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个兄弟,一个粉丝,关于杨生博老师的诗,要说的话题很多。
我曾经给他撰写过对联,填过词,用我不成熟的笔热情讴歌和推介过他。
“何以为诗”?
“为什么是杨生博”?
无疑,杨生博和他的诗歌创作,已经成为“一种杨生博现象”,即在社会大变革情况下,文学不在那么神圣时代背景下,引起社会那么大的冲击力和广泛关注。
当然,这些问题、课题,要留给文学评论家。
在这里,我说一说,诗人杨生博与他的故乡,九嵕山下,甘河岸边的一个村子。
作家与故乡的关系是一种深厚的情感纽带,故乡不仅是他们的成长之地,也是他们文学创作的源泉。故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社会变迁都成为了作家创作的素材和灵感来源。同时,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也将故乡的文化和精神传递给了更广阔的世界。
莫言基于高密,贾平凹基于商洛,阎老基于礼泉北关阎家十字。董信义写他的《上古村笔记》,我曾经也照猫画虎了骏马马里村几十个人物。
纵观杨生博诗歌创作,故乡人物(80余首)占了相当一部分比重。在这里,我不一一列举。杨兄告诉我,他的人物诗作,个个都有原型,每一个典型人物 ,都可以创作成一部长篇。
关于杨生博诗歌创作,我引经据典总结了十大突出特点。
飞机大炮(长篇),在特种情况下,远抵不上一把匕首(诗歌)。
杨生博的诗歌,不亚于雷抒雁,不亚于叶文福。他的诗歌充满了哲理,有散文的韵味,又不乏杂文的深刻,对人心灵的震撼,不亚于鲁迅。
几天前,我随便翻开《风力》第353页《窑里姨》,立即就被感染了。我读给妻子,我把它朗诵给邻居,在去西安的地铁上,我又禁不住说给朋友。
《窑里姨》说的困难时期,故乡“住在窑里的姨”,看着饿肚子的子女,偷了生产队的“枣”,被戴“高帽”,批斗,“贼”这个耻辱的名字从此伴随了她的一生。
诗的高潮部分是,时代变了,老百姓已经能吃饱肚子,穿暖衣服了,令人不解的是“窑里姨”“贼性不改”,有时候会在孩子家“顺手牵羊”,惹得儿媳妇极度不满。
孝敬父母,体贴入微,就不会出现“顺手牵羊”,诗人在最后发出“你们才是贼”,震耳欲聋,发人深省。
这首诗,为什么让我感动?
我出生成长在礼泉骏马马里村,父母养育我们姊妹六个,我们生产队的劳动“价值”9分钱。每年忙罢,生产队晚上加班炸几回油饼,几个“村霸”转移“成果”后,交足公粮后,分到社员家中的口粮就所剩无几了。我小时候,每到苜蓿菜能吃的季节,夜深人静,我母亲都会跟村子的妇女一起成群结队去偷生产队的苜蓿,因为你不偷,一家人就会挨饿。三队在马里村好谦爷队长的带领下,劳动价值最好,几毛钱,我忘了。但是,三队看苜蓿的正俭爷,最恨,最负责任,六亲不认,因而三队的苜蓿地最有吸引力,成为马里我母亲这样一群贼的“上甘岭”,斗智斗勇,甚至流血牺牲 。有一次,我母亲几个人正“大获全胜”,正俭爷如同天兵天将,瞬间,一群贼大难临头,四处逃亡。回家的时候,母亲惊魂未定,她的一只鞋子在逃跑的路上,丢了,母亲脚上流着血……我彻夜未眠。第二天,我按照母亲昨晚的逃亡路线,竟欣喜若狂地找到母亲的鞋子。
我上初中时,班上有一个同学,解开上衣,胃里苜蓿菜依稀可见。
“你们才是贼”!
到底谁是贼?
杨生博一首小诗,反映的却是那个时代,以及他对历史的反思,对祖国的热爱。
在中国不堪回首的若干年,冠冕堂皇,美其名曰“自然灾害”,那个“叛徒、内奸、工贼”,竟然跟我们伟大领袖唱对台戏,叫嚣什么“三份天灾,七份人祸“,被致之于死地。还有“彭大将军”,身为国防部长,不好好干他的本职工作,却偏偏“为民请命”。丢了性命,留下一本《彭德怀自述》,给世人。
当生产大队的社员都成为“贼”,那么,这个大队的书记就是“贼”。当人民不在纠结鱼的问题质疑池塘的时候,当一个国家民不聊生的时候,那一定是出了“国贼”。君不见,一周多时间,叙利亚阿萨德政权土崩瓦解,叙利亚人民欢欣鼓舞的场面。
到底“谁是贼”?
杨生博的小诗不小,我喜欢。
何以为诗?为什么是杨生博?与大家共勉。中国有“红学会”“贾平凹研究院”,我期待“杨诗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