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见客家精神的光芒
文/洪顺发
我们一早出发,走永宁高速,到宁化长征出发地纪念馆时,受到宁化文联副主席廖伙珠和作协副主席戴长柏热情候迎。一行人穿过宽阔的广场,仰望雄伟壮观的纪念馆,敬仰之情油然而生。登上几十级台阶后,由专业讲解员为我们详细解说。
早就知道宁化是红色苏区,是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今天,当看到听到具体的细节和数字时,令我震撼不已。
长征前夕,红军在宁化征兵扩红。我们在凤凰山看朱德扬着右手在向群众发表演讲,看红军扩红指挥部旧址,仿佛看见当年争先恐后的场面。禾口和淮土两地百姓特别踊跃,《禾口淮土比参军》是至今流传的歌谣:
保卫苏区有责任,禾口淮土比参军,
禾口扩红一千个,淮土一千多两个。
因此,宁化有6000多名指战员参加长征。他们大部分编在红三军团第4师和红五军团第34师。红三军团是先头部队,负责冲锋陷阵,红五军团是后卫部队,负责阻击追兵,都承担着艰巨的使命。长征一个月后,血战湘江,数千名宁化儿女用鲜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壮丽的篇章。一年后,胜利到达陕北的宁化籍红军将士仅仅只有58人,民政部在册宁化烈士3307人,还有多少无名烈士血洒疆场?他们是“为有牺牲多壮志”的一个群体。中央红军长征有4个出发地,其中宁化是最远的出发地,最东边经度是116︒ 36'58″。伟人说“红军不怕远征难”,虽然不是特指宁化红军,但是宁化红军却是最名副其实。
从以上数据,我看到客家群体不畏艰难险阻、勇挑重担的精神,看到他们坚定信仰、勇于牺牲的精神。
下午,我们到石壁客家祖地的客家公祠参观学习。这里是海峡两岸的交流基地,是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亿万客家人公认的总祖地。自1995年起,每年在这里举办祭祖大典。
为什么是1995年呢?这就要提到姚美良先生(1955—1999),一位杰出的客家人,被尊称为太平绅士,他在祠堂前题有“客家魂”石碑,看到石碑,听清解说,才明白其旨意是魂归故里,叶落归根。
姚美良祖籍广东大埔,马来西亚华侨,事业发达,情系故里,他在发展实业与弘扬中华文化方面做出卓越的贡献。他是华人华侨的一面旗帜,商业方面且按下不表。改革开放初期,他就以“弘扬中华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为主题,推行著名的“十大文化工程”,致力于团结海内外华人和宣扬爱国精神。与瞭望杂志社联合举办的“情系中华”征文就是其中之一,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获特别荣誉奖,还应邀到人民大会堂发表了《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演讲。这篇演讲稿,选为初中语文课文,可见影响之大。1995年,他捐资120万,在石壁兴建客家公祠,并发起祭祖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姚美良捐助国内各地文化、教育、体育及社会公益事业近200项,遍布全国18个省,捐资总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
姚美良先生不是宁化人,他是客家人,祖地在石壁,他的根脉牵系着大中华。在他的身上,我看见崇宗敬祖的光芒,看见爱乡爱国的光芒,看见弘扬中华文化的光芒。
宁化是千年古县,文化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伊秉绶(1754—1815)是其中之一。今天,参观了伊秉绶故居和伊秉绶文化园,对这位历史名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号墨卿,晚年号默庵。我从“墨”和“默”两个字,领会到这位文化人贤良的性情。他35岁中进士,在刑部任职,后来任惠州、扬州知府,以“廉吏善政”著称。因父亲去世,丁忧回宁化,扬州数万市民相送;在他去世后,仰慕其遗德,扬州当地“三贤祠”改为“四贤祠”,在欧阳修、苏轼、王世贞之后,加祀伊秉绶,可见他在百姓心中的崇高地位。
伊秉绶回到宁化,为安抚母亲,着手修建一座小园林,专供母亲舒心游憩。这是多么难得的孝子行为。
平素知道伊秉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隶书尤精。其实他还工诗文,喜绘画,精于篆刻,书法也是行、楷、隶皆工。他的隶书岂止限于精通,是创新,那意味,厚重朴雅苍劲,气象高古博大,雄冠清代,至今仰之弥高。
世人皆知“扬州八怪”,其中有一位黄慎,也是宁化人。伊秉绶生活在比他们稍晚一点的年代,同是书画名流,他的成就肯定在八怪之上。穿透历史时空,我分明看到一个孝亲的儿子,一个善政的廉吏,一个静心研修文墨的雅士,三重身份,三座高标。他的身上闪耀着儒家文士的光芒。
昔人已去,光芒传承,且让我们把目光转向非遗传承人邱恒勇,他传承了绵延700多年的木活字印刷术,并且发扬光大。
在中国印刷博物馆宁化分馆里,我与热情的主人邱恒勇先生握手。眼前这位壮实的40出头的年轻人,早就是远近闻名的工艺美术师,客家人修族谱的传统成就了他的事业。身为修谱世家的后代,从小耳濡目染,20岁便能继承父业,就独立接单修谱,熟练掌握理稿、排版、印刷、装帧等十几道工序。他的早慧,他的成功,除去遗传因素,他个人的兴趣和晨昏的刻苦努力,只有他手上的刻刀和数不清的木活字字模了解一二吧。
修谱是工匠活,邱恒勇却能在此基础上着眼于艺术化,拓展了事业的宽度。他用自己的刻字手艺,创作了《心经》《弟子规》《千字文》《兰亭序》等数十件工艺美术作品。他的作品参加过巴西精品展、台湾海峡两岸图书展等数十次大型活动,他的事迹被阳光卫视、朝闻天下数十家媒体和《生活月刊》《财经日报》等数十家报刊报道。专于一技,精益求精地进取,让他获得如此超凡的成就。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专心致志做好一件事,赓续传统文化,攻石琢玉,让普通花枝开出绚丽的花朵。
勤劳勇敢的客家人,是汉族大家庭中的一部分。今天,在客家祖地宁化,在红色和客家两大主题的学习交流中,从群体和个体两个角度,我看见他们身上掩藏不住的熠熠光芒。小者修身做人,大者兼济天下,这些纯粹又朴素的光芒,构成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是我们奋进新时代的强劲动力。
作者简介:
洪顺发,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永安市第六中学教师,兼任永安市作家协会主席,福建省客家联谊会理事,教学之余,多年来致力于乡土文化的挖掘与探究,编写乡土教材《美丽永安》,出版散文集《莫道芳草在天涯》《家园·乡愁》和长篇小说《皇历村》等。
第九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我们尊重您的每一次来稿,承诺每稿必复。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大赛为期一年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 入选作品会择优按顺序在大赛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大赛作品集。 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九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2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微小说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参赛限投一次作品,请您挑选您的最满意作品参赛。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入围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依等次颁发相应获奖证书,镌刻名字的奖杯和奖牌,获得者将获得高档英德红茶套装。 赞助商: 英红九号!中国三大红茶之一,温性红茶,浓郁芳香的甘蔗甜醇香,口感浓爽甘醇,满口甘蔗甜醇香持久不散,茶客最爱!欢迎广大朋友联系咨询:吴生18819085090(微信同号)诚邀更多赞助单位赞助本大赛,有意者可以邮箱联系。 自费出版事宜: 如有书籍出版意愿(诗歌集,散文集,小说集等作品集) 出版方式为国内书号,国际书号,内部出版,任选其一。 请将您的书稿及联系方式投稿至 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文学翻译征稿启事: 如您有诗集,散文集,小说集等文学作品集或者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等)需要翻译,您可以投稿到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专业文学翻译,价格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