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孙瑞萍女士
文/孙述考
图/来自网,
2024.12.13日
记得六七八年前,为我呕心理诗篇。
条清缕析感肺腑,今赠翰墨表感言。
人生能有几挚友,重回三十四年前。
风华正茂立讲台,如今双鬓已花斑。
不忘友谊曾费力,今日回赠尽肝胆。
往事历历 岁月如梭
文/孙述考
图/来自网络
2024.12.13日15时10分一16时7分作
我很小的时候,是个能坐在住的孩子。大人们坐在一处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老人们就把我揣在怀里,我一动不动地听她们娓娓道来。讲到动情处,她们就一起落泪。我就瞪着一双明澈的眼睛看她们的泪水布满了眼圈,有的啪打一声坠在襟前系着的手帕上。我不哭,也不笑,只是看。但牛郎织女的故事深深印在我的幼年的心灵里。
暮春,野外的野菜长得茂盛鲜嫩,大人们五六个人约好了,胳膊上挎着篮子带着我们这些小孩子们去挖野菜。这是很快乐的时光。我们不挖菜,任务就是跟在大人们的身边,愿怎么玩,就怎么玩。村子的西边是一片广袤的盐碱滩,滩上长着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菜。我有的去踩踩,有的弯腰去拔一下。大人们边讲着故事、聊着天,边挖着菜。她们讲到生动处,我有时也会凑近了听一听。讲得不生动的时候,我和其他的小朋友也就去玩我们的了。有时有的孩子肚子饿了,大人们便把用手帕早已准备了的,包好的玉米饼子从篮子里拿出一块给小孩子们分分。我也能分一口,捏在指头间,不忍得一口吞下,边玩边吃这难得的“美食”。
村外一到夏天,河滩上到处是白哗哗的水。水不深,水底的泥有的是褐色的,有的是白色的。大人们说,以前这里是片汪洋,后来,水退了,就露出这一片片的河滩。这些水成了孩子们的天然的游乐场。一入伏,孩子们就开始在里面洗澡,把水扑楞得浑浑的。大人教孩子们下水游泳前,先用手捞一把凉水抹一下肚脐眼,这样,肚子不会受凉。大孩子都向深入游,小孩子就在滩浅的地方玩水。我胆小,总是羡慕那些个头高的大孩子,游向深水处,有时把头故意浸入水里,露出头时,头发全湿了,湿漉漉地贴在头上,然后迅速露出一只手抹一把脸上的水,很酷的样子。一开始,我恨我属鸡的,因为鸡不会游泳。当我问了小伙伴们,没有属鹅,属鸭子的,我才明白,游泳与属相无关,这才慢慢地会游了,但我还是不去危险的地方。
我老宅的院子里的西南角,不知什么时候搭了个棚子,里面主要放一些农具。里面遮风挡雨,白天有的地方还能透进阳光。这块“风水宝地”让黄蜂一家盯上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在棚子里的西北角按家落户,繁衍后代。我两岁的时候,有一天,它们飞来飞去,我很好奇,就从胡同外面找了一根长长的细,木棍,我想“逗逗”它们一下,谁知道这些野蜂一点情面也不留!本来占着我家的棚子,还很楞,我只是用木条戳了戳它们的窝,也没弄伤它们的蜂房,谁知道,它们像发疯似的,一点敬老爱幼的道德都不讲,向我的脸上胳膊上狠狠地刺来,痛得我闪躲不及,边喊边哭边向屋里跑。一会功夫脸上,胳膊上起了十几个红疙瘩!黄蜂以为得意了,它们殊不知为一时的攻击,惹了大祸!我父亲从市里回来后,听了我母亲的陈述与埋怨,一把火“火烧连营”,黄蜂几乎没有幸存的。从此以后,黄蜂家族再没敢在这个棚子里“宿营扎寨”、安家落户!其实,我现在想想,是我先做得不对,黄蜂看起来这些昆虫家族,是不容侵犯的。再一个,它们当时是刺痛了我,但无疑免费给我注射了十几针天然的疫苗!那一个秋天和冬天,我没有感冒。
我小时候,非常干净,身上沾一点土,赶快用手扑撒净了!我从小不吃母乳,不吃大人们嚼的饭,谁喂也不行。我吃鸡蛋黄、饼干汁、奶粉长大。我母亲经常对邻居们说我“假干净”!我三岁那年,感冒了,肺里有呼噜呼噜的声音。母亲和邻居们轮流着抱着我,那时没有自行车,除了地板车就是走着去公社医院。我因为小,父亲在市里上班,一时也回不来,母亲和几个大人轮流抱着我去公社人民医院。我被安排在一个房间里。房间很干净,两张床上铺着洁白的床单。医生给我打了吊瓶。打完吊瓶吃饭的时候。我的一位姓毛的邻居奶奶听说我来医院了,过来看我。她和我母亲聊天,我都听见了。那个奶奶在我母亲给我在铝制饭盒边上偷偷地沾上一粒透明的大米粒。我喝水的时候,我一眼就看见了这个沾在饭盒沿上的大米粒,我就指指这粒大米,不喝这些水。他们都笑了,说:“原来还真是这样!”我的“假干净”在邻居中真的出了名。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那时,父亲就给我准备了好多的牛皮纸。这些牛皮纸是从水泥袋子的夹芯中裁下来的,父亲又把一张张用面浆粘在一起成为一大张宽宽的长条。我画画的工具就是铅笔和橡皮。我每天没事就画,照着什么画什么。等父亲一个星期以后再回来,我已经把那张牛皮纸全画完了!我父亲对我母亲说:“儿子这画了一千二百个神!”那时,我把家里所能见到的所有器具上的画,包括实物都画遍了。也就是说,家里生活中的物品中所能见到的根本满足不了我的需求。母亲带我到各个邻居家去玩,我用好好观察,回来后,就把看到的画纸上。我母亲说我记忆力真好。每年除夕之前,家家户户贴了窗联、年画后,我就拿了本子和笔,前邻居家去画。邻居们都很喜欢我,让我随便画。都喜欢看我画画。七岁那年,我就开始画玻璃画,邻居们都让我画帮忙画饭橱、大衣橱、匾、大玻璃镜,玻璃画,从小学一年级,一直画到五年级,因为玻璃太亮,画一页玻璃画得花一、两个小时,我的眼睛视黑板发花了,我戴上了眼镜,母亲心痛我的眼睛,以后上学的路很长,就不让我在玻璃上为乡里乡亲们画了。我每年最多画到一百四十叶。从本村、邻村、亲戚家、亲戚的邻居家。邻居们、亲戚们感情纯朴,比现在的很多人讲究得多。他们给我买好吃的,有糖、桃酥、月饼、杀的鸡、天麻、水彩笔、油彩笔、油漆等等。这也就是为什么“名闻乡里”。一九九二年秋,我要求从棘洪滩中学调到母校刘家中学,我任初二一班班主任,我去我村里的学生家家访。学生家长指着家里的饭橱上的玻璃画,还有圆桌下面腿上的鹿的图案说:“老师,这还是你小的时候给我家画的!”我一看,当年的情景又历历在目。时间一晃,十三年过去了,物是人非,我已长成了一名教师,乡亲们的家里的摆设依旧还在!
作者简介:孙述考老师:字硕勋,又字鸿儒,子文,一乔。号东海崂主人,山东青岛人。研究生毕业,中文专业,文学学士。教师、画家、书法家、国学专家、作家兼诗人、诗词理论家、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创始人。喜欢艺术和文学和收藏奇石。创作诗词歌赋一万余首,受到人们喜爱。在几十余家诗歌网络平台和报刊发表过诗作与文章,作品传播海内外和海峡两岸。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在历史上继贾存仁将李毓秀的《训蒙文》改编为《弟子规》以后,进行第一次大规模增编,《孙述考增编<弟子规>》四千余字,比原文增加了三千多字。将孔子的《论语》参差不齐的文言文改编为三字一句的《诗论语》,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体式上的改编。将洪应明《菜根谭》改编成《诗译<菜根谭>》等等,对中国国学是一个重要贡献。
读师父《历经苦难始开悟 踔厉奋发方成才》有感
文/吴树荣
图/来自网络
2024.12.13日
师父的少年经历,以前读过,今早读来,依然泪眼心动,唏嘘慨叹。
与师父见面多次,印象就是柔柔笑语,文雅彬彬,脸上身上全然不见少时的磨砺和苦难的印痕,可见师父自少年始心胸的宽广和心力的博大。
师父小我三岁,初中毕业应该在84、85年,当时农村土地承包改革已经开始,家中劳力只有十五(周岁)的姐姐,都是孩子的年龄,却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供应师父求学,筚路蓝缕,那时何等的苦楚!
正如师父说的,“对人间的人情世故,世态炎凉,我经过了,更深刻地体会了。我的心为什么那么善良,对苦难会那么同情,就是因为曾经经历了苦难”!
致敬师父!更向师父伟大的姐姐致敬!向和师父一样胸怀慈悲,爱满天下的人们致敬!
漫步红尘路 修行证菩提
——修行之道是面对困难与提升自我的永恒追求
神经导能疗法河南省分会会长
神经导能疗法世界研究总会会长
神经导能疗法文学杂志社社长
文/王保江
图/来自网络
2024.12.13日
一、正确面对困难,淬炼人生
从修行的角度来看,人需要正确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正如铁经过“百炼成钢”,一个人若要成为合格且优秀的人,同样需要不断淬炼。在古代,人们认为困难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而现代社会也逐渐认识到,逆境中的坚韧不拔是成功的关键。金钱虽是生活的必需品,但绝非全部。我们通过钱维持生活,而不是为钱而活——正如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的目的远不止于吃喝。真正的修行者明白,物质财富只是短暂的享受,而精神上的富足才是永恒的追求。
二、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也在无意间进行着修行。“仁义礼智信”、孝道善心等传统美德,都是修行的重要课题。做恶不叫修行,浪费和贪腐也不算修行。古人说得好,“行善之家,必有余庆;行恶之家,必有余殃。”古人的智慧之所以流传千年而不朽,是因为它们蕴含着深刻的真理。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无论贫富,都应如此修行。否则,居高自傲、为富不仁、欺贫伤弱、横行霸道者,终将自食其果。有人或许现在还不信,但翻阅历史便能明白一切。
三、现代社会的反思
在当代社会,许多年轻人摒弃了许多传统习俗,暴富者也忘记了传承的价值。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都无法逃避天道的审视。“法眼昭昭,疏而不漏”。尽管现代人崇尚科学,却往往忽视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即便如牛顿、爱因斯坦、霍金、钱学森、杨振宁这样的大科学家也曾提到,“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认为宇宙必定有一个造物主。这些观点早在上万年前就被祖先们探讨过。现代社会虽然科技发达,但内心的宁静与道德修养依然是不可或缺的。
四、古代帝王的智慧
秦始皇登泰山封禅,历史上有记载的封禅仪式多达八十七次。封禅不仅是对天地的祷告,更是替天行道,祈求国泰民安。古代帝王作为人中精英,他们敬天畏地的原因在于他们深知更多,修行更佳。因此,上天才赋予他们治理天下的责任。这种敬畏之心不仅体现在对自然力量的尊重,也体现在对人民福祉的关注。古代帝王的智慧告诉我们,权力越大,责任越重,修行也就更加重要。
五、修行的永恒价值
无论古今,修行永远不过时。学历只是学习经历的一个证明,并不代表文化水平的高低。真正的修行是一门深邃的文化,它像一条长河,贯穿历史,既是思想与现实的斗争,也是受伤后的抚平和受骗后的反省,是对人性的观察与考验,对因果原理的洞察,对人生灵魂的拷问,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索。真正的修行者懂得,每一次挫折都是自我提升的机会,每一次磨难都是心灵成长的阶梯。
六、孔子的修行之路
孔子曾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但在实践中,他也有自己的困惑。直到晚年,他才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在于教学而非当官。正是因为他传承了周礼这套社会伦理道德体系,才成为了万代宗师。这说明即使是圣人,看懂人生也需要时间,更何况普通人呢?孔子的一生,是对修行之道最生动的诠释,他的教诲至今仍为我们指引方向。
七、修行者的视角
作为一个正在修行的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社会、他人和自己?
1、保持谦逊: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要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铭记“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
2、重视德行:以仁爱之心待人接物,践行“仁义礼智信”,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3、反思自我:经常进行自我反省,检讨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是否有改进的空间。
4、珍惜当下:学会感恩现有的生活条件,珍惜每一个瞬间,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
5、勇于担当:面对困难时不退缩,敢于承担责任,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
修行之道不仅是个人的精神追求,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和社会贡献,我们不仅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还能为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理解与包容,懂得了宽容与爱,最终达到了心灵的升华和人生的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