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剧《长安号的笛声》 本报记者 秦 毅 摄
本报记者 秦 毅 通讯员 赵明楠
近日,由西安话剧院创排的话剧《长安号的笛声》在西安首演,并召开了专家研讨会。该剧讲述了西安浐灞国际港全力推动中欧班列长安号集结中心建设的故事,描绘了新时代“丝路人”的汗水与欢笑,展现了“一带一路”建设中“和合共生 天下大同”的价值追求。
“话剧《长安号的笛声》是一部描写中欧班列的话剧,永恒不变的振兴信念和不断拓展的中欧班列一静一动,形成了特有的戏剧性张力。”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说。
该剧从大处着眼、细微入手,把故事背景设定在车站,通过一个个普通“小齿轮”的故事,写出众志成城、砥砺前行的广阔世界。剧中,无论是一腔热血的建设者还是新兴产业的探索者,都借助长安号的开行,在汗水与奋进中绽放梦想。
“长安号的笛声不仅鸣响了中欧班列的豪迈启程,也是‘一带一路’倡议下每个个体奔向美好生活的精神号角。”西安话剧院院长任雪迎认为,话剧《长安号的笛声》以车站、面馆为主要场景,通过铁路、面条两个关键意象,书写了个体的奋进与改变。“长长的面条亦如长长的铁路,沟通世界各地,关系国计民生。面条的面团要三揉三醒,畅通长安号运输线路也要经历种种磨合,不断完善。”任雪迎说。
“大港口和小面馆的结构设计不仅是大与小的结合、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更是时代主体与时代细胞的交相辉映。”戏剧评论家欧阳逸冰认为,大港口是时代主体的具象,小面馆是历史行为的肌理,表现着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
《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刘玉琴认为,故事从一条铁路线到一张中外互联的铁路网,从一个新筑站到一间小面馆,连接起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合作共赢,连接起陕西人的喜怒哀乐。过去与现实、历史与未来在此关联,在大历史中透视人间烟火气。
“话剧《长安号的笛声》营造了面馆这个小环境,将人们集于一室,熙熙攘攘,你来我往,聚会庆生也罢,洽谈业务也罢,为塑造各种人物性格提供了诸多便利。”戏剧评论家胡安忍说。
在美学方面,话剧《长安号的笛声》坚持真实与诗意结合、理性与感性的交织,通过巧妙的舞台调度和表演技巧,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多维世界中,极大增强了体验感和代入感。《文艺报》新闻部主任徐健说:“话剧《长安号的笛声》的舞台极具新时代的节奏感,旋转的工作架、流动的场景,抓住了国际港的工作特点。这种流动是有序、繁忙的,体现出人们的时代理想。”
剧中,中德两方代表进行谈判时,舞台布景的移动将双方的语言可视化,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交锋。“我们希望让观众在感同身受中体会时代脉搏,激发个体在时代浪潮中的责任和担当。”任雪迎介绍,目前该剧正依据专家和观众反馈进行打磨和提升,期待未来该剧能让更多人与时代和国家手相牵、共命运。
