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灰菜
文/余七斤
一
清晨,云雾如同轻纱般缭绕在峡谷之中,放眼望去,世界变得朦胧而神秘。耳畔传来鸟儿们叽叽喳喳的欢唱,它们似乎在用清脆的嗓音诉说着清晨的问候,计划着一天的忙碌。小松鼠们在林间穿梭,它们的小爪子在落叶上轻轻踏过,发出沙沙的响声,伴随着它们的欢声笑语,为这个清晨增添了一份活泼。随着时间的流逝,阳光试图穿透厚重的雾气,远处村庄的狗吠声和人们的欢笑声逐渐清晰起来,它们交织在一起,像是一首自然的交响乐。尽管视线仍然被浓雾所遮蔽,但这些声音却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和喜悦。
不久,阳光终于穿透了云雾,第一缕光线洒在了大地之上,照亮了小路,也照亮了行走在小路上人们的笑脸。小动物们似乎更加兴奋了,它们在阳光的照耀下跳跃、嬉戏,仿佛在庆祝新的一天的到来。随着云雾的逐渐散去,天空中突然飘起了细雨。清晨的雨丝,不像盛夏山间的暴雨那般狂野,而是温柔细腻,如同天空地亲吻。风也变得柔和,轻轻地将雨滴送到大地,它们缓缓地渗透进泥土,唤醒了沉睡的植物,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力。
随着视野的清晰,田野上出现了一群背着竹篮的妇人和孩子们,他们带着欢快的笑声来到田间,寻找那生长在地头的灰菜。灰菜的根茎挺直而粗壮,叶片菱形,边缘带有锯齿,表面光滑,成熟时叶片会逐渐变成紫红色,如同晚霞映照在叶片上。人们之所以称它为“灰菜”,是因为它的叶片背面布满了灰白色的细小颗粒,轻轻一搓,便有闪亮的灰沙附着在手上。灰菜的花朵虽小,却也精致,它们如同葡萄般密集地簇拥在一起,虽然不引人注目,却承载着山里傈僳族老人的智慧:“要像山茶花一样开出灿烂,不要像灰菜花儿一样开得细小。”这句话不仅反映了灰菜花朵的微小,也寓意着生命的坚韧与不屈。
在饥荒时期,灰菜成为救命的稻草。它在当地有着多种称呼,如“灰菜”“灰灰菜”“灰條”,也有人称它为“白藜”“灰藋”。在普米语中,它被称为“青乃”“乌舍”,而在白族语言中,它被称为“嫩走子”,傈僳族则称它为“那卷吾”。峡谷中的多个民族都认识并食用这种植物,它不仅是食物,更是文化的一部分,见证了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生活和智慧。
乡间小路上,灰菜随处可见,它们的分枝繁茂,繁殖能力惊人。根根分明的茎秆犹如艺术家手下的线条,流畅地向上延伸,有些甚至比田里的玉米还要高出许多,比麦苗还要茂盛。紫红色和绿色相间的茎秆越长越健壮,根部也越来越深,果实也越来越多。
在田野里,采摘灰菜的人们并不会将它连根拔起,而是掐走它绿色的嫩尖,或撇断它的枝条用以喂猪喂羊。峡谷中流传着一句谚语:“只要是猪能吃的草,人也能吃。”而在汉族语言中也有类似的智慧:“在名字里只要是带‘菜’的植物一般都能吃。”果不其然,灰菜在乡村人的饭桌上是一道美味的佳肴。峡谷中的人们能够将灰菜做成各式各样的菜品,如凉拌灰菜、清炒灰菜、蛋炒灰菜,甚至是猪肉煮灰菜。
老人们还常告诉我们,灰菜不仅美味,还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它能够清热祛湿,解毒消肿,治疗发热和咳嗽等症状。然而,最让我留恋的味道,是小时候外婆常给我做的那道“灰菜包谷稀饭”。
二
记得小时候,我常跟外婆待在一起,也总喜欢背着小竹篮子与外婆一道去玉米地里找捡灰菜。玉米地里的灰菜与杂草密密麻麻地生长着,外婆总是小心翼翼地把杂草拔掉,留下那些灰菜。而我总是分不清灰菜和杂草,常常将它们一起拔掉。外婆见状,并没有责怪我,只是微笑着说:“你这调皮的孩子,不要把自己‘肚子’弄丢了!”她的话语中充满了慈爱和宽容,让我至今难忘。这些回忆如同灰菜的根茎一样,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中,每当想起,总能感到温暖和幸福。
她说完,一边捡起被我拔掉的那些灰菜苗子,小心翼翼地重新种在了土地上。我看着她的动作,心中充满了不解,忍不住问道:“外婆!你为什么要把这些被我拔掉的灰菜重新种上呢?这是草,它跟玉米长在一起,会影响玉米发育的。”
那时我读到四年级了,在学校也学得了一些关于生物学的知识。我总拿这些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跟她说了很多,但外婆总是不在意我跟她说的那些有用的话。她有她自己的固执理论,有时也会教训起我来,甚至给我讲了一大堆关于“耕作”方面的知识。她笑着说:“你这小娃娃懂什么!”说完,她继续一边种着那些灰菜,一边跟我说:“这灰菜也是跟玉米一样都是粮食,肚子饿时能管饱!”
“那现在为什么没有人吃它,都拿它去喂猪了?”我调皮地问她道。听了我的话,外婆并没有生气,只是手里不停地赶着活。过了一会,她才对我说:“你们赶上了个好时代,生来就吃白米饭,哪能懂得它的美味!”
我丢掉手中的镰刀,张开双手躺在地上,看着外婆继续跟她说道:“外婆!既然灰菜这么好吃,那你为什么不单独种它?这些野生的长得又不好!”
外婆种好了被我拔掉的灰菜苗子,然后跟我意味深长地说:“你哪里懂得,这些灰菜生长在野外,不闹饥荒时,它们是野菜,闹饥荒时,它们是救命稻草。”她的话语中透露出深深的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让我不禁对这些看似普通的灰菜有了新的认识。
太阳缓缓落下山去,余晖洒满了田野。我们把包谷地里面的杂草都拔完了,外婆特意把那些被我拔掉的灰菜捡起,我们背着那些拣好的灰菜回了家去。外婆到家后,让我去火塘边生火烧开水,她则从晒粮亭里拿出一包包谷,把那包包谷一个一个剥开到簸箕里。剥好后又筛了筛,将坏的包谷颗粒筛出,然后把好的包谷拿到手推磨旁推磨成细粉。
磨好包谷面后,她又从火塘边挂着的腊肉堆里割下一块火腿肉煮好,把火腿肉煮了一个钟头左右,她将包谷面放入锅里跟火腿一起又煮了几分钟,最后将洗好的灰菜嫩叶也随之放入锅中,小火煮几十分钟便可以吃了。外婆生怕我吃不惯灰菜包谷稀饭,还单独给我煮了一锅肉和白米饭。
吃饭时,她让我吃火腿肉和白米饭,她自己则吃起了灰菜包谷稀饭。她吃得津津有味,我时不时看向她,再看看她的那锅灰菜包谷稀饭,我也不由自主地想吃了起来。我快速地把碗里面米饭吃完,然后舀了一勺她锅里的灰菜包谷稀饭吃。我刚吃第一口时,口感不是很好,细细咀嚼,感到微苦,我有点嫌弃那灰菜苦涩的味道。
这时,外婆跟我说,不要只吃这灰菜的叶子,要跟包谷稀饭一起咀嚼咽下去,味道就不会那样苦了。我听后,尝试着将灰菜叶与包谷稀饭拌着一起咽了下去,感觉味道变得极好了,我又开始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外婆见我吃得开心,便把锅里所有的灰菜包谷稀饭都舀给了我,她自己则把开水倒入碗里,用手轻轻摇了摇,将附在碗壁上的残余摇匀后一饮而尽,一点也舍不得浪费。
三
或许我们总是踩着家人的肩膀上,看着这美丽的世界。精彩时,还可能会反过来嘲笑他们见识短浅,嘲笑他们永远走不出这大山,殊不知,我们的一切美好都是他们悉心给予的。当亲人在我们外面身边的时候,所有的风风雨雨都向他们倾斜,绕过了我们。儿时的我并没有在意许多,也许我一生下来就享受了一切来自他们给予的温暖,哪能体会得到老一辈人的苦楚。直至后来,懂得咀嚼生活的真味,才知生活有酸有甜,也有苦有乐!
时间如同白驹过隙,二十几年匆匆流逝。当我从远方回到故乡,外婆已经躺在了病床上,她那被病痛折磨得面黄肌瘦的身体,让我不禁泪如雨下。外婆看到我,却安慰我不要伤心,她说生老病死是每个人的宿命,我们都必须接受。
我陪伴在外婆身边,夜晚也守在她的病房里。家人们轮流照顾着生病的外婆,母亲每天带来精心准备的肉汤和饭菜,但外婆却始终没有动过一口。看着外婆日渐消瘦,家人们的心都焦急万分。我坐在她的床边,回忆起儿时的点点滴滴,讲述着外婆的责骂、关爱和我们共同度过的时光。外婆时而沉睡,时而微笑,时而泪眼蒙眬。
在一次深夜的长谈中,我问外婆是否有什么想吃的东西。她沉思片刻,轻声说出了她的愿望——一碗热腾腾的灰菜包谷稀饭。这是她一生最钟爱的食物,却因为不想给我们添麻烦,从未主动提起。幸运的是,正值雨季,包谷地里的灰菜长得嫩绿欲滴。
得知外婆的愿望,家人们立刻行动起来。我拿着手电筒,冒着细雨在夜色中寻找灰菜;母亲用上好的包谷磨成细粉;舅舅煮好了腊肉;其他人则在火塘边忙碌着。当我带着新鲜的灰菜回到家,便开始为外婆准备那道特别的晚餐。
当灰菜包谷稀饭做好,母亲扶起外婆,我一勺一勺地喂给她。外婆虽然身体虚弱,却努力地吃着,那一晚,她吃下了一大碗。家人们看到外婆终于有了食欲,心中充满了喜悦。
然而,不久后,外婆还是离开了我们。从那以后,每当我在田野里看到灰菜,就会想起外婆,想起那些背着竹篮子捡灰菜的日子,想起每一次回家时外婆为我准备的灰菜包谷稀饭。那苦涩中带着甘甜的味道,如今已成为我对外婆最深刻的记忆。
作者简介:
余七斤,男,1997年生,傈僳族,中共党员,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人,文学硕士,云南省南社研究会会员、金声诗刊会员;爱好文学、运动、音乐,作品在校园征文比赛、社区、省市及全国各级征文比赛中多次获奖;在《青年文学家》等各类文学杂志、期刊发表文章数篇;小说《大宝山下》和诗歌《峡谷之音》入选2022年“十四五”国家民文出版项目“少数民族现代文学作品丛书”。
第九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我们尊重您的每一次来稿,承诺每稿必复。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大赛为期一年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 入选作品会择优按顺序在大赛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大赛作品集。 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九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2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微小说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参赛限投一次作品,请您挑选您的最满意作品参赛。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入围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依等次颁发相应获奖证书,镌刻名字的奖杯和奖牌,获得者将获得高档英德红茶套装。 赞助商: 英红九号!中国三大红茶之一,温性红茶,浓郁芳香的甘蔗甜醇香,口感浓爽甘醇,满口甘蔗甜醇香持久不散,茶客最爱!欢迎广大朋友联系咨询:吴生18819085090(微信同号)诚邀更多赞助单位赞助本大赛,有意者可以邮箱联系。 自费出版事宜: 如有书籍出版意愿(诗歌集,散文集,小说集等作品集) 出版方式为国内书号,国际书号,内部出版,任选其一。 请将您的书稿及联系方式投稿至 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文学翻译征稿启事: 如您有诗集,散文集,小说集等文学作品集或者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等)需要翻译,您可以投稿到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专业文学翻译,价格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