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周至春秋》第二期
凡 人 美 德
——记李继哲先生的先进事迹
作者:李占峰
李继哲先生,1950年出生于周至县广济镇小麦屯村一个农民家庭。“文革”老三届毕业生,他忠厚善良,热心公益,为人师表,德高望重,“周至县崇廉尚德最美家庭”获得者,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李继哲老师,1971年当上了小麦屯村民办教师,他勤奋工作,孜孜不倦地教书育人。在工资低微、无法维持家庭正常生计的情况下,在多少人坚持不下来的时候,他不忘教书初心,牢记育人使命。向老同志学习,竭尽全力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潜心研究教材教法,投身教学改革,创造出一套讲课精、观点新、案例实、教法活,融科学性、新颖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启发式教学法,深受学生欢迎。他对孩子的爱润物无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发挥内因的作用,展现孩子在课堂上的精彩魅力。他扎根教室,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与他人交往中学会理解、宽容,用心观察身边的点点滴滴……孩子们的好习惯在李老师的严格要求和指导下慢慢养成。他关注每一个孩子,使孩子们眼有星辰大海、心有繁花似锦!这一切的一切是他所教的班级,多次在统考中名列前茅,自己也多次获奖。
由于他清正廉洁,严格自律,锐意进取,忘我奉献,全身心扑在了党的教育事业上,充分发挥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受到了乡教委和本校师生的一致好评。经广济乡教委研究决定,1985年提拔他为小学校长。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深入教学第一线,通过扎实的调查研究,帮助老师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同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同时,提倡教师写教学反思,开展结对子活动,建立相互听课,相互交流机制。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设计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通过不断的积累和有意识的塑造,彰显出个性化的学校魅力,形成特色培育品牌,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吸引力。
李继哲校长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多谋善断,知人善任,具有很强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他一直深入第一线,兼任主课,成绩斐然。在团结小学、南陈等小学任校长时,学校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其本人三次获得县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991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0年被评为小学高级教师,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了40多个春秋,如今桃李满天下。
发挥余热,奉献社会
2006年李继哲老师退休后,面对家乡小麦屯村低劣破旧的村学校,上级鉴定为危房,限期拆除,学生们只好到戏楼、天主教堂、民房和操场上课,也有的孩子到邻村和外地上学。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带着沉重的思想压力给学生上课,教学质量严重滑坡。这种情况,李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自愿九位德高望重的乡贤,成立了小麦屯村建校委员会,决心给后辈儿孙盖一座十一间的两层教学大楼。他们起早贪黑,走遍了全村大街小巷,角角落落,动员群众集资建校。李老师带头捐款,建校委员会赠“兴学楷模”牌匾一面。他先后多次赴西安、咸阳等地,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各级政府的资金支持,动员在外工作的游子和海外侨胞,捐资助学,为家乡出钱出力。克服了重重困难,筹集资金五十多万元,经过九个多月的艰苦奋斗,一座十一间的两层教学大楼拔地而起,学生们终于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可以读书了。
为了发扬革命传统,缅怀抗日英烈的先进事迹,激励下一代的爱国情怀。由西安侯丽与小麦屯村何正明、李继哲、艾庭杰、李来印组成筹备领导小组,依托抗日名将何文鼎将军墓地,立起了高11米、宽5.2米、重52吨纯花岗岩石——价值60多万元的抗日英烈纪念碑,碑上记载着陕西省在中条山战役中牺牲的烈士1500多名,使烈士能够魂归故里,资金来源全是捐款,李继哲和其他领导小组成员多方考察,多次到抗日名将张灵甫、关麟征家乡墓地考察,鼓励爱心人士、海外游子捐款购买碑地,他长期坚持指导工地施工,修筑了围墙。省政协原副主席田源、市政协原副主席王俊仁、县人大原主任蔡斐然、县人大原主任张长怀、县人大原副主任张勘仓等省市县乡贤参加了纪念碑的落成典礼。徐钦民、李庭武、任齐斌等对本次仪式进行了周密的安排和精心的策划,参会千余人,会场上锣鼓喧天,鼓乐齐鸣,妙音回绕,花蓝列排,挽幛环陵,彩旗猎猎,致祭庄严、肃穆、凝重。李庭武先生主持了仪式。这是件功在千秋、利在当今的大好事。近几年清明节前后,我县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到陵园扫墓,瞻仰抗日英烈纪念碑,使之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李继哲先生退休后,在小麦屯村双委会的领导下,和村子里的其他退休干部一同组建起了小麦屯村老年协会,他自己任秘书长,在一无资金、二无活动场地的情况下,多方筹资,调动爱心人士的积极性,捐款捐物,丰富老年人的生活,举办了十一届重阳节庆祝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娱乐活动。邀请全国文明家庭获得者、周至县实践宣讲团的任齐斌同志,在重阳节这一天作报告,为中老年同志讲述如何做到美满家庭、成功家教、优良家风,让家庭家教家风在社会治理、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他的报告受到了小麦屯村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李继哲先生重情义,任中学同学会会长,想方设法搜集时隔半个世纪的同学信息,请经济条件好的老同学自愿承担做东,共聚会十一次,看望患重病的学友,增进了同学情谊,为老同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作出了贡献。他利用网络组建小麦屯联谊群,这个群由村干部、村退休干部、老年协会成员、村书画爱好者、乡贤等人组成,是一个50人的群,宣扬正能量,进行文化交流,表彰村子的好人好事,宣传孝道,发扬光大中华传统美德,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优良家风支撑文明村风,推动移风易俗与乡风文明建设,把小麦屯村这个大家庭的文明传统展现好,文明力量汇聚好,引导广大家庭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在全村形成重视支持家风家教的浓厚氛围,让家庭家教家风在社会治理、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助力乡村振兴。
举荐人才,甘当伯乐
2019年冬,由袁水清、魏成宝、杜召亮等几位热心于家乡文化事业的文友倡导发起,在周至县四屯镇党委、政府与周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大力支持下,田园诗画社这棵幼苗破土而出,跻身于周至文化社团行列。由于人们对这个社团不甚了解,加之刚成立不久,知名度小,李继哲老师出于对田园诗画社的热爱,更出于对人才的关爱,甘当伯乐,鼎力举荐,先后将八九名符合条件的人才,推举进入田园诗画社,同时又把一位符合条件的文学新人,推荐加入周至县作家协会。他的这种热心精神,受到了田园诗画社领导和作协领导的称赞。
优良家风,硕果累累
家风,又称门风,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家庭是组成我们整个社会的最小细胞,是社会安定的基础,一个家庭的好坏,从小的方面说,影响到每一个家庭的身心状态;从大的方面说,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维系。弘扬良好的家风,可建设幸福美好的家庭氛围,潜移默化地传达规范,达到改善社会风气的目的。
李继哲先生特别重视家风家教的传承,他自己首先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他深知身教重于言教,自己多年来一直坚持学习,创作诗词700多首,对联100多副。2020年5月李继哲加入了周至县田园诗画社。2020年12月由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田园诗画社作品选集——《溢香的泥土》收录了他创作的诗词60多首。田园诗画社的微刊——《诗画田园》发表了他创作的诗词近15首。在《诗韵楼观》微刊发表诗词20次。系田园诗画社首届理事。连续两次被评为党代表,参加广济镇第十七次、十八次党代会。2021年他通过自己的人脉为小麦屯村争取了大型体育器材一套,为村子的文化广场增加了活动项目,受到了村子双委会和广大村民的欢迎。同时从事乡村礼仪工作,学习文明礼仪,服务乡邻,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传播文化,加入了礼仪协会,业务上力求精益求精。与时俱进,宣传孝道,对困难家庭、孝敬老人者、亲戚朋友、乡友一律无偿服务。担任村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负责人,开展一定的工作。
李继哲妻子杨菊凤出生于马召镇富饶村一个书香世家,系大家闺秀,受家庭的熏陶,自幼养成了善良厚道、吃苦耐劳、精明能干、低调谦虚等美德,她和李继哲结婚后,相夫教子,温柔贤惠,和睦邻里,精于女工,一直支持丈夫的各项工作。在她和李继哲的言传身教下,孩子们事业有成,在不同的岗位给党和国家作出不同的贡献。
2021年周至县纪律检查委员会授予他们这个家庭“周至县崇廉尚德最美家庭”光荣称号,并颁发了奖杯和荣誉证书,这是他们家族的光荣,也是小麦屯村的光荣,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李继哲先生的晚年,幸福不忘勤勉,平淡不忘奉献,垂老不忘故土,立足乡梓,服务社会,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过得真实、踏实、充实,无愧天地,无悔人生。
衷心祝愿李继哲先生体笔双健!福寿双盈!
(注:文中图片来自作者)
作者简介:李占峰,一九六〇年五月生。周至县广济镇小麦屯村人。一九九〇年毕业于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新闻专业大专学历。曾在新疆信息报社工作数年,在《新疆日报》《新疆信息报》《西北信息导报》等十多家媒体发表消息、通讯百余篇。与人合编《实用信息管理学》《实用公共关系学》《实用市场学》《闪光的业迹》等书。《盩山厔水系天山》一书收录纪实文学《顽强拼搏,情系天山》,《忆0702》一书收录纪实文学《不该遗忘的历史》。二〇一六年主编《家风家教》一书。一九九〇年在西安参加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书法班学习。二〇二〇年十二月,《溢香的泥土》(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一书收录散文三篇、摄影作品二十多幅。散文四五十篇先后在《中国作家网》和《家在盩山厔水间》《诗画田园》《诗韵楼观》新媒体发表。青年时代学医数年,获中医师职称,任村医数十年。现作务猕猴桃果园,业余酷爱摄影和写作。二〇二一年七月加入周至县作家协会,二〇二三年六月被周至县作家协会评为优秀会员。二〇二四年五月印行拙作《乡野拾萃》,约十万字。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吴建辉(兼)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