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渔火
文/胡春生
我的故乡在江南水乡,那里给我留下了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其中,夜间点着灯火(或火把)在田野中捉鱼的有趣场景至今令我记忆尤深。
我所说的捉鱼是指在水田里捉泥鳅、黄鳝和鲫鱼等。当年在我们那里,水田里泥鳅、黄鳝、鲫鱼等相当多。这些可是好东西,它们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恩赐。它们都是纯野生食物,取之较易,只要付出劳动就能获得。它们中的泥鳅和黄鳝,无论是煮汤吃还是煎炒吃,味道极佳,且营养丰富,还能治病。吃这些食物没有禁忌,男女老少皆宜。人们对这些食物都能接受,几乎是人人都喜欢吃。
每年的公历四月份,家乡进入了插早稻的准备阶段,所有田地都灌入了清水,泥土重新翻整了两三遍,田里水草没有了,变成了一丘丘平整光亮的水田。我的家乡是丘陵地带,这些大大小小的水田高高低低,弯弯曲曲,宽宽窄窄,一层层一排排横躺着。有如一面面明镜镶嵌在山乡大地上,看上去格外耀眼。在晴朗的日子里,因为水面暖和而且外面空气清新。每当夜幕降临之后,白天躲在泥土里的泥鳅和黄鳝便会钻出来乘凉,贪婪地呼吸新鲜空气。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捕捉机会。
那个时候,夜间捉鱼成了我们的业余劳动,也是一种乐趣。我们既放松了因为白天劳作一整天带来的疲惫,又能收获自己心爱的美食,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遍地渔火,在我们那里四月的晴夜里是一道独特的美丽风景。入夜,大家点着自制的土油灯(火把),拿着自制的抓鱼器——即一种用钢针一字排开固定在木棒或竹棒上,形状像梳子一样的爪子,提着一个小水桶,不约而同地奔向了那片充满希望的田野。田野上,到处都闪动着捉鱼的灯火(火把),或明或暗,或稀或密,如同天上的星星下到了人间。夜晚的田野上到处可以听到人们的说笑声和敲击水桶的响声。为什么要敲击水桶?这不为别的,只为把捉到的鱼顺利地放进水桶里。我们用捉鱼的爪子把鱼捉住后,只要把爪子伸进水桶里,在桶沿上敲击一下,鱼就会脱离爪子掉进水桶里面去。如果捉到的是抵抗力较强的黄鳝,有时敲击一下还不行,要用力多敲击几下,黄鳝才会不情愿地从爪子上掉进桶里。那说笑声和敲击声此起彼伏,共同合奏了一曲动听的江南乡村渔歌。
泥鳅和黄鳝不难捉。它们除了少数狡猾的之外,一般会全身暴露在泥土的表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多数都对我们没有太多的防备。只要我们不要闹出太大的动静,它们不会轻易觉察到自己有危险。我们只要视力好瞄得准,一爪子下去,不会落空,至少会捉到一条鱼。有时泥鳅是成双成对在一起乘凉或者是秀恩爱,这对捉鱼人来说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一爪子下去还可以捉双。遇到这种情况,捉鱼人那才叫高兴,往往是笑得合不拢嘴。有的泥鳅或黄鳝个体很大,大的泥鳅重约一到二两,黄鳝重约半斤。捉到这么大的好货,捉鱼人自然会欣喜若狂。他们生怕无人知道,故意高声叫喊,向别人报喜。
捉鱼的高潮是每天的十九点到二十二点钟左右。几个小时下来,运气好的可以捉到两三斤或四五斤鱼。劳动力多的人家每晚同时有几个人出去捉鱼,收获相当不错。除了自家吃以外还可拿一些到集市上去卖点钱,以贴补家用开销。
我们不光是捉鱼,还会顺便捡到一些水田螺。那时,田里除了泥鳅和黄鳝等鱼类,田螺也很常见。田螺也是一种天然的美食,深受大家的喜爱。我们那里有一种说法,叫做一颗田螺可以煮二十四碗汤。这虽然有点夸张,却足见田螺的味道有多美了。我们既能捉到鱼,又能捡到田螺,几个小时下来,累虽然是累了一点儿。但我们有收获啊,辛苦一点也觉得值了,人人都很乐意。这种日子我们过得很舒坦也很轻松,有滋有味。
如今,往事不堪回首,每当想起那事,我心中徒生些许伤感。那样的日子,那样的生活,那样的场景,如今我即使回到青春年少,也不能复制了。那只能是一段尘封的记忆,一段美好的回忆。现在,全民追求经济效益,青壮年都外出务工,没多少人在乎那点收入微薄的农田了。如今,家乡种田的人越来越少了。那些水田多已抛荒,草木丛生,有的成了野生林地,水田正在渐渐消失。况且,即使有像从前那样的水田,也没有泥鳅和黄鳝这类野生鱼了。因为,此时已非彼时了。那时是生态农业,几乎无污染。而今,农村也不再是一片净土了,种田人要想有所收获,已离不开化肥农药了。化肥农药的滥用,令环境污染逾来逾严重。泥鳅、黄鳝、鲫鱼等首当其冲,成了化肥农药的牺牲品,能幸存下来的已是寥寥无几了。家乡从前的那种廉价美食,现已成了奢侈品。那时才几角钱最多几元钱一斤,现在要四五十元到七八十元一斤不等,这真是天价啊!单是贵一点也没多大关系,货真还行,也无可非议。关键是高价钱还不一定买到正宗的野生货,而是用激素催生出来的养殖货。这种养殖的泥鳅、黄鳝味道差多了,吃起来非常乏味,对人的身体健康还有害。
我留恋家乡从前那种遍地是水田的景象。因为那才是泥鳅、黄鳝、鲫鱼等的天堂,也是我们捕渔人的天堂。我向往家乡从前的那一方净土!我向往家乡从前那夜空下田野里舞动的渔火!
作者简介:
胡春生,网名chun风吹又sheng,湖南常宁人。中小学高级教师。爱好文学,常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文字记录下来,以期留下美好,分享快乐。作品散见于各网络报刊平台。有耕耘也有收获,作品偶有获奖。曾获2023年“陶渊明杯”中外文学艺术大赛最佳散文奖;获2024年第三届“华夏诗歌奖”三等奖;获2024年第二届“炎黄杯”中外文学艺术精英赛散文组金奖等。
第九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我们尊重您的每一次来稿,承诺每稿必复。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大赛为期一年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 入选作品会择优按顺序在大赛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大赛作品集。 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九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2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微小说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参赛限投一次作品,请您挑选您的最满意作品参赛。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入围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依等次颁发相应获奖证书,镌刻名字的奖杯和奖牌,获得者将获得高档英德红茶套装。 赞助商: 英红九号!中国三大红茶之一,温性红茶,浓郁芳香的甘蔗甜醇香,口感浓爽甘醇,满口甘蔗甜醇香持久不散,茶客最爱!欢迎广大朋友联系咨询:吴生18819085090(微信同号)诚邀更多赞助单位赞助本大赛,有意者可以邮箱联系。 自费出版事宜: 如有书籍出版意愿(诗歌集,散文集,小说集等作品集) 出版方式为国内书号,国际书号,内部出版,任选其一。 请将您的书稿及联系方式投稿至 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文学翻译征稿启事: 如您有诗集,散文集,小说集等文学作品集或者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等)需要翻译,您可以投稿到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专业文学翻译,价格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