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善廷 诵读/云丽
我这一生,脑海里留下深刻记忆的事有很多,但最令我难以忘怀的,就是参与了祖国的核武器试验这个伟大的事业。这段经历,令我感到无尚光荣、终生难忘。今年10月16日,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纪念日。六十年前的这一天,那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我们跨入了核大国的行列,有了捍卫祖国安宁、突破西方世界围堵的底气和力量。
如今,六十年过去了,祖国已经逐步壮大富强,我们已有了强大的国防力量,在国际舞台上,有了充分的话语权。但是,对于六十年前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那段峥嵘岁月,我们绝不能忘记。
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面临着很多困难和严峻考验。军事上,国民党还有上百万军队在负隅顽抗;经济上,国家就是个烂摊子,百废待兴、一穷二白,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几乎不能生产任何工业产品;国际上,美国拒绝承认并竭力阻挠其他国家承认新中国,阻挠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接着又发生了抗美援朝战争。因此,党和政府根本不可能考虑发展核武器的事。直到1955年1月,中共中央、毛主席才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研究原子弹的决定。1956年4月,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庄严指出“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后来,毛主席又说“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我们就搞一点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什么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
1956年11月,第三机械工业部成立(1958年2月11日,改称第二机械工业部),负责核工业建设和核武器研制。1956年,中苏签订了两国政府协定,苏联帮助中国研制原子弹,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原计划1958年11月,苏联应向我们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相关技术资料,但,苏方一拖再拖,1960年,赫鲁晓夫又单方面撕毁了合作条约。这样,国家就下决心自己搞原子弹。1962年11月3日,毛主席批准成立中央专门委员会,由周总理担任主任,全面领导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在党中央、毛主席的直接关怀布署下,我国研制、试验核武器的工作,紧锣密鼓地秘密展开了。1958年9月 ,新疆马兰核试验基地开始组建。因为勘探选址时,戈壁滩上的马兰花正在盛开,远远望去,显得生机勃勃,所以,基地首任司令员张蕴钰将军高兴地说“以后我们这里就叫马兰吧”。核武器试验场区选择在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的罗布泊,所以又叫罗布泊核试验场。试验场面积方圆约10万平方公里,一片茫茫戈壁,荒无人烟。 从50年代末期开始,一批一批的热血军人 ,无数科学家、青年知识分子,告别条件优越的大城市,告别国外的优厚待遇,西出阳关,先后聚集在戈壁滩,开始了马兰基地的建设。戈壁滩上环境非常恶劣,不亲临其境,难以想象那里生活的艰苦。老一辈的创业者到达戈壁滩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住房,只能住在地窝子和帐篷里。戈壁滩的气候一日三变,刮起风来,飞沙走石,经常是正睡着觉,帐篷就被连根拔起刮走了,人们嘴和耳朵里全是沙土。饮用水也很困难,要靠水罐车到几十公里以外去拉,所以,除了喝水,洗漱水都舍不得倒掉,要反复使用。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大家硬是把基地的基本建设搞起来了。有了那一代人的革命热情,创业精神,才有了我国首次核试验的成功。
核试验这个伟大的事业,真是靠老一代人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努力拼搏、舍己为国的坚持,才干起来的。像王淦昌、彭恒武、郭永怀、朱光亚、程开甲、陈能宽、邓稼先等一大批专家,他们很多人在国外都有优厚的生活待遇,但是,为了祖国的核武器事业,毅然回国并为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后来人们总结马兰这种爱国主义的拼搏精神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 核试验是一件绝对保密的事业,所有参与这项工作的人,那真是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在我们基地曾流传着一个夫妻树的故事。说是一对夫妻都被通知调到马兰基地工作,但互相都没告诉对方,只是说要去出差,可能时间会长一些。女同志先到基地报到了,参与试验前的技术准备工作。一天,她在一棵老榆树旁的路边等车,看到一群人里有一个熟悉的身影,她走向前一看,果然是自己的丈夫,两人相视一笑,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心里都默默地守护着自己那份责任。后来,张爱萍将军听说了这件事,就说这棵树就叫夫妻树吧。
核试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参与这项工作的,除了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科研人员,还有成千上万的部队指战员,他们也是功不可没的。盛夏的戈壁滩,地表温度高达50多度,严冬季节的气温在零下30多度。就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为了第一颗原子弹的试验工程建设,5000多名工程兵战士,硬是在茫茫戈壁上连续奋战两年多,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全部154项特种试验工程,保证了试验任务的需要。为了保障核试验场区的安全,7名警卫战士组成了安全排查巡逻小分队,半年时间,沿着试验场区徒步行走8000多里地,几次遇到险境,命悬一线,但他们顽强地坚持下来了,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张爱萍将军亲自接见了他们,并写诗赞扬他们的勇敢精神。执行安全防护保障任务的防化兵,为了完成核爆后的回收任务,每天坚持穿着防护服进行高强度的训练,防护服密不透风,夏日服内温度高达40几度,每次训练完毕,防护服里倒出的汗水都能在地面流出很远。1964年春天,托举第一颗原子弹的百米铁塔在罗布泊高高竖立起来,试验现场的准备工作正在争分夺秒地进行。三万多吨的器材、物资从祖国四面八方运往试验场区,共动用火车皮1116节,汽车
1270辆,行驶近1851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462圈。千百万人在默默地奉献着、拼搏着,一丝不苟地做着各项准备工作,就是为了保障核试验的圆满成功。很多现场执行任务的战士,三年服役期一直在试验场区努力工作,连马兰生活区是什么样都没见过。还有很多因工伤或核辐射身体致残的战士,晚年生活都很艰难。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上空爆炸成功,随着那声巨响,沉寂的戈壁滩,顿时变成了欢腾的海洋 ,现场人员激动地欢呼跳跃着,随着蘑菇云的翻腾,全国人民也都沸腾了。我们靠自己的力量,点燃了那声震惊世界的巨响。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核防护力量。1996年7月29日,在成功进行了第45次核试验后,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从1996年7月30日起暂停核试验。
近三十年过去了,如今的罗布泊已经恢复了宁静,蘑菇云已经烟消云散。但是,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直在我的脑海里闪现。我是1977年9月调入核试验基地工作的,是这个事业的后来人,在那里工作生活了18年,参与了十数次核试验。这18年,不仅仅是我的人生经历,而是一次爱国主义、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洗礼过程。我为能把青春奉献给祖国的核试验事业感到
自豪。后来,有人问我,如果再给你一次人生的选择,你准备干什么,我毫不犹豫地说:“还去当兵,还到戈壁滩为国奉献”。那千军万马的试验场面,已经成为记忆,能把自己的青春与祖国伟大的事业相联,让青春之火,与蘑菇云一起燃烧,也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将终生不忘。我们今天纪念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不光是记住那个试验的日子 ,而是要传承和弘扬马兰和两弹一星的爱国、奉献、钻研、协作、拼搏精神,让这种精神成为我们社会的主旋律,让今天的年青一代了解那段历史,了解国家是怎样发展强大起来的,让两弹一星的拼搏奉献精神在各个领域得到弘扬,这才是我们宣扬两弹一星精神的真正意义。


张善廷,1952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1970年12月入伍,在部队服役25年,曾在我国核武器试验基地工作18年,参加了10多次核试验任务。1995年转业北京地方工作,长期从事对外经济援助及外事工作,曾在我驻非洲使馆工作8年。现退休。喜欢文学作品。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沧浪分会副主席,九江文学社特邀顾问,许峰诗歌研究院顾问。精英主播简介
云丽 山东人,喜爱绘画,舞蹈,尤其是酷爱朗诵!热爱生活,愿以声以真情赞美生活的美好,讴歌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九江文学社精英主播。《九江文学社》微刊编委会成员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特邀顾问: 丘新梅 余斯文 杨成贵 傅塘根 沈志昂 许峰 白勇 丘国华 李劲 陈新良 张善廷 李延录 倪金茂 张晓元 刘长江(通辽) 丘昭骏 李小燕 郭仁炳 徐和勇 余际宏(法律)
顾问:刘长江(四平),易顺天 张升 马艳峰 吴生泉 王述成 王勤 王长顺 徐明 郭洪森 王楼 叶新华 王立田 萧海玉 杨成宝 尹连荣
微刊主编:洪新爱
微刊副主编:王光兴 郭景刚 朱少华 杨柳风 杨学是 逢春来
微刊编委:洪新爱 王光兴 郭景刚 朱少华 杨柳风 吴生泉 肖海玉 杨学是 逢春来 胡杨 徐明 尹连荣 张丽贤 朱德天 张安敏 石慧
组稿:放飞 石慧
编辑制作:王光兴 杨柳风 一束暖阳
《九江文学社》平台主播(排名不分先后)
六妹 姜军良 刘俊韬 上善若水 云丽 星辰 凤凰之歌 紫薇 慧贤 叶子 传奇 杨成宝 鸿雁 溢彩轩 闻声飞扬 董琦 郭俞君 玉兰 曹钧 扬帆起航 虹霞 菲菲 阳光 楚楚 虹 小丫 紫翠 紫叶 开心岁月 吾心如水
九江文学社
微刊编辑委员会主编:洪新爱
组稿:放飞 石 慧
编辑制作:一束暖阳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告知即删!个别图片由放飞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