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杨生博诗集《风力》出版发行
本报讯(记者韩焱)近日,我市诗人、作家杨生博的新诗集《风力》由中国大地出版社出版发行。
《风力》分为风之源、风之波、风之彩、风之韵、风之能、风之魂六辑,共收集诗人2017至2021年间创作的诗歌187首(组)。这是一本以风力为主题,具有深沉情感的诗集。不论是风源的神话,还是风波的声音;不论是风彩的早晨,还是风韵的感悟;不论是风能的反思,还是风魂的骨头,都泛起人心灵的震动,留下梦的痕迹。当代著名诗人,《诗潮》主编,人民文学奖,徐志摩诗歌奖获得者刘川作序,评价道:杨生博的诗本质上是现实主义的。他精于刻画事物与情感,有強烈的思辩主义。他不止采集现实切片,更是一种人文考察。他精准描摹的不是事物外观的精度,而是事物具有的深度。
杨生博,咸阳师范学院教授、评论家、著名非遗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二届“中国当代十佳诗人”。在《诗刊》《星星》《诗选刊》《诗林》《诗潮》《诗歌月刊》《扬子江诗刊》《绿风》《延河》《中国文化报》等报刊发表文艺作品500余篇(首),出版诗集《生命,生命》《非遗之光》《脊梁》。
【名家评论】
风兮风兮,何以为诗?
——读杨生博《风力》
文/刘川
先掉一个书袋:史上最强诡辩士、东方最佳譬喻家庄子先生,于《逍遥游》起笔写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并借《谐》继续阐释说:“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九万里”,够刺激吧!窃以为,这是古人对龙卷风、台风这一奇特气象之最杰出描写,若将庄子笔下的“鲲”视为海啸,则“鹏”可视为台风,这种“鱼—鸟”之转化,实在是千古少有的大文本:“鲲”,是客观、是量,“鹏”,是主观、是精神。这种转换、蜕变的结果是冲出有形,进入无限。
我掉这个书袋,并不是为了向伟大先贤献上膝盖,而是想说,语言若能通过象(比如以比喻之法)而突破概念、超越时空,该是何其伟大之业绩!我一直认为,语言之“鱼”,唯有转变为精神之“鸟”,才可以于修辞象牙塔扶摇而上,去广大世界作“逍遥游”。
杨生博诗集,名之曰《风力》,初看我以为是“风力”为题材之专著,细读,不是。作者亦仿照庄子以“风”取象言说也!我喜欢这样的“立象”并由此构筑出来一个巨大的言说逻辑与体系!
杨生博的诗本质上是现实主义的。如吴思敬先生所评价,这些作品是“生活经验的提纯与升华”。其实,来自身体的、情感的、“形而下”的,在现实坐标中具体而微的存在,无不为诗歌根系提供无限能量。比如,“家”(故乡、田园等等),正是一切现实主义诗人之胎盘,犹如“安泰俄斯之大地”。作以“家”为“风之源”,正是他初从现实中汲取能量的显现。作者以“家梦”开篇,自问刻骨铭心的乡愁,“在梦里想家,还是家里做梦”?这令我感同身受。其实“家”乃拴住人之地、“梦”乃放飞人之力,在这种人生必然遭遇的矛盾和悖论里,体现的恰恰是“鱼—鸟”之转化。作者自述的“风其实就是人的气场”“风其实就是人的灵魂”,也旨在说明这种“转化”是实现蜕变、完成自我。如果仅仅将个体经历作为“风之源”,还是显得小气。作者又将人类之源、神话之初,乃至今日之时代社会事件,也一并纳入“源头”,使风之起点,从个体化的、经验化的小具体,拉伸到东方历史与现代的大客观,足见其心思之广阔。其中《黄河》《八女投江》这样的作品,在“风之源”里,作者也寄希望于我们东方崛起,如大风之扬飙,读来让人慷慨激昂,热血沸腾!
现实主义,是一种准确详尽摹写现实的艺术手段。杨生博当然精于刻画事物与情感,但他的现实里更多是一种思辨的“主义”。先哲老子在《道德经》中“发明”了一种“风箱式的说话艺术”,即:说完了正面,再拉回来,从反面言说;一推一拉之间,使“意义”之风不断鼓荡起来。杨生博偏爱这种“拉风箱”手法,比如《井》:“一粒石子,在你这儿 / 找到了声音 / 就像回到小河 / 又一次诞生 //一颗星星,在你这儿 / 成了太阳 / 就像所有星光坠落 / 唯有自己,悬在空中 // 一个人,在你这儿 / 仰头,就是一个天空 / 低头,的确是一个黑洞”。看第三段,“井”以俯仰之间,站位与视角不同,既是“天空”,又是“黑洞”,其意深矣——我们人类身处的历史阶段、我们采用看事物的理论工具,从长远而观之,莫不是“井”!这是纯然思考的境地。作者努力抵达的现实,是一种“罗格斯”(logos)。再看《基弗画展印象》组诗中的一首《感觉》:“瞬间,我成了废墟上 / 站着的男孩 / 背着枪 / 枪比人还高 // 显然,来不及训练 / 眼里还是书的光芒 / 行军途中 /踏不上节奏的铿锵 // 他决定了失败 / 又决定了未来 / 罪恶就是在怜悯中积累 / 希望也是在被怜悯中拯救”。最后一段,也是以“拉风箱”之法,深深地突出了人道关怀。诗集中,大量作品有意无意都会采用这种正反论证,在平庸质实的题材中,强力注入“思”,使看似已为“陈迹”之题材,因思辨而豁然出俗。
杨生博的现实主义,不止是采集现实切片,更是一种人文“考察”。于采集现实切片而言,既有望远镜视野之远景,也有显微镜视野之微观。于人文“考察”而言,则更显其研究之力与学养之功。“风”,在作者笔下,多是“国风,民情,世况”之意。他的笔墨往往聚焦在地理、人文、风土、世相,并尽力从中把“风”采出来。大多数当代诗人行吟之作或观光之作,徒有其形、鲜有其魂,在于不能提炼神致韵味。采风之难,难就在于因采而得悟,于采而见风。《秦兵马俑》中,作者感叹道:“我为这王朝叹息 / 周期律就是这么深的陷阱”。王朝“周期律”也好,一个理论工具(比如法家)治国之适用期也好,都将采风之“风”意涵提高,化“风”为“讽”(实乃《诗经》之笔法也),而非附庸风雅之旅游作业。
再看一首《扭曲》:“我常常,寻根问底 / 不断溯源 / 我们和动物 / 最早是一个家庭 // 后来由于劳动 / 站起来 / 会说话 / 干什么,都先有了思想 // 于是,我们比动物 / 绝情,阴险 / 我们比动物 / 会幻想,会欺骗 // 这到底是人的文明 / 被落后扭曲 / 还是人的欲望 / 让文明腐烂 // 我常常,面对 / 这一问题 / 不知道自己 / 这人皮怎样去穿”。这种对人的进化的“考察”,直指“人”的贪婪、自私动物属性之犹存。这样的反思式考察,使诗集之“风”刮过时,能够触及更多的人性,起到扬和弃的作用。
杨生博的现实主义,精准描摹的不是事物外观的精度,而是事物具有的“深度”。比如《基弗画展印象》组诗中的另一首《丢失的字母》:“一台打印机,旧式的 / 上面插满了向日葵 / 干枯了,但籽撒在了地上 // 土地就是一块魔法石呀 /生长一定意味着进化”。这里诗人把“打印机”比喻成土地,向日葵种籽(打印机打出来的文字)的广撒遍播,正是文明的繁衍方式。将“土地”这块“魔法石”的进化意义写得多么深刻。是的,事物外观的精度是没有意义的——那是摄影师的业务,事物具有的“深度”,才是诗人价值所在。
我常常以为,现实主义写法是最难的——其本身既有对诗歌根系(现实)的遵守,还要有对诗歌花朵(诗意)的企及。在“实—虚”“虚—实”等多个维度进行往复的回护,时代的诉求、现实的感受、写作者的情操,无一可缺,“实一虚”“虚—实”既是题材、内容,又是内在结构和精神主旨。好的现实主义作品,必然具有思想的力量。如何达到思想的境地,如何实现开篇所谈的“鱼—鸟”之转化,诗人杨生博的写作提供了上面的几种可贵的、有意义的努力,值得关注。
常有人希望我(作为编辑)给诗下一个周严、精准的定义,而事实上,诗之定义,只发生或者运用在每个正处在“写”这个动作的诗人那里。那么,以上所谓“现实主义”不过我外加给诗人的一个“帽子”。而诗人的价值在于,不断蜕变、不断完成从“鱼”到 “鸟”的转化。这种转化,是无法被任何一顶帽子概括的。
最后,祝贺诗人杨生博诗集出版,并预祝其未来之写作,将充沛的现实之力通过创造性书写,化为精神自由之大文本!噫吁嚱,大风起兮!
(刘川,1975 年生。祖籍辽宁阜新。曾出版诗集《拯救火车》《大街上》《打狗棒》《刘川诗选》等。曾获得人民文学奖、徐志摩诗歌奖、中国散文诗年度奖、天马奖、辽宁文学奖、中国当代诗歌奖 (2017—2018) 贡献奖、2014—2015《葵》·现代诗双年建设奖等。现居沈阳。)
【先睹为快】
《风力》诗选
杨生博
1、画像
我是一个暮生儿
很想父亲
我把母亲的回忆
变成一丝丝线条
在画板上,描着父亲
父亲正直
我把他的额头画成四方
父亲很有向往
我把他的眼神画得一往情深
父亲宽厚
我把他的身板画得很宽很高
父亲渴望我的诞生
我把他画成了一个山头狂吼的人
我每画一笔
就会问母亲,到底像不像
母亲总是笑了笑,不给一个定语
直到母亲要倒头的时候,她叮咛我
把父亲的画像在她坟头烧了
她要告诉父亲
做一个让儿子怀念的人
已经够了
2、开始
此岸与彼岸,想
紧紧相依
高山与流水,想
永不分离
太阳与月亮,想
同映光辉
上天和大地,想
合二为一
其实没有了距离
就是爱消失的开始
3、井
一粒石子,在你这儿
找到了声音
就像回到小河
又一次诞生
一颗星星,在你这儿
成了太阳
就像所有星光坠落
唯有自己,悬在空中
一个人,在你这儿
仰头,就是一个天空
低头,的确是一个黑洞
4、害怕
我越来越放松,饥饿的威胁
一些往事
也越来越模糊
我越来越记住
一个地方
坟墓里,有了
我的孤独
福享够了,也许是穷
只是这一次灵魂穷了
常常想哭
5、老树
村口,一棵老了的树
袒露胸腔
像一个乞丐
翻开最后一只布袋
绿色的叶子
被岁月吹走了
只有那个石头
老了,但心不老
还有树杈上的鸟巢
又飞出歌声
像春风,把我
远去的心摇醒
6、秦兵马俑
一个长生不老的痴迷
就这样埋掉了秦军的威武
一个万世不灭的梦想
就这样葬送了大军的威风
威武真的埋掉了吗
你瞧那怒目圆睁的神情
威风真的葬送了吗
你瞧那气吞山河的阵势
难道就为了一个忠
一腔热血就一下成了陶俑
难道就为了一个名
揭竿而起的心就被无端地掏空
难怪统一六国的势
很快变成了暴政
难怪青春放光的政令
很快摒弃了民众
我为这奇迹流泪
胸中豪情奔涌
我为这王朝叹息
周期率就是这么深的陷阱
7、扭曲
我常常,寻根问底
不断溯源
我们和动物
最早是一个家庭
后来由手劳动
站起来
会说话
干什么,都先有了思想
于是,我们比动物
绝情,阴险
我们比动物
会幻想,会欺骗
这到底是人的文明
被落后扭曲
还是人的欲望
让文明腐烂
我常常,面对
这一问题
不知道自己
这人皮怎样去穿
8、忧郁与喜悦
不敢表达忧郁
一切,都成了喜悦
皮笑肉不笑
自己,延续了
一个成语
后来遇上了喜事
皮,不会笑了
皮对肉笑陌生
自己,又创造了一个奇迹
是皮笑肉不笑
还是肉笑皮不笑
一个年代,让心
遇上了魔影
9、等人不是距离
他让她等自己
开始是甜蜜,还有一点陶醉
后来有一点苦,但总有回忆
再后来什么也没有了
只是笑纹舒展不了,心绪风吹不进
等人不是距离
是一种心痛
10、俘虏
太阳,是热爱
黑暗的
他忙碌了一天
只为躺进
黑夜的怀抱
他让万物,受惠自己的恩泽
然后无声地,把自己信念
注入他们的灵魂
太阳与黑夜融合了
连雨滴
都无聊地
给自己打起了节拍
一群人睡着了
自己说自己太累了
其实,这群人
都是太阳的俘虏
11、距离
陌生时,却很熟悉
交流中,什么都说,没有明日的恐惧
熟悉了,却很陌生
说什么话,都爱品味,哪怕一个眼神
距离,就是一根皮筋
松了,很是遥远
紧了,却近在咫尺
12、瀑布
山,不再沉默了
一阵狂风
飞向人间
水,不再温柔了
披头散发
扑出虎口
风,助长着温柔的浪漫
水,成就了风的一片深情
13、感谢黑暗
黑暗,是一种孤独,无助,甚至恐惧
但我的确要感谢它
它让我相信了自己
在黑暗的深处,找到了光明
我有时想,假如人生
只有温暖,帮助,依靠
到现在,我可能还是个傻瓜
只会享受
难怪古人说 : 苦中有甜,甜中生虫
看来,他们也有
许多可悲的故事
14、批斗会
因为孩子饥饿
他去偷队里的苜蓿
被发现了
掉进黑夜填满的沟里
她的孩子
逼迫用架子车把他
拉到会场
批他的罪恶
他的疼痛压过了哭声
口号又压住了他的疼痛
那天的情形
常使我思考
人与人、动物与人
哪个距离更长
15、自杀
一个老人活到了九十岁
自杀了
他先用烟头烤自己的手心
再用铁尺
抽打自己的胸部
然后用水果刀
割断了自己的喉咙
再用胶带
仔细粘住伤口
最后把袜子拧成了绳
活活结束了自己性命
他常说自己害死过人
死时,要以命抵账
16、蓝天下的鸽子
是谁,把海捧上了天
这么蓝,蓝得人眼睛有了神
心里有了一场雨
是谁,把云变成了鸽子
羽毛像雪,白得人
幻想起白马王子还有白雪公主
一阵哨音,穿过阳光
把风的力
起伏的韵
撒进空的灵魂
哨音好像是羽毛与蓝天一碰
也好像相互碰撞中的一颤
谁听了,都有
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