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个工作驿站的苦与乐
文/袁建林
人生中有许许乡多的驿站,每个驿站标志着一个过程的结束,同时也意味着一个新旅途的开始。1999年,走出师范校门对工作对未来充满希望的风华正茂的我被分配到董志镇董北公路最西端半山腰处的“台湾岛”——庄子洼小学。在这里,我度过了两年的教育教学生涯。在这里有过生活的艰辛,有过生活的喜悦。时过二十年,值得回忆。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开学报到之日,骑着自行车,驮头看行李卷,踏有足有半尺厚的尘上,翻过了三座山茆,越过下两道崾岘,询向了几位老乡,摔了一跤,才来到目的地。
这里概没有自来水,有没有电。没有水,在学校院子里打了一口井,来积攒雨水;没有电,点煤油灯。
一次,用下过雨,我们几个刚毕业的小伙子一起做饭:吊水的吊水,砍柴的砍柴,和面的和面,烧锅的烧锅,压面的压面。用井绳吊上来的水是稀泥糊涂,上面漂满了羊粪和柴草。我们只好刮掉上面的点缀物,在里面撒点盐,就开始烧水了;砍柴的同志在灶房旁把组织学生从旧房屋上拆下来的椽和檩条用一把大斧子一斧头一斧头砍成烧锅的柴火。砍柴时不懂得方法和技巧,常常不顺着木柴纹路坎,而导致木材打到头上,鲜血直流;和面的同志因为不熟练而导致案板和脸上到处是面粉;烧锅的同志因为点不着火,而导致灶房浓烟滚滚,锅底灰涂满了脸面,泪水涟涟;压面的同志因刚买的床子支架从锅上套不下去而松动螺丝后没有上紧,而导致在压面时床子一齐掉进了锅里,打破了锅底,面汤从灶火门往出涌。一顿饭没做成,还要到董志去买锅。买回来后打磨铁锈,继续做饭。吃完饭的时候,已经是万家灯火。这岂不是上演了一部舞台搞笑剧。
还有一周星期一中午,我早晨下班后第一个冲进灶房准备热馍馍吃,刚揭开馍笼,只见几只大老鼠从里面跳了出来,眼睛咄咄逼人,把我吓得两腿颤颤,急于先走,而扔掉了笼盖。只见馍馍被啃得遍体鳞伤满目全非。这可是周末奶奶为我辛辛苦苦蒸的蒸馍,这可是我一周的伙食呀!现在成了老鼠的饕餮大餐。我的生活无着落了,心里不免涌上了一阵凉意。真是“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兮奈若何!”
没有电,再加上学校人数少,经费紧张,学校让教师打煤床。自小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我根本就不会打煤床。下午放学后,辛辛苦苦寻来一些柴火,烟熏火燎地点燃以后,放在床下的细煤上。半晚上,觉得床有点滚烫,也没在乎,只是把被子往身体底下塞了塞,继续呼呼大睡。第二天早自习下,迈进房子时,只见浓烟滚滚,一床奶奶为我精心缝制的新铺盖就这样化为灰烬,才发现床板原来有一个大洞,才引火烧身的。生活暂无着落,只好在附近的亲戚家寻来铺盖维持生计。由于刚毕业没有发工资,只好在同事跟前东拼西凑,利用周末购置了属于自己的铺盖。
山村的生活白天倒还好过,可是晚上就更加煎熬。猫头鹰常常在房顶啼叫,野猫发情如同婴儿啼哭的声音格外难听,捉蝎子的村民头顶矿灯,若隐若现,忽明忽暗,常常使我晚上根本不敢出房子门。一次,半夜时分,两只野猫发情追逐,撞在了我的宿舍门上,吓得我失声大叫。不知怎么了,我顿时失去了睡意。过了一会儿,刚有了睡意的我,只听见“咚”的一声巨响,只觉得身体往下沉。原来是床板由于年代久远而折了两半截,装在了床箱子里面。于是,我又开始寻找砖头支起了床板板……“长夜漫漫,无心睡眠,众人皆睡,唯我独醒”。
还记得一个冬日,由于家中有事,返校有点迟,到达第一道岘子时,已经伸手不见五指。由于阴面处整个冬季积雪不化,我又是个“睁眼瞎”,重重地掉了一跤。当我从痛苦中挣扎起来时,在远处四轮拖拉机的灯光照耀下,我才发现自行车前轮已经伸出了万丈悬崖,带的干粮和眼镜早已不翼而飞。我成了一个彻底的“睁眼瞎”,我下周又得蹭饭吃了。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生活是一首幸福快乐的歌,给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酒满阳光;生活是一首奋斗的歌,鼓舞人的斗志,催人奋进;生活是一首抗争的歌战胜困难,与命运抗争;生活是一首理解与宽容的歌,用理解和宽容面对他人,你会发现生活的快乐。
学校有两亩学田地。每年开春,老师会带领学生种葱栽蒜,夏季大片的萝卜和洋芋吃不究,当冬季时分早早地藏进土窖中随时取出来吃。种的油菜籽榨成油,供灶上用。到年终校长便分给老师们带回家吃。逢年过节,为了改善生活,教师们常常“AA制”,到村子买来公鸡和家免,托人炖好,其乐融融。村民们还把自己亲手做的好吃的端到学校让我们吃。我还把家中的“串串红”和“变色叶”两种花移植到了学校花园中。毕业之际,我们还在花园旁合影留念。
记得我们下午放学后,几个人下山游玩了北石窟寺,游览了寺沟发电站,我们还见识了现存放在小崆峒的石像遗址的盗掘现场和文物局带领村民们的挖掘现场,还记得在游玩时发现西峰和镇原的分界石时的欣喜如狂的情形,还记得周末翻下山又爬上山到对面镇原逛庙会的情形,还记得在过河时,营救因河水暴涨冲倒的孩子的情形……
由于空闲时间较多,家庭负担又少,我的教学论文《小学生听、说、读、写训练之我见》被董志学区创办的第一期《董志教育》刊登;由我执教的作文教学《种**》被董志学区推广为全镇优质示范课;我在六一儿童节创编的小品《常回家看看》和快板《竟说“子”》分别获得全镇文艺汇演二等奖和三等奖,赢得了家长和师生的一致好评;我画的写意画被同事们一抢而光……
就这样,两年的时光转瞬即逝了,暑假的时候,我被调离了那所学校,离开了我的第一个工作驿站。不需要鲜花和掌声,而涌上心头的却是无限的回味和舍不得。那里有淳朴可爱的孩子,那里有憨厚热情的家长,那里有静谧的校园,那里有乐于奉献的老师。在那里,让我初次体会到作为一名老师只有守得住寂寞和清贫,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作者简介:
袁建林,男,汉族,1977年5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1999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野林初级中学数学教师,文学爱好者。
第九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我们尊重您的每一次来稿,承诺每稿必复。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大赛为期一年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 入选作品会择优按顺序在大赛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大赛作品集。 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九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2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微小说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参赛限投一次作品,请您挑选您的最满意作品参赛。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入围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依等次颁发相应获奖证书,镌刻名字的奖杯和奖牌,获得者将获得高档英德红茶套装。 赞助商: 英红九号!中国三大红茶之一,温性红茶,浓郁芳香的甘蔗甜醇香,口感浓爽甘醇,满口甘蔗甜醇香持久不散,茶客最爱!欢迎广大朋友联系咨询:吴生18819085090(微信同号)诚邀更多赞助单位赞助本大赛,有意者可以邮箱联系。 自费出版事宜: 如有书籍出版意愿(诗歌集,散文集,小说集等作品集) 出版方式为国内书号,国际书号,内部出版,任选其一。 请将您的书稿及联系方式投稿至 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文学翻译征稿启事: 如您有诗集,散文集,小说集等文学作品集或者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等)需要翻译,您可以投稿到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专业文学翻译,价格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