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华头条]品赏贵州作家刘应举老师的佳作《晨间寄语(68)》「向未来挑战」(1712辑)

晨间寄语
再续国庆节。受世界地质公园、AAAAA级景区“织金洞”影响,织金县城人流如织。入夜,县城灯火辉煌,更显古城高大牌坊轮廓的古色古香。县政府招待所门前的一条小街,人头攒动,是小城烙锅一条街,车堵人涌,喇叭声、人们的噪杂声,与烙锅热油冒烟的熏香味交织在一起,汇成了好不热闹的一番繁华市井。
受那股熏香吸引,一字排开的煤火烙锅,人们各自为政,三五成群,十个八个一伙,围坐在已属于自己的烙锅旁,喝五吆六,猜拳行令,筷子翻动,烫嘴快嚼,极尽品尝烙锅上的美味。小街小街,本来不宽,这边灯下照着热气腾腾,对面或坐或站,不少人还在等待有烙锅边的人起身,下一拨人,再一拨人,不吃不休,不吃不走,想来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其实,所谓的美味佳肴,不见得全是山珍海味。小城烙锅上最具特色的,就是织金本地臭豆腐干。这里没必要去赘述其中那些不得了,味道往往刻在简单的程序里,不可或缺。白豆腐,切成巴掌大小的方片,放到杉木板做成的木箱内,以稻草相隔,一层稻草,一层豆腐片,加盖,夏天两三日后发霉即可食用。冬天得捂上棉被之类,或放在有火炉的室内等待发霉,诀窍就是发霉,小城人都会做。这样的不可或缺,一定是这个程式。之所以那么上口,与这片区域的水土有关,加之吃法不同,让人流连忘返。当然,若以“舌尖上的中国”论,所有的地方名吃特色,应以详文著述为宜,那是另一个话题。
现在的世界呈开放型,小城烙锅也具备这一特征,可以说,除了水,大凡能上餐桌的菜肴,皆可成为织金烙锅上的内容,简繁相间,物美价廉,南北皆宜。小城烙锅咄咄逼人,最有诱惑力的,就是这里本地菜籽榨压出来的生菜油,和这里本土生产的辣椒面。篇幅有限,此处详介不了其配制方法,反正只有到了这里,才能细细品尝个中味道。我一个侄儿从北京来吃了一回,这一回,他说可能会是他这一生吃辣椒的总量。虽然辣得眼泪淌,但是如果再来,还吃,他处决无可能。
那么多人等在那里,只为咸咸麻麻辣辣烫烫一烙为快,问题出在该烙锅适应所有的“喝”。白酒、红酒、啤酒、泡酒、自己喜欢的各种酒,甜的酸的涩的好喝的不好喝的各种饮料,适合人群男女老幼…。那条街,一巡读上三两百桌人应该没问题吧…!
国庆节,不眠之夜,织金烙锅一条街。看着别人吃口水来,让别人看着你吃,还回了尴尬,吃得津津有味。不见得天天吃,吃一回,别具洞天[OK]。
新的一天,早安!
2024.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