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一字不拉的读完了《习仲勋传》,在其上卷163页,读到1933年11月下旬,红军游击队撤离照金根据地,由于国民党军和民团加紧搜捕和“围剿”,“阻击游击队的何高候团跟踪追杀过来。当天,习仲勋随张秀山等带队伍退至甘肃省正宁县三嘉塬宿营。次日,又与叫杨木子的土匪遭遇,交火后将匪徒击溃。在这里习仲勋突患严重伤寒病,难以继续行军,遂转至宜君县小石崖村养病一个月。病未痊愈,又随同来此的南梁保安队队长郭锡山一起到达甘肃合水县太白镇莲花寺。”
看到这段记载,就想到宜君县小石崖村去参观学习。结果打听了多人,竟不知道宜君还有一个小石崖村。却原来这个小石崖,当时归陕甘边区中宜县(中部,即今黄陵县;宜即今宜君县)管辖,后来划归黄陵县双龙镇管辖。距离黄陵县还有70公里,距离西安市260多公里。
2024年10月14日,一个万里无云、秋高气爽的天气,我与夫人自西安驱车经铜川、宜君、黄陵店头、直奔黄陵县双龙镇。到了双龙镇,天色已晚,镇办公室的同志热情接待了我们,介绍了距离镇政府5公里的万安禅院和10多公里的小石崖革命旧址的具体地点和情况。
10月15日一大早,我们驱车直奔小石崖革命旧址而去。
小石崖革命旧址山崖照 李晓信摄影
小石崖革命旧址,又名“上畛子革命旧址”。说是“小石崖”看到石崖高耸,洞窟遍布,层层叠叠,拾级而上的样子,确实还是一座不小的石崖。这里距离西安500多里,距离黄陵县150多里,路途遥远、道路崎岖,在当时确实是个闹红、打游击的好地方。
我们到河边小石崖旧址进口,看见一把铁锁挡住了路。我想,这么远来了,进不去门,无法参观,多遗憾呀!于是先到几里外的杜洛尾村农家乐吃个饭,再想办法。 杜洛尾村农家乐还是搞得挺好的,窗明几净、干净卫生,农家饭菜,品种繁多。我们要了一碗烩菜,两块锅盔,吃的挺满意。老板爱养花,各种花草,琳琅满目,给小店增添了几分姿色。和老板聊天得知,小石崖革命旧址小河边的小院子就是旧址管理处。餐后我们又返回旧址,找到了管理处。管理处寇先生知道了我们的来意后,将一串钥匙交给了我们,让我们自己随便看,我们高兴极啦,信步奔向旧址细细参观学习。
我由于脚伤初愈,夫人劝我不要走石台阶登山。我说:这么远跑来了,一步一步,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慢慢上吧,一定要上去亲眼看一看这个革命的红色遗址。
我们越过新修的汉白玉石桥,看到小河边一排呲牙咧嘴的石洞,有的是游击队队员宿舍,有的是游击队厨房。可能人多时,在洞外的石崖下做饭,石崖被烟熏的痕迹还在。
游击队员养伤处及石井 李晓信摄影
曲里拐弯上了几层台阶,看到右手是游击队员养伤的石洞,石洞前有一口石井,有脚窝子直通井下,不知道是水井还是地道。
谢子长旧居 左手有两处石窑洞
一处是刘志丹旧居,一处是谢子长旧居。两处都有简陋的窗户,可以通风,室内一个石炕,简单的办公桌和油灯,洗梳用品。再上几层台阶,就是习仲勋同志的养病和办公处。有青海来的一对夫妇,借我们的光,也溜了进来。年轻人腿脚利索,待我们上去时,他们已经从习仲勋居室参观完毕,跑出来对我说:“老师,我请教你一个问题,那个毛胡子老汉和光sa是弄啥的?”一句话问的我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我说:哪有个毛胡子老汉?让我进去看看。我进门一看,深感惊讶,习仲勋旧居堂屋石洞中央高挂着游击队的红色队旗,队旗两边分别是革命导师马克思、列宁的画像。
习仲勋旧居堂屋 李晓信摄影
这小子怎么连革命导师都不知道呢?我给小伙子两口子上了一堂革命常识课。 习仲勋养病的这处石洞是里外两间,外间堂屋游击队队旗及革命导师像下,两个方桌上,陈列着简易的油灯碗、电壶、水壶和小瓷碗、喝水缸子等用品,右手边挖进去一个小石窑,一座土炕横卧在小石窑间,想必是警卫或工作人员的住处;左手边有一个小洞,有一米高的台阶通向卧室石洞。卧室石洞里,挂着习仲勋画像和一张中部县(今黄陵县)和周边各县的地形图,小桌上一些简易的油灯碗和生活用品,一座土炕横卧在通风窗边。窗子较大,危急时可供撤退。
居室陈设、中部县及周边地图 李晓信摄影
一个多月后,习仲勋病未痊愈,12月14日,张邦英带着一个班的游击队员护送病未痊愈的习仲勋回南梁。又随南梁保安队队长郭锡山一起到达甘肃省合水县太白镇莲花寺。在这里“住在豹子沟李老五家里,因这一带也有敌人活动,李老五白天把我送到山里,晚上又接回来吃饭。在这里又养了一段病”。
小石崖侧面 李晓信摄影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习仲勋养病处,看到了刘志丹、谢子长等红军领导和伤员、战士们的住宿、养病的石窑洞;在山下广场上又看到了关于小石崖革命旧址的介绍:
黄陵县小石崖革命旧址,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宜游击队的旧址。1931年2月,刘志丹率领南梁游击队转战小石崖,与驻扎在小石崖的国民党罗连成民团达成“互不攻击,各执生存”的统战关系。此后,又与驻扎在建庄的何世兴民团,达成了“互不用武力,协同剿匪”的协议。开辟了新的小石崖革命革命根据地。不久,收编了国民党罗连成民团,成立了隐蔽的中宜游击队,1933年11月,将小石崖、建庄游击队合并成立了中宜游击队,队长邵福林,指导员苏维堂。中宜地区第一支革命武装宣告诞生。从此,这支游击队活跃于店头、建庄、上畛子、双龙一带。他们打土豪、分田地,先后处决了三十多个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使广大农民群众扬眉吐气。游击队还积极配合主力部队对敌作战。
1933年11月,陕甘边第三路游击队指挥部成立。(旧址在林湾)以小石崖为中心,在甘泉、富县、中部(黄陵)、宜君、淳化、旬邑及甘肃宁县、正宁一带,开展游击战争。
1933年11月,习仲勋在照金根据地失守后,来到小石崖万家梁养病。12月离开时接见了游击队领导,鼓励他们依靠群众,壮大革命武装。
1934年2月,在小石崖召开了中宜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小石崖革命委员会,亦称陕甘边革命委员会驻第三路(区)办事处,主席黄子文。同年9月,改为陕甘边南区革命委员会(旧址在高窑子),同时成立了陕甘边南区党委会,书记张邦英。
1935年6月,中宜游击队发展到300余人,第三路游击队指挥部决定将其改编为中宜独立营,李景熙任营长,牛书申任政委。后改编为“陕甘边独立二团”朱日亮任团长,牛书申任政委,该团为保卫边区做出了突出贡献。
小石崖革命根据地当时的总面积一万多平方公里,人口4万多,是连接陕北、南梁、照金三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枢纽。
小石崖景区新貌 李晓信摄影
2016年12月19日,国家发改委、旅游局、文物局、文化部、中央党史研究室等部门联合发文,公布陕甘边小石崖革命旧址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18年7月3日,陕西省政府公布其为陕西省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观完小石崖革命旧址,看到了红军领导人和红军游击队当年钻深山、住石洞、风餐露宿,吃尽了苦头,他们为革命不顾自己的生死存亡,以革命的牺牲精神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是我们祖祖辈辈学习的好榜样,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人。
2024年11月16日 西安 一稿
2024年 12月 8日 西安 该就
附作者简介:
李晓信、男、陕西省铜川市人,大学文化、在职工商管理硕士、高级经济师、主管药师、陕西省作协会员,铜川市政协特邀文史研究员,铜川市及王益区作协会员,先后任多家省、市医药(集团)公司企业领导、顾问,铜川市印台区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成员;铜川神州书画研究会文学顾问。出版有文集《感悟-古都情缘》《感悟-沧桑岁月》,《追梦——李晓信文集》等书籍;作为执行总编,参与撰写和编辑出版了《印台人物记忆》一书;编有《药品GMP认证培训教材》。近几年又在国家、省市报刊、网络,发表了一百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和学术、管理论文。曾获得省、市级多项荣誉称号。被誉为“是我省医药行业资深的专家和模范”其事迹被收入《路在脚下延伸》《岁月如歌》《铜川乡村记忆》和《天南地北王益人》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