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民间秦腔的兴起(续)
石门、高堡村外,其他村如佘坡头、尖角亦有出外学艺成名者,如常春燕,田玉堂,各有传。
民国十九年(1930),榛苓社被冯钦哉接收改组成了西安牗民社。常春燕离社,同年往甘肃兰州,在著名青衣陈景民主持的新兴社搭班演戏,饰演的《马前泼水》之朱妻、《殷桃娘》之殷桃娘、《破洪州》之穆桂英、《三休樊梨花》之樊梨花、《双锁山》之刘金定、《游西湖》之李慧娘、《闯宫抱斗》之姜后、《芦花河》之樊梨花等,皆深受观众欢迎,踩“跷”、“翎子”、“枪花”、“吹火”等技巧,无不熟练、精彩。《兰州文史资料选辑》第16辑记述,常春燕演《游西湖》的李慧娘,可以吹火十余次。
张慎微《甘肃秦腔随笔》记述,常春燕戏唱得大红大紫,被当时的财政厅长某人所推崇,曾提携他做厅里的科员。结果,遭受省参议院弹劾,落职。成为一时笑谈。因为民国时代,戏子受歧视。做科员,犯忌。然可知其当时红遍省城。常春燕每与周志强合演生旦戏。代表作有:《破洪州》《下南阳》《辛安驿》等。当时有民间语说:常春燕《下南阳》嗓子不大,周志强《抱盒子》谁人不夸。
60年代,常春燕退休,1976年,常春燕去世于甘肃宁县常爱莲家中。
田玉堂,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汤峪镇尖角村人。秦腔演员、教练、导演。
田玉堂生于1922年,1927年被西安三意社招收为学员,属于第四期大班学生。同阎国斌、朱俊卿、刘光华、赵明华、李桂芳、苏哲民、苏育民、王庆民、李益中、田玉堂、屈振民、张镜堂、姚裕国、周辅国、王辅生、严辅中、苏蕊娥、李夕岚、萧玉玲、刘养民等一起,属于三意社学员中的佼佼者。
田玉堂始工花旦,后改须生,以架子功见长,先后有"糖愈甜"和"活吴王"的美称。
田玉堂1929年末开始登上舞台,在《采莲女》《拷承御》等折戏中初露头脚,还演过《阴阳盒》《女别宫》等戏。1931年何振中入三意社演出,田玉堂仅在《斩秦英》中配演詹妃。但到了1932年,田玉堂逐渐显示了其艺术才华,他开始配合何振中担当重要角色,当时戏报特意宣称:《五典坡》中何振中、田玉堂、杨金声三演王宝钏;《玉虎坠》中,杨金声、周登科双演冯娘,何振中、田玉堂双演娟娟;《蝴蝶杯》中,何振中演《藏舟》,周登科演《献杯》,田玉堂演《洞房》。
从此,田玉堂在李逸僧先生的指导下大放光华,名字在何振中主演的各种本戏中屡屡出现,如传统戏《十五贯》《十王庙》《化墨珠》《囊哉装箱》《雷峰塔》,重排新演的剧目如《白玉凤鸽》《贪欢报》《贪婪鉴》《风波亭》《日记媒》《千金一笑》《烈女奇案》《白衣庵》《大烟魔》《双刁传》等,逐渐成为堪当大任的主要演员。
1933年,何振中离开三意社,田玉堂和郭育中,在杨金声的帮衬下,很快就补齐了原来何振中所演角色,使原有的绝大多数戏得以传承下来。1934年戏报显示,何振中经常演出的剧目中,田玉堂能独立演出的有《双刁传》《烈女奇案》《回荆州》《八件衣》《状元媒》,三意社这些非常有影响的传统戏,特别是其独特的新编新排剧目得以传承下来,成为三意社的看家戏长演不衰。
值得指出的是,田玉堂演出《玉堂春》剧目时多走京剧路子。
1938年,三意社遭遇了“分社风波”。当年5月,刘光华、阎国斌、李益中、郭育中、曹安民、任水泉、王禄林、王保兰、王玉鉴、王庆民、田玉堂、田玉兰、屈振华、王庆林、骆彦芳、冯庆中等十七名大班学生和部分老艺人从“三意社”分出,成立了集义社。由十六位股东轮流担任社长,任期一年。田玉堂是其中之一,同王庆民、李益中一起担任副社长。
田玉堂以后因嗓音问题,开始扮演须生,出演《破宁国》《拆书》《打李厥》《牧羊》等,尤擅饰演气魄大的蟒靠角色。
1945年,刘光华在集义社基础上另组尚友社,田玉堂加入。
1956年随尚友社演出二队支援宝鸡县人民剧团。后又在宝鸡市秦腔三团、市戏曲学校、市秦腔剧团担任教练、导演兼演员。
1970年,田玉堂入丹凤县人民剧团担任教练、导演兼演员。
1980年代,田玉堂入长安戏校,担任教练。
田玉堂所排剧目有《赵氏孤儿》《金玉奴》《拆书》《放饭》等一类须生戏。并培养过不少学生。下面列举一些。
1949年,华美丽入尚友社,因其以前未受过基本功的系统训练,演出受到了影响。她在惠济民和田玉堂的指导下,理解了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坚持刻苦训练,成为尚友尚四大名旦。
李宝珍,曾用艺名李茹琴,秦腔旦角演员、教练,尚友社第四期学员。1949年入尚友社学艺,师承田玉堂、陈尚华、惠济民等先生,工小旦,成为该社50级新生班旦角台柱。
王君秋,秦腔著名须生演员。1949年入尚友社学习,师承田玉堂、阎国斌等,后又得刘毓中指点,唱腔雄浑苍郁,做派规矩大方。
成香娟,长安剧团著名须生,1980年入长安县文化局局长杨振中发起并组织的“长安业余文艺训练班”(又称长安戏校),其启蒙戏是《苏武牧羊》,排戏老师即田玉堂。
解放后,受三意社学友,皇甫川柿园子村杨文华的邀请,田玉堂回尖角村指导过业余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