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航本是渡人舟 奈何众生不上船
文/孙述考
图/来自网络
2024.11.25日13时28分一14时13分作
在中华传统中医被西医不断打压的环境下,西医的过度医疗已被社会诟病!我们不反对中西医,谁能治病救人都行,但不要排挤对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现实中形成“百花齐放”的医疗局面。但西医资本的蛋糕却不容碰触,不允许分享。所以,中医普及非常艰难。国民崇西抑中,否定和远离中医,这是远远不对的。细想起来,西医治病也就那么几种招式:化验——打抗生素——手术——放化疗。而中医医术又相当灵活,这是古代医圣先贤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
中国人“喜新厌旧”,不珍惜文化旧藏。北京老城墙,文化底蕴太珍贵,从城堵到建筑,但现代人愿意拆,建个新的楼,修条新的路。衣服追求时髦,过去一个阶段,喜欢“的确凉”,不喜欢纯棉的。而到日本去旅游回来,发现,人家和咱们正好相反。内衣内裤,包括鞋子都喜欢纯棉的,舒服。年轻人喜欢过西洋节,不太注重过传统的中国节。什么事物,中国人喜欢新的东西。清朝时,中国人见了鸦片,不仅好奇,有钱人都吸上了,直到成了“东亚病夫”。这种逐艳猎奇的心里特性已成了一个民族DNA中的不可改变的因素。这种对新事物的喜欢,对旧事物的厌烦的心理是怎么来的,难道是中华民族的固有性格,还是历史上民族多次出现大融合导致的民族性格的改变造成的?这种喜欢打破旧事物,创造新事物的思想特征,有利于时代的发展。但一个民族的厚度不仅在于创新发展,而还要文化积垫。唯有积累才能传承。民族的发展必须沿着一条传承——发展的道路。让历史更厚,使发展更高。从这种趋新避旧的民族心里来看,中国人喜欢西医,不感冒中医,就可以理解了,原来,这是一种无法改变的民族特性。
历史是一个“圈”,走了一圈,最后一看,怎么又回来了。从现在西医手术工具来看,在中国几万年前出土的近百种精湛的手术工具的先进性来看,当前的西医手术种类远不如中华古代历史上的工具选进,花样齐全!说明人类历史文明的先进性,中华古代工业技术的成熟性与发达性。
为什么要创立神经导能疗法,原因是对中医的继承与发展。中医原来的理论依据是经络。经络治病延伸出多个分枝,最主要的是传统中医药和针灸,其次是推拿、按摩、拔罐等。神经导能疗法理论依据是神经的发现。治病时速度更快,无风险性,无疼痛,大道至简,安全绿色。当然,学会了这套理论和医术,要多练习,多实践,熟能生巧。欣慰的是,神经导能疗法已传布到全国各地与海外。遗憾的是学习的人尚少,远远达不到普及的目的。在治病上还拘限于少数学过的弟子自己与他们的家属。
传道之路漫漫,改变人的思想,唤醒民众非常的不容易!鲁迅先生在当年愤慨地写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台湾已故易学大师曾仕强先生说:“我不想说,我不想说!”黯然泪下。佛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在一次讲座中因为悲悯人生,哽咽落泪。这使人不由想起一句话:“慈航本是渡人舟,奈何众生不上船。”
作者简介:孙述考老师:字硕勋,又字鸿儒,子文,一乔。号东海崂主人,山东青岛人。研究生毕业,中文专业,文学学士。教师、画家、书法家、国学专家、作家兼诗人、诗词理论家、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创始人。喜欢艺术和文学和收藏奇石。创作诗词歌赋一万余首,受到人们喜爱。在几十余家诗歌网络平台和报刊发表过诗作与文章,作品传播海内外和海峡两岸。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在历史上继贾存仁将李毓秀的《训蒙文》改编为《弟子规》以后,进行第一次大规模增编,《孙述考增编<弟子规>》四千余字,比原文增加了三千多字。将孔子的《论语》参差不齐的文言文改编为三字一句的《诗论语》,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体式上的改编。将洪应明《菜根谭》改编成《诗译<菜根谭>》等等,对中国国学是一个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