“麻沸散”,然后进行手术,病人在手术过程中不会感到疼痛,从而减轻了手术的痛苦。“麻沸散”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项重要成就,也是世界麻醉药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其实曼陀罗花,形状象个倒扣的牵牛花,花型比牵牛花大,有各种颜色。现在人们有懂得这种花的品性的,真的不敢接触,麻醉性很大。因此,这种花不能种在小区或公共场所。华佗就是利用了这种花的“毒性”,也叫“麻醉性”。因为,华佗擅长外科手术。
安定片即地西泮片,是一种苯二氮䓬类镇静催眠药,常用于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抗癫痫、缓解炎症引起的反射性肌肉痉挛等疾病的治疗,其副作用为嗜睡,头昏、乏力等神经精神症状。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物有包括地西泮、劳拉西泮、阿普唑仑等。2019年的一项分析发现,苯二氮卓类药物使痴呆风险增加了51%。很显然,西医的这些药物全部是对人体神经的抑制。用的时间长了,人的神经系统就麻木了,人的反应就迟顿了。虽然说,表面达到了暂时缓解或镇痛的效果,但对人体的神经细胞来说,不能不是一场灾难!因为,人体生命的活跃度全来自于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的健康与活跃。如果每天人体的所有细胞被毒性或麻醉性药的昏昏沉沉的,人的健康不会正常的。所以,神经导能疗法是不主张伤害人体神经细胞的。
人体是个“小宇宙”,这个小宇宙中的一切脏器以及四肢百骸和毛发皮肤,没有一处没有神经和神经元,我们坚持治病的原则是来解救这些发出危险或危急信号(疼痛)的细胞组织和神经组织,而不是去麻醉它。比如,一个地方的神经组织有病了,然后用疼痛发出报警,而我们如果采取西医的办法,就是在“掩耳盗铃”,用麻醉药麻醉报警的“信使”,让它不要大喊大叫,息事宁人。其实,前方早打起来了,或火势已经漫延,无法控制了。但西药不让说,好好睡觉吧,前方无事!这种西医用止痛片的结果,就是掩盖实事,耽误疾情。
传统中医用中药去疏筋活血,活血化瘀,经过漫长的路线,去医疗救护疼痛的地方。中医认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因为,中医的理论基础是“经络是气血的管道。气是血之帅,血是气之母”。中医针灸是刺穴位,而穴位是气的聚散地。通过针灸放气,气泄而血疏。用这个思想指导治病,也是古人的发明。
因为古中医还没发现“神经”这个词,还没有研究到“细胞”这个领域,所以,无法分析神经才是一切疼痛的根源。即传“堵”引起的疼痛、麻木全是神经的不同程度的反应。神经导能疗法诞生以后,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今天,与朋友们普及这些知识,愿对社会上的人们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孙述考老师:字硕勋,又字鸿儒,子文,一乔。号东海崂主人,山东青岛人。研究生毕业,中文专业,文学学士。教师、画家、书法家、国学专家、作家兼诗人、诗词理论家、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创始人。喜欢艺术和文学和收藏奇石。创作诗词歌赋一万余首,受到人们喜爱。在几十余家诗歌网络平台和报刊发表过诗作与文章,作品传播海内外和海峡两岸。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在历史上继贾存仁将李毓秀的《训蒙文》改编为《弟子规》以后,进行第一次大规模增编,《孙述考增编<弟子规>》四千余字,比原文增加了三千多字。将孔子的《论语》参差不齐的文言文改编为三字一句的《诗论语》,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体式上的改编。将洪应明《菜根谭》改编成《诗译<菜根谭>》等等,对中国国学是一个重要贡献。
开辟治疗新天地 点亮健康新未来
文/王保江
图/来自网络
2024年12月18日
本文旨在通过分享真实的故事,探讨神经导能疗法的独特优势及其临床应用,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推动这项前沿医术的发展,让全世界更多的人们受益。愿我们共同努力,为每一个渴望健康的灵魂点亮希望、幸福之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传递信息,更要传递信心和勇气,共同迎接一个更加健康的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