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苦难始开悟 奋发踔厉方成才
文/孙述考
图/来自网络
2024.12.12日8时28分一9时33分作
文/孙述考
图/来自网络
2024.12.12日10时50分一11时27分作
三年前,济宁的弟子和她老公耒青岛看身体,看到公司大厅里那幅竖式的《竹》里挂轴,弟子说:“您画的这幅大竹子真好,太喜欢了!”我说:“喜欢,我等有时间送给你!”
一转眼,时间过去三年了,我一直想着这个事情。三年中,很多朋友和弟子看好这幅大竹子的画,我都没给,因为我许诺给了济宁这位弟子。古人说,一诺千金!后来,我把这幅大《竹》子的卷轴就收起来了,但一直给那位弟子放好。
因为三年中,忙忙碌碌,几乎没有什么闲瑕,这件事一直就拖着。前天,我就找报纸、泡沫塑料纸,里三层,外三层地包裹,约了一个顺风快递给她递过去了。刚才,弟子说收到了,单位换了地方,她又去拿的。她感动地说:“谢谢师父,谢谢师父!”
人生有多少个承诺。一份承诺,一份兑现。古人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一言九鼎”。这些话不断告诉我们,一个人说到,一定要做到,不能言不由衷。承诺,不是一句戏言,一个玩笑,一个欺骗!而是一个思想的钤印,一份永不悔改的信任!
前两天,看了一个视频,大致故事是“战友托孤”,我看一次,落泪一次。这个故事讲了一个什么事,就是他的战友在出去执法之前,为了怕牺牲,给他的儿子留了一幅他生前最好的战友的相片,在背面写上他战友的电话号码。放在一绿色的背包里,孩子称好“锦囊”。他告诉还小的儿子,不到关键时候,不能拆开。只有到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你给这个叔叔打电话,他一定会帮助,完成你所有的心愿!后来,这个孩子的父亲牺牲了!前两天,小男孩见他妈妈大清早骑着一辆自行车去卖菜,他想给他妈妈买辆带蓬子的三轮车,他妈妈还暖和。他打开了他爸爸留下的“锦囊”,拨通了他爸爸生前的战友相片的后面留下的手机号!他爸爸生前两个战友一开始正在吃饭,听到一个陌生的孩子的电话,向他要钱,起初以为是个骗子!把电话关上了。后来,孩子又打过来,说了经过。当这位叔叔听说了这是他们的已经牺牲了的战友的孩子,这是一个生命中的“托孤”,他狠狠地扇了他自己几个耳光!“儿子,儿子,咱们不买三轮车,买最好的最贵的车!”然后,两个战友离开饭桌,关上门就去找那个孩了去了。
这是人生一个多大的信任啊!这是对战友的信任,一次生死离别的托付!人世间,无论大事小事,每个人应该好好去对待!人只有这样一件件事去认认真真去做,才会对得起天,对得起地,对得起自己的一生!这每一个举动,都是人生一次宝贵的修行!
文/孙述考
图/来自网络
2024.12.12日15时36分一16时39分作
人修行的角度看,人多么需要去正确面对各种困难。铁只有经过“百炼成钢”,人的一生如果要真正修成一个合格的人、优秀的人,多么需要不断地去淬炼啊!金钱是生活的必须,但不是全部。人通过钱而活着,而不是为了钱而活着。这正如,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一个道理。
平常的人,不谈修行,实际上无意中都在修行。其实,从古到今,凡是人们传承下来的“仁义礼智信”,孝道善心等都是修行的课题。做恶不叫修行,浪费,贪腐不叫修行。所以说,“行善之家,必有余庆;行恶之家,必有余殃。”古人的言语,为什么流传万年不朽,千载不腐,世世不忘,口碑相传,是有原因的。无论个人还是集体,无论贫穷之家,还是富人之宅,将相府第,都要这么去修。否则,想居高自傲,为富不仁,欺贫伤弱,横行霸道,祸害社会,为非作歹,那么就等着看,时间长不了,结果好不了,下场会很惨!有人不信,从现在人看不明白,因为结果还没显现,就翻阅历史,以古鉴今,一目了然!
当代社会,各种传统的习俗,年轻人摒弃了很多,暴富的人忘记了很多。但人无论生活在哪个时代,人在做,天在看。就是说,每个人没法摆脱上天的法眼。“法眼昭昭,疏而不漏”。现代的人相信科学,忘记了传统。把历史文明的传承的很多东西当成迷信。这个不信,那个不信。连牛顿、爱因斯坦、霍金、钱学森、杨振宁这些大科学家都提出,“科学的尽头是神学”、“整个宇宙一定有一个造物主!”其实,这些话题,在上万年的古代,老祖先们早解决这个问题了。
秦始皇登泰山封禅,管仲说,据我所知,以前封禅的有十一家,西汉的司马迁说历史记载有八十七家。人们不懂得“家”是什么意思?一个“家”就等于一个朝代!封禅按正规上讲,建朝以后,祷告天地,加佑本朝,替天行道,朝安民畅。在古代,一朝有的长达八百年,大家算算之前有纪载的历史有多长吧。汉武帝封禅上瘾,多次封禅,这是个例外。古代帝王,哪个不是人中精英,人中圣人,即使当代,老百姓谁比他们更聪明,更厉害?为什么他们敬天畏地?因为他们比我们知道得多,修行修得好!否则,上天怎么会让他们代天治理天下呢?
所以,现在和古代,从修行的角度讲,修行永远不过时。学历只是一个证明学习的经历,不等于文化水平有多高,那只是文化专业多学了一些。与浩瀚的文化海洋来说,沧海一粟,不足挂齿!所以,修行是一门深邃的文化,是一条历史的长河,是一次艰苦的跋涉,是一次次思想与现实的斗争,是一次次受伤后的抚平,受骗后的反省,对人世间世态炎凉的深刻体验,对人性的反复的观察与考验,对因果原理的洞察,对人生灵魂的拷问,对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探究。
孔子说:“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是这么说,在当年,老子劝他他听了吗?四十他仍然很迷惑。东周不保,天下合久必分,春秋已末,战国在即。历史的车轮,不是哪个人所能力挽狂澜的,他就是不明白!五十岁,带着弟子们到处求官问职,一次次踫壁,还是执迷不悟!他热爱《周易》,“韦编三绝”,但还是看不明白,他的命不在当官,他的命在于教学,他开设杏坛,不是成功了吗?就是因为传承周礼这一套社会伦理道德,他成了万代宗师。直到有人说他像个“丧家的犬”,他承认了,说:“然也!”,意思是说,就是!这件事不是在贬低孔子,这说明连圣人的一生,看懂人生,都不容易。何况普通人呢?
人要修行,我正在修行的人。怎么来看待社会、他人和自己呢?一个用“因果原理”来察看上世以前修得怎么样?种什么因,今世得什么果。第二,本世怎么修,本世种的“因”,不要着急,果报在下一世。第三,苦难是什么?是厉练上升的机遇。大福之人,必先遭大难!只有有福之人,才会有遭难的机会!人们可以对照历史,观看现世,哪个人不是在这规律上行进?
磨砺成就人生
文/王保江
图/来自网络
2024.12.12日
一、童年的聪慧与成长的榜样
从小师父就展现出对学习和艺术的天赋,书画无师自通,名声传遍乡里。在学校里,师父是同学们学习的楷模,但许多人并不了解师父青少年时期的许多故事。这些经历希望能成为后人励志的范例。
二、突如其来的变故
十三岁那年,师父的父母在不到五个月的时间里相继一起做了神仙离开了师父。 留下师父和比师父大两岁的姐姐相依为命。从那一刻起,不得不独自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除夕夜,曾经幸福的家庭只剩下两个未成年的孩子,生活从此布满了困难。姐姐通过织花边勉强维持生计,几毛几毛地挣着钱供师父读书。
三、学业的坎坷与转机
到了初三升学时,师父因为经济原因几乎放弃了继续求学的机会。幸得班主任韩明乐老师的帮助,他不仅鼓励师父要坚持,还亲自送来五元钱帮师父报名。这次机遇让师父顺利考上了高中,并再次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学校。然而,入学一个月后,师父又因缺乏生活费而考虑退学。毛建鸿老师得知情况后,眼含热泪地说:“社会主义国家不能让孩子辍学!”在他的努力下,高二一班的同学募捐了23.5元,毛老师还给了师父十斤粮票,帮助师父度过了难关。第一学期结束时,师父凭借刻苦学习获得了二十元奖学金。
四、姐姐的无私奉献
为了支持师父的学业,师父的姐姐在镇上的禽蛋养殖厂工作,同时在家养鸡卖蛋贴补家用。有一次,她凌晨三点起床包饺子送到学校给师父,四十多里的路程,她骑车赶路只为能在师父面前保持温暖的饭菜。母亲临终前叮嘱姐姐一定要让师父上高中、读大学,这份嘱托成了师父姐姐坚持的动力。
五、家中的艰辛劳作
家里有四亩一分地,姐姐每天天不亮就去施肥,甚至因为地湿车陷推不动把裤子膝盖处都顶破了。每逢播种季节,师父即使请假也要回家帮姐姐浇田种地,担水拔草,无怨无悔。正是这样的经历,让师父更加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
六、亲情与友情的支持
人到落难时,亲戚全变得疏远。姐姐结婚后依然全力支持师父,即使怀孕期间也不辞辛劳送师父去车站坐车去高中上学。尽管姐姐婆家对师父并不友好,但师父仍感受到来自同学李传大家庭的温暖。他在正月初一带师父去理发,组织同学们聚餐,这份友谊持续至今,胜过亲兄弟。
七、工作后的独立与感恩
大学毕业后,师父成为城阳区棘洪滩中学唯一住校的教师。由于姐姐婆婆的态度,师父选择在老宅邻居孙述奎家过年,他们热情接待了师父。随着时间流逝,虽然经历了太多苦难,但这些经历让师父心怀善良,深刻体会人间冷暖。
八、对人生的思考与追求
师父如今已近花甲之年,回首往昔,师父深刻理解了修行的意义。对宇宙、世界、国家、社会、文化历史以及人民的幸福与苦难进行了反复思考,逐渐明白了人生的真谛。无论何时何地,唯有不懈的努力才能改变命运,而最大的法宝就是不断学习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